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诗风有“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之分,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诗风平易流畅、简雅古淡,被宋人看作是重要的“白体”诗人,代表作有《村行》、《春居杂兴》等。其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 而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十七位宋初馆阁文臣反对日渐流于庸俗化、鄙俗化的“白体诗”,他们“研味前作、挹其芳润”、互相唱和、点缀升平,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其作品沿续晚唐五代的诗风,片面发展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表面上看确实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华丽、音调铿锵、雕润密丽,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从总体上看,宋初馆阁文臣们的诗歌作品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思想内容贫乏空虚。然而,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们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是宋诗形成“以学问为诗”特色的源流。 跟唐初的宫廷诗一样,西昆体专在文采上用功,徒有漂亮的皮囊,而没有强健的筋骨。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他率先以唐人边塞诗入词,像《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两词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诗歌创作上,范仲淹不仅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以及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思想揉和在了一起,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其作品以清为美、意淳语真,但“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也非常明显,与当时流行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