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1-7-15 17:51 编辑
律句拗句的变式细则——平仄声律研究之十〔上〕
虽然音乐中有大量严格对称的旋律,但除了极个别短小的乐曲是同种对称模式贯穿到底之外,更多的是“对称与不对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许金昕在《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称破缺》一文中,以巴赫的《赋格的艺术》为例,在钱仁康《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所归纳的四种对称模式基础上,多方位地论述了旋律中对称与对称破缺的巧妙结合。
许金昕引用了《艺术哲学视角的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一段话来证明对称与对称破缺的美学价值:“以哲学而论,对称与对称破缺,是空间转换或时间演化中的同一与差异。对称是事物整合、稳定、简洁的标志,而破缺是事物分化、动荡和复杂的根源。”[ 原注:曾定凡 刘曙光《艺术哲学视角的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音乐旋律的对对称破缺还牵涉到和声、织体等复合形式,下面只引用几个与诗歌旋律对称破缺相关联例证:
1.前后平移中的对称破缺,如对位曲13第52-57小节素材a、b分别在高低声部中前行,但在第三次出现时,都发生了音符数和音程的改变。
3.交叉平移中的对称破缺,如对位曲3第47-50小节
素材以ac-ca、db-bd的交叉形式平移,但在第一个d处发生了旋律改变。
4.平移组合中的对称破缺,如对位曲8第54-58小节
素材a在高和高中声部前后、上下平移,而在最后一次发生音程的改变。反射中的对称破缺。反射,指空间镜像的叠合,即曲式中常说的不同声部的倒影。而反射中也存在对称的破缺。[ 许金昕《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称破缺》,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
在继续研究之前,先介绍一个声律结构中的基本规律:所有层次的声律单元都轻开头而重末尾。例如:
1、韵式虽有头韵、腹韵和尾韵之分,而常规韵式是尾韵。
2、段内可以有不押韵的诗行,段末则非押不可。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上是轻两字步的步头,而重步尾。
4、对联马蹄韵也是重联末,轻前面的联句。
5、律句平仄重句末而轻句首,重韵脚句而轻前面的非韵脚句。
声律单元之所以轻头而重尾,是时间艺术的听觉特性所致。听觉中的音响是随生随灭、一发即逝的,不可能像一幅画或一座雕像那样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展现眼前,使我们一目了然。任何声律单元都必须全部读完之后才能彰显出声律单元的存在。例如绝句的韵式有两个韵脚,非得第二个韵脚读出来以后才感觉到了韵式的存在;余可类推。这种性质导致了韵律结构轻头而重尾的规律。
下面开始讨论律句和拗句的变式。
一、律句和拗句变式的总则
律句的变式总法则,古人早就有论述,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口诀的起源,王力《律诗余论》〔1962年8月6日《光明日报》〕认为大約起于元代,元刘鉴的《切韵指南》曾有记载。楊耐恩先生的《律詩歌訣的来源》〔196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則以为刘鉴本中沒有,只有清康煕二十三年沙门恒远重刻刘书时附录明僧眞空的《貫珠集》中才被收入。王力的看法是可信的,因为元方回的近体诗专集《瀛奎律髓》里对拗字格的辨析便有此口诀的痕迹〔详见后〕。
此口诀隐含如下:诗句的声律基本单元是“两两为节”,即现代声律术语的“两字音步”。我们把音步的两个字分别称之为“步头”〔对应一三五〕和“步尾”〔对应二四六〕。
实际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对称与对称破缺巧妙结合的体现。典型律句里,音步步头和步尾的抑扬都是互为反对称的,以四言正格律句“仄仄|平平|”为例:
仄 仄=↘ ↘
平 平=↗ ↗
步 步 反 反
头 尾 对 对
根据“二四分明、一三不论”产生的两种变式〔“平仄|平平|”和“仄仄|仄平|”〕就导致了局部的破缺——步尾反对称不变,步头变成了正对称;
平 仄=↗ ↘ 仄 仄=↘ ↘
平 平=↗ ↗ 仄 平=↘ ↗
步 步 正 反 步 步 正 反
头 尾 对 对 头 尾 对 对
显然,变格句实际上已经是反对称和正对称的巧妙结合了。
这一口诀只适合五七言吟咏句,却不适合五七言朗诵句和其它长短句。我们可以把它修改为普适性的口诀:步头平仄可不论,步尾平仄要分明。
大家只知道这是律句变式的口诀,却没有意识到拗句变式也是同一口诀的变体,二者仅仅是平仄的相互关系极性相反而已。具体说,完整的律句和拗句其变式的总口诀如:
律句:二四六须异声,一三五宜异声而可不拘。
拗句:二四六须同声,一三五宜同声而可不拘。
按:这里的“声”特指平仄,不包括四声,下同。
由于二四六是两字音步的步尾,一三五是步头,上面的口诀也可以是:
律句:相邻步尾须异声,步头宜异声而可不拘。
拗句:相邻步须尾同声,步头宜同声而可不拘。
如果愿意从宽写作,有此口诀足矣。如果希望格律更严谨,则需要更精细的法则,下面再论。
二、律句和拗句变式的细则
正格律句和正格拗句是旋律风格完全相反的两种句型,它们的对称模式也完全相反。还有一些正格变式,属于半律半拗的形式;有些偏向于律句,为准律句,有些则偏向于拗句,为准拗句。准律句和准拗句的区别如下:
一个完整的律句或拗句,至少得有两个两字步即四字句才行,而四字句相当于近体律绝的句干,其平仄规律是所有长短句的原型结构。下面先详细讨论四字句的律拗变式的基本特征,然后推及其它。
〔一〕四言的律拗变式
正格律句和正格拗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平仄关系不同,律句追求“变化”,前后必须“异声”;拗句追求“重复”,前后必须“同声”。正格律句的前后步尾和步头全都异声,正格拗句的前后步尾和步头全部同声。
前面已经提过;声律单元都重尾而轻头,音步内部也是重步尾而轻步头。
正格律句是步尾步头均异声;准律句是步尾异声而步头同声。
正格拗句是步尾步头均同声;准拗句是步尾同声而步头异声。
四字句是各种长短律句的原型结构,按照唯象学的称谓,正格拗句的原型结构只有四种:四平调〔平平|平平〕、四仄调〔仄仄|仄仄〕、平先双孤调〔仄平|仄平〕和仄先双孤调〔平仄|平仄〕——可合称“四全拗”。半律半拗或半拗半律也是四种原型结构:三平调、三仄调、单孤平和单孤仄——可合称“四半拗”。
由于音律结构普遍轻头而重尾,准律句与准拗句的区别在于“四半拗”在全句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准律句里的“四半拗”处于句首,而准拗句的“四半拗”处于句尾。为了便于区别,四半拗前面可加“前、后”两字以示不同。以三平调和三仄调为例,“平平平仄”为“前三平”,属于半律句;“仄平平平”为“后三平”,属于准拗句。又如“平仄平平”为前孤仄,属于半律句,而“平平仄平”为后孤,属于半拗句。余可类推。
四半拗都只有三个字,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律拗性质就有很大的区别。前四拗的三个字内部只包含一个节点〔第二字〕,如前三平“平平|平仄”,并不违背步尾异声的基本原则,所以属于准律句;而后四半拗内部包含了两个节点〔二四字〕,如后三平“仄平|平平”,违背了步尾异声的基本原则,属于准拗句。余可类推。
根据上述规律,四字句的正格律句和准律句可见下表:
正格律句 准律句
常规律句 一三同变 第一字变 第三字变
原型结构 A平先随转式 B 平先包孕式 C 前孤平 D前三平
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
实 例 眉颦|笑浅 莺啭|绿窗 画梁|紫燕 琉璃|光射
原型结构 a 仄先随转式 b仄先包孕式 c前孤仄 d 前三仄
仄 起 式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
实 例 正是|西窗 v 兰烛|伴归 烟草|池塘 最苦|梦魂
根据上述规律,四字句的正格拗句和准拗句可见下表:
正格拗句 准拗句
常规拗句 一三同变 第一字变 第三字变
平仄格式 A仄仄|仄仄| B 平仄|平仄| C平仄|仄仄| D仄仄|平仄|
原型结构 全仄调 仄先双孤调 后三仄 后孤平
实 例 蓦岭|涉水 微雨|轻洒 心事|暗卜 舞袖|斜倚
平仄格式 a平平|平平| b仄平|仄平| c仄平|平平| d平平|仄平|
声律性质 全平调 平先双孤调 后三平 后孤仄
实 例 犹逢|韦郎 玉山|未颓 楚兰|魂伤 微茫见星
四字句相当于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句干,所以五七言的正格和正格变式的基本规律与四字句一脉相承。
比较四字句的正格和变格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正格一三同变之后,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正格,律句是这样,拗句也是这样。古代有“本句自救”之说,所谓本句自救,就是正格律句始终保持前后音步之间每一个字都异声,正格拗句始终保持前后音步之间每一个字都同声。换言之,只要二四六平仄交替,一三五也平仄交替,就一定是正格律句;只要二四六平仄相同,一三五平仄也相同,就一定是正格拗句。
律句和拗句的变格,都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变一个字,就变成了准律句和准拗句。
准律句和准律句都离不开“四半拗”——三平调、三仄调、单孤平、单孤仄。准律句的“四半拗”处于原型结构的前半部,准拗句的“四半拗”处于原型结构的后半部。
