|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5-1-22 10:41 编辑
孙则鸣著述篇目简介
我最近发了几篇论文,朋友们很热心,提出了许多疑问。因牵涉面太广,我一时无法全面回复。现将我的主要著述列一个篇目,供大家参考。大部分文章能用百度搜索到,供大家参考。
一、理论专著
1、公理化逻辑化易学专著《藏山雷学》。作者石铭孙则鸣,先后在台湾大行书局〔1996年〕和大陆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古典诗律研究专著《诗词赋联形式通论》,孙则鸣著。2020年于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2019年9月获湖南楹联家学会首届吴恭亨理论奖〔除本人获理论奖外,还有三人获提名奖〕;2020年获中国楹联学会暨瓯海区宣传部举办的第二届瓯海杯理论奖〔获理论奖者二人,本人排名第一〕
2019年湖南楹联家学会首届吴恭亨理论奖颁奖词:
孙则鸣先生,数十年苦心孤诣,着重从音乐理论和语言学角度研究新诗和传统诗歌格律和对联理论,十年前以深入挖掘、探讨“对类古法”为联界所重,今又独立完成《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这一大著以全新视角与融合东西方逻辑思维智慧的方法论,切实论述诗词赋联之形式规律,为构建公理化和逻辑化的汉语诗歌形式系统,特别是为构建汉民族独有的对联形式系统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2020年中国楹联学会与瓯海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瓯海杯理论奖颁奖词:
湖南益阳孙则鸣先生是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学术顾问,他多年致力于诗歌格律和汉语语法的研究,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易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总结出形式系统的五条基本原理,他运用这些原理尝试解决对联以及诗词赋的格律问题,推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述《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为当代对联学理论大厦的构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届“瓯海杯”中国当代对联文化奖终评阶段参选作者及作品展播之六〔刘太品〕 参评著述:《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20年3月
成果简介: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古典诗歌形式研究的巨著。此书具体内容和成就于下:
一、古典诗词对联中的对偶修辞研究
《通论》采用统计法,雄辩地论证了王力先生总结的“结构一致”与“词性一致”的对偶法则,不但繁琐复杂,而且与古代实际的优秀对偶创作之间具有严重的误差,其吻合率不到百分之十,这种误差极大的对偶法则对于偶句创作产生了严重的误导;而“通论”挖掘和完善的“对类古法”,不但简单易行,而且其吻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对联界评论孙先生的探索时认为,此书还原了古代优秀偶句创作的本来面目,对于现代对偶作品创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古典诗词对联中的声律研究
1.从理论到实践论证了平仄声调的声律功能不是形成节奏美,而是形成旋律美
2.论证了古典诗词的节奏规律不是音步体系,而是是半逗律
3.用崭新的方法重新归纳总结了“律句”和“拗句”的既严密又简易的形式规律,特别是一直困扰王士祯、董文焕、王力等学者的拗句平仄法则,在《通论》里得到了完美简易的归纳,这是当代声律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4.古风体和律体诗是两种声律风格不同的诗体,古风体的声律风格是“刚健沉着”,律体诗的声律风格是“流畅婉转”,二者的表现功能各有千秋,无论是诗词也好,对联也好,都应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辩证地选择合适的声律风格;决不能把拗式声律风格的优秀作品〔包括拗式对联〕排斥在外,这才是最合理的形式规律。这一主张,极大的扩展古典声律理论在各种文体中的广泛运用价值。
5.挖掘了律诗篇法规则“粘对”的本质特征——“顶针”,特别是挖掘了顶针格在宋词篇法中的两种运用形式,这是对于古代诗词形式法则中的重大突破。还对元曲四声的平仄的二元对立特征作了新的探索。
6.在肯定余德泉教授创立“马蹄韵”形式法则的重大贡献的前提下,论证了余式马蹄韵法则的严重不足,其吻合率不到百分之四十。还原了对联中“马蹄韵”的形式法则——马蹄逗拼合法,其吻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且其形式法则极其简易。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与此书的研究方法论有重大关系。正如去年九月,湖南楹联家协会在长沙召开首届湖湘楹联大会,在孙则鸣获“吴恭亨楹联理论奖”的“获奖理由”所说:“孙则鸣先生,数十年苦心孤诣,着重从音乐理论和语言学角度研究新诗和传统诗歌格律和对联理论,十年前以深入挖掘、探讨“对类古法”为联界所重,今又独立完成《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这一大著以全新视角与融合东西方逻辑思维智慧的方法论,切实论述诗词赋联之形式规律,为构建公理化和逻辑化的汉语诗歌形式系统,特别是为构建汉民族独有的对联形式系统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二、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一〕古典诗律研究论文
《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文化研究》2008年1月〔总第13期〕
《再论王力对偶理论的错误根源——兼论字类对称法与词类对称法的短长》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文化研究》2010年8月〔总第20期〕
《弘扬古法是完善对偶理论的必由之路》,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文化研究》2016年2月〔总第27期〕。
《浅论对仗对称的基本单元》,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2008第6期。
