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5|回复: 2

[其他] 将复古道,舍我其谁—中国楹联论坛《中楹百家》序言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323

帖子

2272

积分

版主

论坛顾问|诗词理论栏目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72

论坛顾问栏目嘉宾

发表于 2021-3-2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复古道,舍我其谁
  —— 中国楹联论坛《中楹百家》序言
  刘太品


  不管纵向与民国楹联比较,还是横向与台湾楹联比较,大陆的楹联文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复兴,都是从一个很低的基点开始起步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建国后近三十年的楹联文化断层所造成的。近三十年间,在社会主流文化中,除了一些口号式的“革命春联”和无行文人的“拍马对联”外,楹联文化近乎一片空白。个别文化人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个人抒情寄志之作,但影响面却只限于自己生活圈子,难以有什么社会影响。到了七十年代末,尤其八十年代初全国性的“对联热”开始升温时,不论是军政界、书画界,还是文学界,基本上没有什么楹联方面的名家作手;院校学者的联语,也多质而不文,节奏呆板;社会上的对联作者一般基于“政治正确”的语境进行创作,概念堆砌,直白干枯,成为“老干体”的直接源头。处在这样的起点上,所谓的“对联热”也只能从对联文体的最初级形式——“谐巧类对联”开始。的确,那时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正是“金山林里马识途”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一类所谓的“绝对”。


  若从198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成立算起,当代楹联文化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阴。从对联创作水平的提高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前20年和后10年这两个时间段。前20年中,当代对联创作水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是相对缓慢的。分析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指导理论上的僵化,刻意用语法学规则指导对偶修辞的运用,极端者除了强调“名动形副介连”的词性相对,甚至还要求“主谓宾定状补”的结构相对,如此脱离实际死板教条的理论指导之下的对联创作,当然只能对出“死对”。其次,在于对传统优秀名联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推介,无法给作者提供创作上的标杆以指明学习的路径。总之,前20年中从理论到创作,总体上说都处于“取法乎今”的状态。


  约从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中“聊天室”的兴盛,在话题纷繁的分类中,“对联聊天室”便成为其中的一个热门。其后,一些论坛便开始分设“对联版”,最后,终于发展到了专业对联网站的出现。网络楹联的兴起和发展,也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最先兴盛的是被称为“机巧联”的谐巧性对联,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正好充当了这个“争捷斗巧”的平台。随着联手创作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把对联当成一种抒情达意的文体,于是,网络楹联的重心便由偏于技巧的“临屏对句”转移到了完整创作上下联以表达某一含义的的“成联”创作上来。


  由于网络特有的“海量存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古今对联资料被人录入成电子文档上传到网络之中,从而建立起史上最全面的对联资料库,而搜索引擎又能根据简单的关键词而搜到其中的任意一副作品,于是,网络联手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海量的古今对联作品和联话类著作,并从中探寻自己所希冀的创作方向。于是就有一部分联手及对联论坛把目光投向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提出了“学习清联”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联手的对联创作水平得到了迅速地提升,这其中就以早期的“清莲社”和后来成立的“中国楹联论坛”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楹联论坛成立的这十年间,正值当代对联创作总体水平迅猛提高的十年,出现这种迅猛提高的内在原因,不是“老干体”对联的创作,也不是“征联体”对联的创作,而是在“取法乎古”的理念指导下,潜心揣摩和学习清代及民国对联名家作品的结果。在近十年间这场当代对联创作水平“爆发式”的提高中,中国楹联论坛适逢其会,起到了一个“排头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一进程。中国楹联论坛由一批充满“艺术灵性”和“艺术个性”的中青年联手组成,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而深入地从传统联语中汲取养分,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心灵,创作出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乘联作。另外,论坛管理层还慧眼识珠,礼贤下士,尽力网罗现实联界和网络联界涌现出的一流高手,吸收并培养崭露头角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对联新秀,以保持和巩固在当代对联创作上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楹联论坛还注重吸纳理论人才,全力争夺当代对联理论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论坛的“联话清谈”版首发过很多在当代对联理论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其中以时习之先生解构“马蹄韵”的文章和孙逐明先生指谬王力语法学对仗理论缺陷的文章最为典型。这些重头文章对于当代对联的学术发展和理论进步起到了积极效果,甚至间接地对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的制订和修改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理论贡献同样也是在“取法乎古”的理念指导下,突破当代人的僵化的成说而取得的。在中国楹联论坛的学风中,浸透着实证主义的精神,力排任何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无论是声律要求还是对偶规范,都尽力使用尽可能多的可信史料和统计数据,追溯并重建古人创作理念的真实状态。这种治学态度和精神无疑将继续推动当代对联理论的发展,直至建立起完善的对联学理论大厦。


  本书系中国楹联论坛十年来对联创作以及对联理论探讨的一次全面总结,本人作为十余年网络对联发展的旁观者和见证者,受命为序,在仔细分析了论坛十年中对联创作和理论创新的精髓后,只总结出了“复古”二字。陈子昂曾以“复古”为旗帜,变齐梁之绮靡,追建安之风骨,振起有唐一代诗风;韩柳欧苏曾以“复古”为旗帜,反对浮华的骈体,提倡质朴的古文,扭转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主义文风,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今天联学的“复古”,在创作上就要与空洞无物的“老干体”和陈陈相因的“征联体”划清界线,力追对联发展到鼎盛时期时所具备的那种精致、典雅和大气;在理论上则是力辟那些于传统无出处、于理论无根基的,由当代人“想当然”而制订的“规则”和“体系”,恢复明清及民国联家创作规范的本来面目,进而利用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重建科学合理的对联创作形式要求,最终建立起能为当代文学理论界所接受的中国对联学理论体系。


  展望中国楹联论坛的下一个十年,应该会是更具挑战、也更充满希望的十年,我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网络联坛尚存在着矫情虚饰、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满足于小圈子内相互吹嘘的偏狭之气。中国楹联论坛在网络联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力除流弊,再拓新局。于文艺精神上,当抒写性灵,摹追风骨;于联语创作上,应以文济质,吐华含实;于学术研究上,宜镕古铸今,讲求实证。如此潜心以学,勉力而行,当代楹联文化自会秉承传统而开启未来,我将跂而有望于诸君。


  与古人精神相交接,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正如李太白当年曾豪情满怀宣布的那样:“将复古道,舍我其谁?”以此与网络联界的有志者共勉之。




  刘太品


  2014年10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论坛督导|核心特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485

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分区总版主

发表于 2021-3-22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古人精神相交接,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正如李太白当年曾豪情满怀宣布的那样:“将复古道,舍我其谁?”以此与网络联界的有志者共勉之。

雅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主题

6798

帖子

1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驻站诗人》副主任|律诗专栏执行首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050

特别贡献执行站长《驻站诗人》执行主任执行首席

发表于 2021-3-22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语入雅,总还得传统经典来滋养;整个国学有断层,诗词楹联难免倾覆。好在方块字不灭,文化便不会死,未来可期。
一個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  - 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5-7 08:28 , Processed in 0.0583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