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4-11-19 08:22 编辑
专题四 关于律句与拗句的区分法则
第一节 论《汉语诗律学》中的“律拗两分法”与“律古两分法”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主要是诗句的平仄格式不同:近体诗以律句为主,拗句为辅;古体诗则反之。因此,制定准确区分律句和拗句的平仄法则〔可简称“律拗两分法”〕,是正确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必要条件,也是古典诗词平仄理论的基础。 可是,大家可能没有察觉一个奇怪的现象:《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用“律拗两分法”制定了近体诗的平仄法则,而第二章制定古体诗平仄法则时,不作任何解释,悄悄地用“古句”取代了“拗句”,且根据“古句”和“律句”的比例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可简称“律古两分法”〕。“古句”与“拗句”有何异同?王力为什么要用“律古两分法”取代“律拗两分法”?这是必须弄清的重要课题。 一、《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的“律拗两分法” 《汉语诗律学》第一章“律拗两分法”的要点是:古代区分律句与拗句的依据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按此口诀,只要二四六平仄交替的句子都是律句,否则就是拗句,而一三五是不予考虑的。清代大儒和王力认为此口诀不完备,必须用拗救理论来补救。其具体法则于下: 〔一〕律句和拗句的定义以及拗救理论简介 制定律句和拗句的准确定义是区分律拗的主要依据。古代根本没有明确的定义,王力也给不出明确的定义,可是不下定义自己的声律体系又建立不起来,于是他给出了一个用拗救理论辅助的律拗定义。 先看王力的拗救理论:“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为病。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拗救大约可以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例如在同一个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2、对句相救,例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再看王力给出的律拗定义:“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依照本节上文所述,一三五的拗可以分为三种:/(一)七言第一字(顶节上字),及Aab三式的五言第一字,又同式的七言第三字(即头节上字),可称为甲种拗,计人对此,可以不避,也可以不救。/(二)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的拗,可称为乙种拗,诗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三)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头节上字)的拗(即孤平),可称为丙种拗,诗人对此,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 可是,“律拗两分法”有个致命缺陷:所谓“不合平仄的〔拗〕”,是指四种正格律句之外的所有句型,实际上包含了拗句和准律句;可“律拗两分法”根本不能把拗句和准律句区分开来。 按理,“拗救”必须能把“拗句”挽救成“律句”,才能称之为“救”;如果“拗救”之后仍然是拗句,又何来“挽救”之功?对此,《汉语诗律学》是含糊其辞的。 第一、《汉语诗律学》指出:甲种拗可以不救〔指五言句首的三个拗字,七言再加上第一字上的四个拗字〕;可见单纯的甲种拗已被视为准律句了,可简称“甲拗律句”。 第二、启功早就在《诗文声律论稿》里指出对句相救之后还是拗句:“两句全拗时,配搭的情况,较常见的是上句拗第几字,下句也在那个部位拗一字,从前人称之为一‘拗’一‘救’,其实下句自己也拗了,怎能还救上句呢?我想不如称之为‘陪’,或者还合适些。这是因为下句也拗时,就不致显得上句拗得那么孤单兀突了。”相救之后还是拗句的看法自古有之,宋吴可《藏海诗话》评论常建的“一径遇幽处,禅房花木深”〔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时说:“盖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禪房花木深’。” 第三、本句自救的句型很多,王力从来没有说过哪些句型被救成了律句。 由此可见:除了正格律句和甲拗律句属于律句之外,其余所有句型全都律拗不明。这种律拗不明的“律拗两分法”又怎么可能准确地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二、《汉语诗律学》第二章的“律古两分法” 《汉语诗律学》第二章制定“古体平仄标准”时,已彻底放弃“律拗两分法”,把所有诗句分为“律句”和“古句”两种,且根据“律句”和“古句”的比例来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故我们称之为“律古两分法”。其具体方法于下。 〔一〕古句的平仄标准 王力并没有给出“古句”定义,只是三次“勉强”地制定了“古句”的平仄标准: 第一次标准:“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他们都相信古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都依据赵谱〔按:赵执信的平仄谱〕而加以补充或阐明。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譬如下面这些关于平韵五古的规律:/〔1〕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指平仄〕;否则/〔2〕第三字与第五字同声;否则/〔3〕出句用平脚。” 第二次标准:“诗论家在这些地方尽管有意见上的不同,然而赵氏所提的一个定理却为他们所公认,就是古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总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而腹节的下字尤为重要(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脚的句子,腹节下面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仄声为原则。这样,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的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甲〕平脚/1、平平平/2、平仄平/〔乙〕仄脚/1、仄平仄/2、仄仄仄。” 