《对仗中的象似性原则初探》,原载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2008第11期。
《“今法之弊”与“古法新铨”——古今对偶法则的比较研究》,连载于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2016年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
《两个一致与工对宽对》,载于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2020第8期。
《对仗的“五朵金花”》,载于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2020第12期
《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湖南楹联家学会《对联学刊》,2017年总第52期。
《论对联“两个一致”与“字类对称”之争》,湖南楹联家学会《对联学刊》,2019年总第55期。
《两个一致与工对宽对》,湖南楹联家学会《对联学刊》,2019年总第56期。
《名家访谈:坚持科学的质疑精神,展开有理有据的学术争鸣——第二届“瓯海杯”中国当代对联文化奖“对联理论奖”获得者孙则鸣访谈录》,原载湖南楹联家学会《对联学刊》,2020年第二期〔总第56期总第58期。
《无柱支撑的“双柱理论”——兼评<“粘对”的哲学与美学审视>的“圆融解释”》,载于《对联》杂志2022年11月号。
《诗联形式美原型“阴阳五行八卦”初探》,载于《对联》杂志2023年2月下
《对联平仄篇法“马蹄韵”新铨》,载于《对联》杂志2023年6月号。
《评古典诗联中的“平仄节奏论”》,载于《对联》2024年4月〔下〕。
《评联律界的“唯律联论”》,载于《对联》杂志2024年5月〔下〕。
《论汉语平仄声调与旋律美》,载于《对联》杂志2024年6月〔下〕。
《关于古代宽对法则“死对死”的补充说明》,载于《对联》杂志2024年10月下。
《对联形式简易法则〔草案〕》:本文已经向湖南楹联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投稿,即将出版的《从高原迈向高峰——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论文集》将发表详加注解的此文。
〔二〕新诗格律理论研究论文
《新诗音乐美研究初探》,原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诗歌研究通讯》2004年春季卷。
《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原载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一书。
《对称原理对新诗格律的统摄作用》,原载名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2006格律体新诗选》一书。
《论音顿体系的汉语诗歌节奏》,原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版2013年第一期。
《汉语音节诗节奏研究》,原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版2017年第一期。
《论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同构性》原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版2019年第一期。
《论汉语诗歌节奏的套叠结构》原载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版2021年第一期。
《程式化音步是新诗格律成熟的必要条件》,原载中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诗学》2010年第二辑。
《再论“对称原理”在新诗节奏格律体中的统摄作用》,原载中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诗学》2012年第四辑。
《诗歌格律探索亟待科学的研究方法》,原载中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诗学》2013年第五辑。
《论“分行”在新诗形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原载中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诗学》2014年第六辑。
《诗国里的乌托邦》,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6期
《论诗歌里的“律”与“体”》,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6期
《音步对称法则的简化——“排异法”》,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7期
《再论“对称原理”在新诗节奏格律体中的统摄作用》,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8期
《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比较研究》,原载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10期
《论“分行”在新诗形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11期
《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汉语音节诗新论》,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9期
《汉语音节诗概论》,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诗刊第17期。
《东西方格律诗体对称模式之比较》,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诗刊第17期。
《论闻一多的“三美论”的功与过》,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18期
《律式音节诗的平仄法度简说》,原载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19期
《新诗格律史中被埋没百年的里程碑——吴兴华的音节诗体》,连载于东方诗风杂志社《东方诗风》第19期与20期。
三、主编诗集
1、与人合编《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与人合编《2006格律体新诗选》,名家出版社,2006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