我们经常使用的“本句自救”之说,只适合句首和句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取消“自救”之说,直接观察诗句的句首和句干,只要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四全拗”〔四平调、四仄调、两种双孤调〕就一定是拗句,可合称大拗句;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四半拗”〔三平调、三仄调、单孤平和单孤仄〕就一定是半拗半律的句式;“四半拗”处于前半部分时〔前三平、前三仄、前孤平和前孤仄〕就是准律句,处于后半部分时〔后三平、后三仄、后孤平和后孤仄〕就是准拗句。而律句步头平仄宜轮换,也就包含了提倡本句自救但不避拗而不救的两种格式。这种直接观察法不但化繁为简、简易方便,而且还可以避免谁是正格、谁是变格、谁该自救、谁可以不自救之类的困惑。
〔二〕五字句的律拗变式
五言诗等价于四字句后面添加一个残缺的一字步。句干部分的律拗规则与原型结构的四字句完全相同。因三字尾内部只有一个节点〔三字尾的第二字〕,故三字尾上的四半拗属于前四拗,属于准律句范畴。
在平仄竿里,五言句脚也是“步头”,在律句句法中句脚平仄也应可不拘,但近体诗篇法中句脚平仄是固定的,句尾出现“四半拗”的几率自然增大了。
如下表所示:
正格律句 准 律 句
变式一:一三同变 变式二:第一字变 变式三:第三字变
A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
声律性质 仄起随转式 前孤平尾 前孤仄头 三仄头、前孤平尾
近体实例 白日依山尽 此道昔归顺 功盖三分国 不觉碧山暮
运 用 率 常用 常用 常用 宜少用
B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声律性质 平起随转式 前孤仄尾 前孤平头 前三平头、前孤仄尾
近体实例 黄河入海流 暮禽相与还 水车岭最器 驱车登古原
运 用 率 常用 常用 尽量少用 宜少用
C平仄格式 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
声律性质 仄起随转式 前三仄尾 前三平头 前孤平透、前三仄尾
近体实例 白头宫女在 江流石不转 山中相送罢 别来沧海事
运 用 率 常用 宜少用 常用 宜少用
D平仄格式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
声律性质 平起包孕式 前三平尾 前三仄头 前孤仄头,前三平尾
近体实例 能饮一杯无 打起黄莺儿 素手玉房前 春与青溪长
运 用 率 常用 宜少用 常用 宜少用
按:腹节孤平句被称之为“犯孤平”,它只有一种四半拗,却为何逐步从形式技巧演变成诗家大忌?后面再论。
准拗句的规律与准律句正好相反。如下表所示:
正格拗句 准 拗 句
变式一:一三同变 变式二:第一字变 变式三:第三字变
A平仄格式 仄仄|仄仄|仄 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
声律性质 全仄 调 句干双孤调 四仄尾 腰节后孤平
近体实例 永夜不入睡 平野春草绿 人事有代谢 野火烧不尽
宋词实例 对火怯夜冷 幽馆寒意悄 同祝宴赏处 放处都不是
对联实例 一统四万里 真气惊户牖 彭祖八百岁 鲍叔知我者
B平仄格式 平平|平平|平 仄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平 平平|仄平|平
声律性质 全平调 句干双孤调 四平尾 腰节后孤仄
近体实例 愁听晨鸡鸣 俯窥石潭空 照来空凄然 容与上天津
宋词实例 翁今为飞仙 薄衣减春寒 倚金铺微明 佯羞整云鬟
对联实例 灵椿三千年 盛才冠岩廊 退之工文辞 螽斯先桃夭
C平仄格式 仄平|仄平|仄 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平|仄
声律性质 全句双孤调, 句干四平调 双孤调尾 句干后三平
近体实例 老夫怕驱走 清规陈候事 三年此村落 手中青铜镜
宋词实例 晚蝉乱秋曲 驱驱携书剑 梨花做寒食 海棠花时侯
对联实例 学诗类高适 江湖天遗老 豪情剪淞阁 范逵交陶侃
D平仄格式 平仄|平仄|平 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
声律性质 全句双孤调 句干四仄调 双孤调尾 句干后三仄
近体实例 繁实常苦酸 一室贮水清 八月湖水平 玄象验客心
宋词实例 人静芳昼长 衬落木坠红 此趣人不知 遥望太极光
对联实例 心远天地宽 十日陨两贤 为洗千劫非 才气自空群
按:表中宋词拗句实例引自《钦定词谱》,对联实例引自《古今楹联名作选萃》,可见所有五言拗句格式,在宋词和对联中一个也不缺。
根据违背典型律句的程度,可把拗句分为三个等级,其拗的程度依次递减:
第一级:全平调、全仄调和全句双孤调,可称“全拗句”;第二级:二四同平同仄的变式,可称“大拗句”;第三级:二四平仄交替的孤平调、孤仄调、三平调和三仄调,可称“半拗句”。
〔待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