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1-4-24 07:34 编辑
论律句拗句的细则
律句的平仄组合很有规律,故其风格是“流美婉转”;而“刚健沉着”的拗句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要知道缺乏对称规律、胡乱堆砌的声调是不可能形成鲜明的旋律风格的。 .. 王力介绍五古平仄时指出:“古风的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所谓入律,就是合于上文第六节里所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如果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这是诗论家所谓以对句救出句,或以出句救对句。”严格说,王力在这里所说的“古风”应当是有别于“律体”的“拗体”,他所总结的“古风平仄”,实际上是“拗体平仄”。 .. 在这里,王力只是例举式地规定了一些拗句格式,并没有总结出明显的规律。倒是下面这些趣闻很有启发意义:“诗是给人吟诵的,古人虽没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是不是有一种自然的声籁,诗人们不期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一种声籁,使它的音节谐和呢?这自然是很合理的猜测。甚至有人以为古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和律诗不一样罢了。相传赵执信求古诗平仄之法于王士祯,王士祯不肯告诉他,于是他把古诗和唐诗互相钩稽,著为《声调谱》。然而据他自己说,却是从王氏那里宛转骗到手的。又王士祯裔孙王允熙传有古诗平仄论,也说是王士祯的原稿。其后,李瑛有《诗法易简录》,翁方纲有平仄举隅,又后,董文涣有《声调四谱图说》,黄庭诗有《古诗平仄集说》和《五古平仄略》。他们都相信古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都依据赵谱而加以补充或阐明。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汉语诗律学》第二章第二十八节〕 .. 根据逻辑推理,只要律句有严密的规律,刻意避免律句的拗体诗也会有相应严密的规律。这跟分车道一样:以前一条大路谁都走,后来有了汽车专用道,自然就有了行人专用道;汽车道不可避免人行,人行道也不可避免行车;汽车道有严密的人、车交通规则,行人道自然也有严密的人、车交通规则了。古人之所以发现不了拗句规律,是他们对律句和拗句的本质特征缺乏透彻理解的缘故。实际上,拗体诗的确如赵执信所说,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的确不让于近体律诗。 .. 具体说,拗句与律句都受对称五范式的支配,它们的声律风格相反,其对称模式也恰好相反;而且二者的对称结构和旋律风格还可以在音乐旋律的对称结构中得到印证。下面我们分头论述。〔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