第三次标准:“……现在勉强定出古风式的五律的标准如下:/1.用三平调者;/2.第三字拗而不救者;/3、用丑类特拗〔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而不救者;/4、除了子类特拗〔平平仄平仄〕之外,第二四字声调相同者。” 由于这三种标准是“勉强”制定出来的,很不完善,王力还在古句实例分析中不断添加补充说明,因补充说明太多,不便一一引述,大家可详见《汉语诗律学》第二章。 其实,“古句”的平仄标准根本没有这么复杂,可归纳为不理睬拗救理论的八种平仄句型,请参看下面“古风式律诗”的声律分析。 〔二〕区分齐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具体方法 王力把句式、韵式和对偶与近体律诗无异、唯句法平仄不同的古体诗称之为古风式律诗;且把古风式律诗分为三类: 1、全篇古体〔八个古句〕;2、大部分古体〔古句五至七句〕3、半古半律〔古句三或四个〕。显然,王力是把古句和律句所占的比例来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具体说:八句诗里,古句在三句〔含三句〕以上者为古体,三句〔不含三句〕以下者为近体。三句是八句的37.5%,故“30%的古句”是齐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分水岭。 《汉语诗律学》还例举了12首古风式五律和22首古风式七律来说明“古体平仄标准”。现将12首古风式五律的原文转录于下〔按:仿宋体为原文,宋体是我们添加的说明〕。 32.6 (子)全篇古體。 終南别業 王維【8个古句,其中6句已被拗救】 中歲頗好道,晚山家南陲。【大拗句,大拗句;对句相救】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三仄尾,大拗句;对句相救】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孤平拗救。) 【孤平尾,孤平自救句兼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大拗句,三平尾】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偶 字仄,故偶然句是古句,而非子類特拗。) 32.7 (丑)大部分古體。 小隱吟 孟郊【7个古句,其中4句已被拗救】 我飲不在醉,我歌長寂然。(丑類特拗及孤平拗救。) 【大拗句,孤平自救句兼对句相救】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酌溪四五盞,聽彈兩三弦。【三仄尾,大拗句】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鍊性静棲白,洗情深寄玄。【孤平尾,孤平自救句兼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號怒路傍子,貪敗不貪全。(怒字拗黏。) 【孤平尾,甲拗律句】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末句人律。) 送遠吟 孟 郊【7个古句,其中5句已被拗救】 河水昏復晨,河邊相送頻。【大拗句,孤仄尾】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離杯有淚飲,别柳無枝春。【三仄尾,三平尾;对句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一笑忽然歙,萬愁俄已新。(孤平拗救。) 【孤仄尾,孤平自救兼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東波與西日,不惜遠行人。【特拗句,正格律句】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末句人律。) 送 远 杜 甫【6个古句,其中4句已被拗救】 带甲滿天地,胡爲君遠行?【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三仄尾,甲拗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大拗句,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别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三仄尾,甲拗律句】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黎拾遺忻裴迪見過秋夜對雨 王維【6个古句,其中5句已被拗救】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尚重。【大拗句,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寒煙坐高館,秋雨聞疎鐘。【特拗句,三平尾;出句自救】 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特拗句,三平尾;本句自救兼对句相救】 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6个古句,全部已被拗救】 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泊舟潯陽郭,遥見香爐峰。【大拗句,三平尾;对句相救】 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孤平拗救。) 【孤平尾,孤平自救兼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東林精舍近,日莫坐聞鐘。(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蕃 劍 杜甫【6个古句,其中4句已被拗救】 致此自避遠,又非珠玉裝。(丑類特拗及孤平拗救。) 【大拗句,孤平自救兼对句相救】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特拗句,正格律句】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虎氣必腾上,龍身寧久藏!【孤仄尾,孤平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風麈苦未息,持汝奉明王。【三仄尾,甲拗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以上四詩各有六個古句,恰得四分之三。) 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杜甫 【5个古句,其中4句已被拗救】 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拗對、孤平,古句不忌。) 