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嬴无忌 于 2024-2-1 21:29 编辑
后记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家乡话只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凭证;进入中年后,再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才知道人生到老“乡音无改”的原因了。 毋庸置疑,父母就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而家乡话便是儿女牙牙学语之初、他们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后代的第一项知识。 古今中外,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父母,他们在把说话当作交流工具传授给儿女的时候,便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教导儿女们知识了,因为不论哪种方言都广泛流传着大量通俗易懂的谚语,而口口相传的谚语往往便是乡风民俗、社会人情最好的载体。在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一个人不识字没关系,但不识时、不识事、不识人、不识势就不会有出息,于是他们想到了谚语。 所以,乡音不仅象征着差异纷繁的地方传统和乡情风俗,也不仅承载着离家游子们的浓郁乡愁,更是生命传承中的深情馈赠,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本能,试问又怎么改变得了呢?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以席卷之势迅速扩张着地盘,以致会说方言的小孩子越来越少了。推广普通话的深远意义,自然不用怀疑,只是在乡音渐行渐远的时代,一旦丧失了归属感,还会有对家乡深切的依恋之情吗?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又还能延续下去吗? 乡音若不在,何处寄乡愁?我是地地道道的长沙伢子,无权无势,徒有一腔热血,现在不自量力,把部分经典的家乡谚语扩充为“诗”,稍微润色,希望她们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得更为久远一些! 201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