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桃都居士 于 2020-4-11 10:19 编辑
当代诗话 关于变调字在新声韵诗词中的应用 文/李尚一(山东)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读出来才能沁人心脾,令人激奋不已。然而诗词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十足,仅源于诗句的平仄构成。众所周知,诗句中的平仄是由调值决定的,那么有部分字在诵读时须变调,此刻又如何确定它们的平仄呢?这就是笔者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认识变调字及其规律,乃至如何应用,都是新声韵诗词爱好者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人们。 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变调,音节和音节相连读出,声调互相影响,发生的变化叫变调。或者说随词的搭配不同而读音发生变化的现象。笔者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影响平仄的变调字,一类是影响平仄的变调字。前者有七和八、有轻声、儿化音变调、有“啊”等助词变调。后者有一、不和上声的变调。对于前者不做赘述,因为不影响平仄。只对后者进行较为详细论述。 一、首先看“一”字的变调情况: 基本分为两种。 1、一种是调值不变。 凡是单念、词尾及序数词中音调不变,皆读原调值阴平。如:一,第一,万一,表里如一,一九八一,二零一一等等。 2、一种是调值变化:又分两类。 一类是,凡在去声前读阳平,如:一个,一块,一道,一万,一岁等等。 另一类是,凡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如:一筐草,一只猫,一勺饭,一条沟,一池水,一好诗,一碗粥等等。 3、在诗词中的应用:(非注出为笔者之作)
实例1:读红豆诗(通韵) 年高一古稀,休道惹情痴。 必是白天睹,梦中方有思。 因首句句式为212,“一”单念,故其读原调值阴平。此处如果按五字连读则“一”字仄读。也符合格律。
实例2:广深港高铁通车有作 银龙飞港粤,墨海写春秋。三角深情系,九州虔意留。 云来闲作客,雁过不封喉。大好河山在,一一任我游。 因尾句中“一 一”为数词,故“一”字读原调值阴平。
实例3:秋菊 秋步迟迟冷又袭,红衰绿瘦为寒欺。是谁堪把游人醉,当属东篱稳第一。 因尾句“一”字在词尾,故其读原调值阴平。
实例4:游银杏沟 一树夕辉一树金,摇风飞扇共讴吟。轻挪碎步心犹醉,醉把秋诗写满林。 因首句“树”字为去声,故“一”字读阳平。 实例5:霜 一身冰冷气,路过尽留痕。冠缟茅增老,披纱树改新。 隙开飘素练,夜入镀白金。莫道君行早,栌枫胜火神。 注:茅乃草皮的一种叫高羊茅。 因首句“身”字为阴平,故“一”字读去声。
实例6:丑奴儿 港澳珠大桥通车(幼安体) 天高水远深蓝海,架上虹桥。架上虹桥,一点三通共聚焦。 风吹铁索钢琴奏,一曲歌谣。一曲歌谣,棹笔书文颂海娇。 因上下片结句“点、曲”字为上声,故“一”字皆读去声。
“一”字变调归纳为口诀即:单、尾、数中不变调,一二三前读四声,唯在去前变阳平。
二、再看“不”字的变调情况:也分两种。 1、一种是调值不变。 凡在阴平、阳平、上声前皆读原调值去声。如:不一,不低,不行,不敌,不好,不老等等。
2、一种是调值变化。 凡在去声前,调值变为阳平。如:不是,不对,不热。如句子:“在不热不凉中”前不平读,后不仄读。而“在不温不火中”,不字均仄读。
3、在诗词中的应用:
实例1:广深港高铁通车有作
银龙飞港粤,墨海写春秋。三角深情系,九州虔意留。
云来闲作客,雁过不封侯。大好河山在,一一任我游。
因颈联中“封”字为阴平,故“不”字读原调值去声。
实例2:城里月光
一任畅行楼宇间,灌浆车辆不得闲。
此时却把钨灯妒,何以光辉胜我颜?
因第二句中“得”字为阳平,故“不”字读原调值去声。
实例3:良宵夜雨
八月佳节涕泗流,弗知玉兔以何求?