【正格律句,头节孤平句】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律聯,拗黏。)【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拗黏。) 【三仄尾,三平尾;对句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共有五個古句。) 32,8(丙)半古半律。 暫游臨邑至崂山湖亭 杜甫【4个古句】 野亭逼湖水,歇馬高林間。【大拗句,三平尾】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鼍吼風奔浪,魚跳日映山。(律聯。) 【甲拗律句,甲拗律句】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暫游阻詞伯,却望懷青關。【大拗句,三平尾】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霭靄生雲霧,唯應促駕還。(律聯。) 【c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詩律古相参;首聯與三聯平仄拗處完全一樣。) 秦州雅詩 杜甫【4个古句,全部已被拗救】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三仄尾,三平尾;对句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黄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特拗句,孤仄尾;本句自救兼对句相救】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律聯。) 【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意書生耳,臨衰聽鼓鼙。(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半古,後半律。) 被出濟州 王維【3个古句】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三仄尾,正格律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正格律句,孤仄尾】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閭閻河潤上,井邑海雲深。(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正格律句,孤仄尾】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共有三個古句,將及一半。) 獨 釣 韓愈【3个古句,其中两句已被拗救】 獨往南塘上,秋晨景氣醒。(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露排四岸草,風約半池萍。【三仄尾,甲拗律句】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鳥下見人寂,魚來聞餌馨。【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所嗟無可召,不得倒吾餅。(律聯。) 【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2.6 (子)全篇古體。 終南别業 王維【8个古句,其中6句已被拗救】 中歲頗好道,晚山家南陲。【大拗句,大拗句;对句相救】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三仄尾,大拗句;对句相救】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孤平拗救。) 【孤平尾,孤平自救句兼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大拗句,三平尾】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偶 字仄,故偶然句是古句,而非子類特拗。) 32.7 (丑)大部分古體。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6个古句,全部已被拗救】 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泊舟潯陽郭,遥見香爐峰。【大拗句,三平尾;对句相救】 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孤平拗救。) 【孤平尾,孤平自救兼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東林精舍近,日莫坐聞鐘。(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杜甫 【5个古句,其中4句已被拗救】 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拗對、孤平,古句不忌。) 【正格律句,头节孤平句】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律聯,拗黏。)【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拗黏。) 【三仄尾,三平尾;对句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共有五個古句。) 32,8(丙)半古半律。 秦州雅詩 杜甫【4个古句,全部已被拗救】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三仄尾,三平尾;对句相救】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黄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特拗句,孤仄尾;本句自救兼对句相救】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律聯。) 【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意書生耳,臨衰聽鼓鼙。(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半古,後半律。) 獨 釣 韓愈【3个古句,其中两句已被拗救】 獨往南塘上,秋晨景氣醒。(律聯。) 【正格律句,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露排四岸草,風約半池萍。【三仄尾,甲拗律句】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鳥下見人寂,魚來聞餌馨。【孤平尾,孤仄尾;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所嗟無可召,不得倒吾餅。