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粘2020.08.08 古人诗论中何谓粘?平仄使用正确也。反之,平仄用错了,谓之失粘。见: 宋朝陈鹄《耆旧续闻·卷四》: 四声分韵,始于沉约。至唐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粘。 【雨梦按:乖平仄,则谓之失粘。乖,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即平仄不和谐,违背格律,就叫失粘。】 。。。 1.句中平仄误,谓之失粘。今谓之失替也。 例1:南宋蔡正孙《诗林广记》: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营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琼营”,营字失粘,疑当作“岛” 【雨梦按:“适从琼营鱼龙窟”,律句二四必分明,此句营字应仄。宋人评曰:营字失粘,疑当作“岛”。即指“营”字乖平仄,营字失替也。】 。。。 例2:王夫之云: 又如杨用修警句云: “谁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烽烟”。若谓“安”字失粘,更云“谁起东山谢太傅”,拖沓便不成响。足见凡言法者,皆非法也。 【雨梦按:若谓“安”字失粘,(今谓之失替),可见这些讨论法则的人,是不懂法则。安字虽失粘(失替)但谢字由平改仄实行了六拗五救,就等同律句了。故可知古人云“失粘”也指“失替”。) 。。。。。。 2.联内平仄误,谓之失粘。今谓之失对也。 例: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江左体引韵便失粘,既失粘,则若不拘声律;然其对偶特精,则谓之骨含苏李体。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乖平仄就在此联,平头联也。今谓之失对,但古人明以失粘。)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雨梦补注:人与知未失粘也)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杜子美卜居) 【雨梦按:引韵便失粘,即云一开始用韵,就乖平仄了。那么失粘在何处呢?即第一韵句(句,古亦指联): “主人为卜林塘幽”,和出句“浣花流水水西头”有乖平仄,出句平仄为:平平中仄仄平平,对句平仄按律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杜公却用“主人为卜林塘幽”(中平中仄平平平/三平尾句)。古人此处指为“失粘”,即指平头。按今人诗论,病犯失对。】 。。。 例二:赵执信《声调谱》引王维《青溪》诗: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趋途【不粘】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二句律粘】。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雨梦按:诗例删去了其它无关粘的评语,以便醒目。】 随山将万转,趋途【不粘】无百里。 (此联评曰“不粘”,即平头联,今谓之失对。)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二句律粘】。 (此联评曰“律粘”,即“换头联”,符合律诗“粘”之法则。即联內平仄相对的法则。此处“律粘”即指此联未失对。) 。。。 3. 联间平仄误,谓之失粘。今亦谓之失粘也。 七言律诗至第三句便失粘,落平侧,亦别是一体。唐人用此甚多,但今人少用耳。 如老杜云: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雨梦按:第三句便失粘,即造成二三联平仄“顺风”,就有如一双鞋子,不分左右。此类诗,白居易谓之两平头诗,即指一三句同起也。】。 。。。 严武诗云: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时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 。。。 韦应物诗云: 来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此三诗起头用侧声,故第三句亦用侧声。(渔隐) 【雨梦按:渔隐用了三例,说明唐人律诗第三句失粘诗较为常见。】 。。。。。。 雨梦评曰:古人认为凡平仄不合法度者,均谓之失粘。古人谓失粘,即指平仄出律也。 当代王力先生将平仄出律,不合法度者分为: 1. 失替:即二四相同; 2. 失对:上下联平头; 3. 失粘: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字不同平仄。(不合“拈二”。) 王力先生说法,实为一家之论。今“公门桃李满天下”,先生说法已成共识。但不宜以“今律”否定“唐律”,是堕为“凡言法者,皆非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