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一首诗
又是朋友发给我一首诗,问这事感觉如何,我问哪里的,他说是网上的精品,我读了,感觉诗律是有了但是诗法未必尽然。说说我的意见,不见得正确,以管窥豹吧,希望更多的同仁发表意见,以匡不逮。 原诗诗这样的:“放闲登顶欲参天,归望平芜景豁然。过眼芳菲浑似梦,感时情绪淡成烟。懒思已往人间事,喜听能耕郭外田。莫道如今谁与共,故知只在夕阳边。”
我感觉,首联大开大合,“参天、豁然”都属于阳向上的调子。但次联“过眼、似梦、淡成烟”,又瘪了,属于阴下的调子;况且,即已“豁然”,怎么又“浑似梦”了呢?第三联呢,“懒思人间事”,又说“喜听郭外田”,而“郭外田”也是人间事啊,前后不搭了。至于尾联,我感觉不知所云了,读不出意思,我理解水平有限了。 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我感觉作者有点“不顾西东”,——这或许是我们当代人写诗最容易犯的病症。——在一首律绝里边,短短的四句话或者八句话,几十个字里边,心绪忽而这样,忽而那样。阴阳黑白不能照顾到,有点情绪错乱,没话找话的样子,拼凑意思居多,更多的是心绪不稳,好像是胡思乱想,顾得东来忘却西,写到南边忽而想到北,感觉是作者想在短短一片小诗里装下他的整个思想感情似的,但这是不可能的,更不必要。 这是我个人浅见,觉得很不应该的地方。作为参照,我们不妨读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对于我们学习怎样在一篇律绝里谋篇布局很有好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说到诗思的感发,不妨读读韩愈的《晚春》之二(胡前总书记曾经引用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我只是就诗言诗,我不认识作者,也不知道诗在哪里,朋友问到,说了上边的话,不客气的地方,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