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用新韵 用韵是写格律诗词躲不过、绕不开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本来不该是问题,但因当下诗界用韵标准不一,因而就不得不成为诗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了。我一直坚持新韵,这是因为: 一、我可以不讲普通话,但没有理由不坚持普通话语言标准。 新韵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制定的用韵规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语音的大国,为了便于交流,新中国成立后就组成了汉语言专家委员会,专门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在全国推广。六十余年的实践证明,《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对消除语言隔阂、极大地方便各民族间交流、促进国际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这么讲,普通话是国语,推广普通话是国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公民的我,可以不讲普通话,但不可以不坚持普通话语言标准。 二、写格律诗词要与读格律诗词区分开来。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学艺苑中两朵最美的奇葩,相对古代散文而言篇幅短、韵律强,读之朗朗上口、品之韵味无穷,美不胜收。后人在学习、研究格律诗过程中已经总结出其在音韵方面的架构规律。比如,五绝、七绝四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平起平收(首句入韵)、仄起仄收、仄起平收。五律、七律类推,其实宋词句式也基本遵循这些规则。此外还有粘对要求、律诗中间两联对仗要求等。这是对格律诗词在结构形式上的规律性总结,极具现实意义。它对后人写格律诗词找到了根本依据和有效方法。也就是说后人写格律诗词,只要按照这些结构规则和现代语言标准去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回到唐宋时期的语境中,按照唐宋时期的语言标准去写。问题是,现在有人知道那时候的语音标准吗? 三、用韵随语音发展变化而变化 社会在发展,语音也随之发生变化。何为押韵?押韵就是把韵母互相谐音的字放在诗文句尾,使读起来顺口、悦耳、谐美,这就叫押韵。押韵是为了上口,平仄间用是为了有节奏感。押韵和平仄合力作用呈现出格律诗词的韵律美。用韵是随语音变化而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从隋朝起国家就开始制定韵谱了。隋有《切韵》,唐有《唐韵》,宋有《广韵》、《集韵》、《平水韵》,明有《洪武正韵》,清有《佩文诗韵》,民国有《中华新韵》、《诗韵新编》,新中国有《中华新韵》、《十三辙》、《现代诗韵》等。韵谱的发展变化其推手是语音的发展变化。韵谱不会一成不变,用韵自然不能因循守旧,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四、写诗也要与时俱进 按照格律诗词文体的结构形式要求,再按照普通话标准(包括新韵)要求去写诗,既好掌握,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这才是对唐诗宋词文化的最好、最科学、最有效的传承。此外,当下国语是普通话,只有按国语标准写出来的诗,交流才更方便、更广泛。写诗是为了交流,而不是自赏。既是交流,就要放在语言的大环境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写格律诗词而主观臆造一个自以为完美又最亲近唐诗宋词文化的语言小环境。不少人用平水韵,我不反对用,更不否认平水韵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但我们要理性地做个比较,要承认平水韵因语言发展变化而凸显出来的不匹配。一是语调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入声字,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我感觉只要按格律诗词平仄要求去写,取消入声不影响格律诗词的韵律美,读起来不顺畅那是因为你没有按照普通话标准去读。二是语音上的变化,这决定了韵部的划分。在语音上,平水韵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我不是研究者,也不想把时间耗在这无意义的事情上。只列举几个例子说明。比如上平六鱼中:鱼、初、书;上平十灰中:灰、开、哀;上平十三元中:原、村、屯;下平六麻中:花、蛇、斜。等等。我想请教下使用平水韵的先生们:鱼、书;灰、开;原、村;花、蛇怎么就谐音了,押韵不是为了谐美吗?或者问先生知道蛇、斜在唐宋时期怎么读吗?反正,我怎么读,都读不出这些字在诗词中的谐美来,这不就失去押韵的意义了吗? 这就是我坚持要用新韵的理由。现代人搞创作使用现代诗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平水韵而言,我并非不能为,实乃不适为、不应为、不必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