良宵不解中东困,战火扰民愁上愁。
因第三句中“解”字为上声,故“不”读原调值去声。
实例4:重阳有思
参差老树话炎凉,羸弱残烛问上苍。
谁在尘间不怕老?时人最怕四同堂。
因第三句“怕”字为去声,故“不”字读阳平。而且符合格律。
实例5:苏幕遮 重阳有寄(范体) -----闻2018《中华诗词》第十期全文刊登《中华通韵》
渐枫红,逐紫雾。云淡风轻,征雁开新路。 已老风荷菊共舞,不再登高,恐睹斜阳暮。
在于今,不复古。恪守诗坛,兴尽痴情处。 一缕秋风消酷暑。气爽神怡,爱撒千千木。
因上下片中“再、复”均为去声,故“不”字读阳平。而且符合本词的格律。否则,不复古的不字就出律了。
“不”字的变调归纳为口诀即:一二三前不变调,唯在去前变阳平。
上面论述了“一和不”字的变调情况与应用。接下来要论述上声字的变调及其应用。
上声的读音变调,是和语境有关的,即由普通话的读音规则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每个播音主持是非常清楚的(参看《播音主持教程:普通话语音》教材)。故而在诗词中也应由读音来决定平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读音平仄与格律相符,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诗词的魅力,韵味才更加浓郁。
一、上声的变调情况: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在句中停顿并没对后音节影响,即可读原调,且不发生调值变化,在此不作举例。除此之外,变调情况如下: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为阳平。例如:缱绻,往往,窈窕,总比,老小,把酒,偶有等等。
2、三个及以上三声相连: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两个,则可以根据句式或词义适当分类进行变调。有如下情况:
首先是双音节+单音节(21结构)和三个单音节相连(111结构)。这两种结构前两个字变阳平。 如21结构:跑马场、袅袅舞、水彩笔、古典舞、虎骨酒、往北走、两腿拱。如111结构:软懒散、稳准狠。
其次是单音节+双音节(12结构)。前一个变半个上声,第二个变阳平35,第三个不变。 如:买好酒,好嫂嫂、纸老虎、柳厂长、老保姆、好想你等等。
再次,四个三声相遇的情况在诗词中极少或不会出现。一旦出现则按句式分类后划定即可。在此不再举例。
二、上声变调的应用(实例作品除标出外均为笔者之作)
1、 两个三声相连
实例1: 五律 芒种访挚友未遇
一路闻鹃去,摇风五十里。风机卷麦涛,烟袅流金粒。
不用举镰刀,也曾脱玉米。此时访友无,却把诗田觅。
其中尾联起句的平仄按读音为:仄平平仄平。因“访友”两个上声相遇,前一个字“访”将变为平读。据此,是符合格律要求的。如果按原调则成了仄平仄仄平,俨然成了孤平句。
实例2:锡兰鸟
一只翠鸟象群随,华丽羽翎鼓起飞。
蓝尾开屏仿孔雀,其因不解欲何为?
其中承句的平仄按读音为:平仄仄平平仄平。因“鼓起”两个上声相遇,前一个字“鼓”将变为平读。如果不按读音,则本句成孤平了。
实例3:七绝 中国诗词大会海选山东站
学诗浪涌又掀潮,海选山师岱岳娇。
吟诵铿锵普通话,莘莘士子跃龙桥。
其中承句的平仄按读音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因“海选”两个三声相遇,前一个字“海”将变为平读。“海”在此处并不影响格律。
实例4:良宵夜雨
八月佳节涕泗流,弗知玉兔以何求?
良宵不解中东困,战火扰民愁上愁。
其中尾句的平仄按读音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因“战火扰民”连读时“扰”前的“火”字变为平读。这时“火”字出律。当改为“乱战扰民”方可。
实例5: 灭蒋唯凭杀手锏,驱倭怎舍赶山鞭。
其中第一句按读音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此时“手”字出律,因“锏”为上声,手必平读。当改为“屠首剑”方可。
再看两个诗友的作品:
其一:落叶遍山无法扫,喜开黄菊溢香情。(隐名)
其中起句按原调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仄。符合格律。如果读出来后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仄。此时第六字“法”字平读,出律。
其二:歇闲峰顶好,叶落觉风柔。(隐名)
其中起句按原调平仄为:仄平平仄仄,符合格律。然而,若读出后平仄为:平平平平仄。此时第四字“顶”字平读,出律。 总之,两个三声相遇的情况非常多,按读音定平仄,给写诗填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保证满足格律的前提下,也极大地增强了用词的灵活性。
2、三个三声相遇: 先看 21(111)句式读出应为:平平仄。 实例1:归隐种葫感赋
远去喧嚣一腐尘,孤山新雨自濯身。闲塘钓月掩清韵,静夜吟风聆妙音。
笔落词心解花语,屏为书案牧童心。诗瓢乃大缱绻好,莫问葫芦点种人。
其中尾联起句中“缱绻好”为21句式,按读音平仄为:平平仄,符合格律。若按原调则是:仄仄仄。“缱绻”出律。
实例2:月姑
玉兔吴刚两不差,酿醅捣药为仙家。
寒宫自有窈窕女,一旦下凡羞百花。
其中第三句中“窈窕女”为21句式,按读音平仄为:平平仄,符合格律。如按原调则是:仄仄仄。“窈窕”出律。
再看12句式读出应为:仄平仄。
实例1:尝春
三婶邻家嫂,东坡解寂寥。
堤旁野水柳,偷采作佳肴。
注:荠茭指荠菜和茭白。其中第三句中“野水柳”为12句式,按读音平仄为:仄平仄,符合格律。
实例2:村霸
半池碧水半池莲,几个蛙儿闹大天。
俨然一介纸老虎,失脚前栽牢狱间。
其中第三句中“纸老虎”为12句式,按读音平仄为:仄平仄,符合格律。
小结:上声变调在新声韵的诗词中普遍应用,从而使作者增大了词语的选择空间,给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依据读音的平仄,应用于诗词中,既不违律而且增加了美感(譬如:缱绻,窈窕),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用词的选择空间。
一言以蔽之,变调字在普通话诵读中的规则是不能破坏的,因此诵读诗词亦是如此。所以,一、不和上声的变调后的读音,应决定在诗词中的平仄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2018年11月初稿,2019年3月再稿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