(律聯。) 【甲拗律句,正格律句】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仔细考察上述实例,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律古两分法”的律句包括正格律句和甲拗律句; 2、古句只有八种句式:二四不分明的“大拗句”和“特拗句”,二四分明的“首节孤平句”、“孤平自救句”、“三仄尾”、“三平尾”、“孤仄尾”和“孤平尾”〔按:我们采纳启功的观点,两仄夹一平为“孤平”,两平夹一仄为“孤仄“〕; 3、拗救根本不能把古句救成律句;如果能的话,十二首古风式五律中将有八首会变成近体诗;例如全篇古体的《终南别业》将变成六个律句的近体,六个古句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将变成全篇律句的近体,余可类推;换言之,拗救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4、“律古两分法”把拗句与准律句全部视为古句,实际上是取消了拗句与准律句的区别;是对律拗两分法的彻底否定。 5、根据“律古两分法”,将会有大量古代近体诗优秀作品会变成古体诗。以唐诗三百首的六十首五律为例,将有二十二首会变成古风式律诗,超过了三分之一;七律也与此相类,只是比例较小而已。众所周知,唐诗三百首是近代人学习写作近体诗的范本,却有三分之一的五律竟然不是近体诗了,可见“律古两分法”的误导是多么严重。 平心而论,“律古两分法”对诗界的误导还在其次,因为所谓古风式律诗还不至于被开除“诗籍”,只是被误判为古体诗了而已。而对于”联律界”的误导却是致命的,已经有大批合格对联被开除了“联籍”。可以认为,不清除“律古两分法”的误导,联律理论就不可能走向成熟。 三、小 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律古两分法”不自觉地证明了拗救理论的错误;第二、“律古两分法”把拗句与准律句都视为“古句”,实际上是对“律拗两分法”的否定;第三、“律拗两分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难以区分拗句和准律句的缺陷有待改进而已;而“律古两分法”的大方向完全错了,必须彻底清算。——上述结论还暴露了王力声律理论的最大缺陷:根本没有能力准确区分拗句和准律句,有待改进。其具体改进之道,下文再论。
第二节 律句与拗句的区分法则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主要在于平仄的应用。近体诗以律句为主,尽量避免拗句;古体诗则根本不避拗句,采用拗句与律句混杂运用的形式。可以认为:大量使用“拗句”,应当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根本区别。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里有一段话最令人回味:“诗是给人吟诵的,古人虽没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是不是有一种自然的声籁,诗人们不期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一种声籁,使它的音节谐和呢?这自然是很合理的猜测。甚至有人以为古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和律诗不一样罢了。相传赵执信求古诗平仄之法于王士祯,王士祯不肯告诉他,于是他把古诗和唐诗互相钩稽,著为《声调谱》。然而据他自己说,却是从王氏那里宛转骗到手的。又王士祯裔孙王允熙传有古诗平仄论,也说是王士祯的原稿。其后,李瑛有《诗法易简录》,翁方纲有平仄举隅,又后,董文涣有《声调四谱图说》,黄庭诗有《古诗平仄集说》和《五古平仄略》。他们都相信古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都依据赵谱而加以补充或阐明。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按:着重号为我所加;显然,赵执信所说的“古诗”的“别律”,主要应当是“拗句”的平仄规律。〕 事实也的确如此:《汉语诗律学》的“律拗两分法”和“律古两分法”之所以失效,是王力对律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解不深所致;实际上,此口诀不仅适用于律句,同样也适用于和拗句,且二者规律之严格的确不相上下。试简论于下。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的源头 完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首见于明代真空的《贯珠集》。据当代何伟裳教授的研究,南朝沈约创建的五言永明体开了近体诗的先河,它奉行的是以四声八病为基础的“二五字异声〔指四声〕”法则;梁朝大声律学家刘滔将之改进为二元对立的“二四字异声〔指平仄〕”律句法则,这才导致了近体平仄声律体系的诞生 [1]。刘滔只说五言律句“二四”异声而不提“一三”,其完整含意应为“二四异声,一三不论”;延伸到七言律句自然就是“二四六异声,一三五不论”了——这就是贯珠集口诀的确凿源头。 二、平仄理论的声律单元 近体声律单元是“两两为节”,为了便于讨论律句拗句及其变式的细则,我们沿用王力的说法,给近体七字句各个部位分别命名,并简单说明于下:
第一、两两为节的声律单元相当于西方轻重律诗歌中的双音“音步”,只不过西方轻重律是实现节奏美,而汉语平仄律是实现旋律美。 第二、何功杰在《英诗艺术简论》里指出:西方轻重律诗歌的“音步”是与语意边界无关的虚拟节奏单元 [2]。汉语平仄律的“音步”同样也是与语意边界无关的虚拟单元,以七言诗“三十┋八年│如电┋掣”为例,其音步分割最能体现音步边界的虚拟性,余可类推〔按:“┋”表虚拟边界〕。 第三、古诗中的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与七字句的律拗法则是一脉相承的:四字句相当于七字句的句干,五字句相当于句干加脚节,六字句相当于句干加顶节。 三、正格律句和正格拗句中的对称范式 在东西方诗律中有五种对称模式:1、连续对称式〔AAAA〕;2、交叉对称式〔ABAB〕;3、随转对称式〔AABB〕;4、包孕对称式〔ABBA〕;5、混合对称式,上述四种对称方式的混合运用。我们称之为“对称五范式”。而律句与拗句的平仄格式同样受对称五范式的支配。 〔一〕律句的对称范式 律句最理想的的基本格式是“双平双仄递推”,启功用一条双平双仄递推的“律式平仄竿” [3]来推导五七言正格律句的平仄格式,如下图所示:
若考虑平仄与“音步”的相互关系,“律式平仄竿”应当有四种模式: 1、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按:句首两字步的第二字为“起〕 2、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仄起式: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四种律式平仄竿分属于“对称五范式”中的两种对称范式:随转对称式和包孕对称式。由此可截出四种正格律句,以七言为例〔四言、五言、六言可类推〕:
〔二〕拗句的对称范式 以理推断,唯有彻底违背“双平双仄递推”的格式才是正格拗句,能满足此条件者只有两种方式:1、全平调或全仄调;2、单平单仄递推的格式。同样有四种“拗式平仄竿”: 1、仄起式: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2、平起式: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3、平起式: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4、仄起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这四条平仄竿同样分属于两种对称范式:连续对称式和交叉对称式。由此可截出四种正格拗句。以七言为例〔四言、五言、六言可类推〕:
上述正格律句和正格拗句,根据“一三五平仄不拘”的法则可生成准律句和准拗句,它们都受混合对称式支配。如七言准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前四字和后四字都是随转对称式,而中间的三仄声是连续对称式;又如七言准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前四字是交叉对称式,后四字是包孕对称式,余可类推。 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律句与拗句规则中的运用 上面我们用“对称五范式”归纳了律句和拗句的平仄规则,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略加修改之后,同样可以制定出完备的律拗平仄格式来。 〔一〕律句口诀:二四六平仄须交替,一三五宜交替而可不拘。其具体规则为: 1、二四六平仄交替,且一三五也交替者,为正格律句。 2、二四六平仄交替,但一三五不能交替者,为半拗半律的“准律句”。 3、补充:准律句有三种特殊格式:三仄尾、三平尾和头节孤平句〔指五言的“仄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三种句式均少用为宜,特别是头节孤平句应当尽量少用〔按:因头节孤平句应用率极低,许多诗家称之为“犯孤平”的拗句;其实只要不影响近体诗的写作,称之为“特殊准律句”或“拗句”都无伤大雅;本文还是随俗称之为拗句〕。 〔二〕拗句口诀:二四六平仄须相同,一三五宜相同而可不拘。其具体规则为: 1、二四六平仄全相同,且一三五平仄也全相同,为正格拗句。 2、二四六平仄不能全相同,且一三五平仄不能全相同,为半律半拗的“准拗句”。 3、准拗句中有一种特例,被称之为“特拗句”〔五言中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中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近体诗常出现特拗句,故当代诗家把它视为“准律句”。 〔三〕律句与拗句的简易法则 大道至简,近体诗联律句与拗句的简易法则可简化为: 1、遵守了“二四六分明”的格式中,除开“头节孤平句”〔五言的“仄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仄平/仄仄/平”〕为准拗句之外,其余全部是律句; 2、违背“二四六分明”的格式中,除开“特拗句”〔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的
(仄)仄/平平/仄平/仄”〕为准律句之外,其余全都是拗句; 3、近体诗里,五七言准律句中的“三仄尾”和“三平尾”〔〔特别是整句孤平的三仄尾,即五言的仄平仄仄仄和七言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少用为宜,但不完全禁止。 4、近体诗里,首节孤平句〔即“犯孤平”〕应当尽量少用,但也根本不是什么绝对禁忌。古代唐宋五七律体近诗专集均有少量的首节孤平句就是明证;特别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五律6976首,三羊先生统计了2786首,含有孤平句的309首,占11%之多。乾隆的七位帝师均为清代大儒,大都精通声律,且乾隆对格律非常认真,写好后还要发给大臣去征求意见。这说明直到乾隆时,所谓犯孤平根本不是大问题,更不可能是诗家大忌了。 〔四〕两条补充说明 对于近体诗、古体诗以及对联的平仄法则中,还有两条补充说明: 第一、“句法平仄规则”与“篇法平仄规则” 近体诗和对联的平仄规则包括句法规则和篇法规则两种。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关的平仄规则属于句法规则,而平仄篇法规则主要是“粘”和“对”。近体诗篇法既讲究“对”,又讲究“粘”;对联篇法只追求“对“,不追求”粘”。 具体说;近体诗的“对,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节点平仄相对,近体诗的“粘”,指下一联出句和上一联的节点平仄相同〔即“相粘”〕。而对联上下句的句脚和节点〔二四六字〕原则上必须平仄相对;非节点〔一三五字〕能对最好,不对也无妨。按:邹宗德先主张的上下联律句节点平仄相粘的“粘对联”,只能是律式联中的别格。 清代大儒鼓吹的“对句相救”大都是非节点处的相对,它们实际上是近体诗“平仄篇法规则”造成的现象,与“拗救理论”毫不相干。这一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对联。 第二、对联的句法平仄规则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制定的律句和拗句规则,主要适用于近体诗中的五七言吟咏句;而五七言吟咏句在对联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我曾统计了民国时期黄涵林编著的《古今楹联名作选萃》里近千副对联的句型,五七言吟咏句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句式,有的类似于宋词中的长短句,有的类似于元曲中带句中衬的散文化句式。因此,制定对联句法平仄规则时,必须三者兼顾才能完备。而当代联律著作中大都只介绍五七言吟咏句的平仄法则,而其它两种平仄法则均阙如。显然,这是亟待修正的重大缺陷。其具体修正方案,我们将在后面专论。
[1]何伟裳:《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原载华南师范大学《文苑》2006年10月,总第156期。
[2]何功杰《英诗艺术简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第32页。
[3]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2000。第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