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6|回复: 117

[其他] 中国诗歌简史

[复制链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发表于 2024-12-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慕云


    前言:在我看来,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成为诗人的潜质,因为,我们的母语——中国话,天生就韵味十足。千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热爱痴迷诗歌,我们佳作层出不穷,我们的成就光辉灿烂,因为诗歌早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基因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诗歌起源
    大多数人都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将《诗经》中的诗看做是历史上最早的诗,但事实上早在周代以前诗歌就已经诞生。
    诗歌的诞生远在文字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来维持生命,在艰苦的劳作中先民们慢慢发现,通过起伏间歇带着节奏的劳动呼声,可以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有先民往这种有声无义的劳动呼声中加入一些内容,于是原始诗歌诞生了。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原始的诗歌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古诗歌收录在《古诗源》中。
    在众多的古诗歌中,较为出名的是《弹歌》与《击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现在的肉)。”《弹歌》出自《吴越春秋》,主要讲述的是先民从准备工具到进行狩猎的一系列过程,据说产生于黄帝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诗歌。
    《击壤歌》出自《论衡·艺增》,据说创作于帝尧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讲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两湖诗词首席

积分
29244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4-1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谢谢介绍,辛苦!

点评

谢谢超版支持!  发表于 2024-12-8 1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上古时期的诗歌  
    上古,一般来说是指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及先秦这一时期。到目前为止,考古界还没有发现夏朝有使用成熟文字的确切证据。但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汉字最重要的特点——在每个单一符号中包含音、形、义三要素——也已经形成。虽然甲骨文多用来记录占卜,除了汤的《盘铭》等极少数几首诗歌之外,再也难找到其它歌谣的记录,但无论如何,使用文字,是人类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周王朝开始,建立了采风制度,以观风俗、察民情,因而保留了大量的民歌,从而有了收集的可能。总而言之,这段时间的诗歌当以孔子编订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诗歌总集,以四言体为主,兼以杂言,其中作品大多源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官史文化。《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在先秦时期始称为《诗》,因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宗旨为“无邪”, 而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2、《楚辞》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时期。随奴隶主贵族古老雅乐的消亡,各地新声歌声蓬勃兴起,其中以楚地的“楚声”最发达。“楚声”无疑就是原始的楚地诗歌,最早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楚公逆镈铭》;稍晚,有《说苑》所载《子文歌》;楚庄王时,又有《优孟歌》、《楚人歌》等。《楚辞》衍生于“楚声”,是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仕官文化,它汲取楚声的新形式,把《诗经》四言诗变为以六言为主加语气助词“兮”的新体式,它比之从前的诗歌,显然更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楚辞》一般认为由刘向辑录而成,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之作。但刘向所辑《楚辞》已经久佚,目前传世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其中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宏伟的一首抒情诗,通篇想象丰富,比兴婉约,语言精美,丽辞曼声,如此鸿篇巨制,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在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其中“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古典文学中不朽的经典名句。而屈原在作品中运用拟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各种奇花异草都成为诗人崇高品格的象征,为中国文学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代表作除了《离骚》之外,还有《九歌》、《天问》、《远游》等名篇。屈原热爱祖国,主张革新,对现实大胆批判,在政治斗争中追求“美政”、坚持理想、矢志不移,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楚辞》同《诗经》一起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从此开始,文学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风骚”一词,其实就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而后代甚至直接用来泛称文学。
    春秋后期,随着东周的衰落,诗亡而作《春秋》,史传开始。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假设,春秋以前,乃至夏商周以前,在还没有史传一类的文学作品之前,诗歌可能也是一种记录当时历史的重要手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古时期的诗歌
    中古时期一般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诗歌发展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那就是赋体、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的蓬勃发展。
1、秦朝诗歌
    秦朝因为焚书坑儒,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文学一片凋敝。但是,首先还应该看到,出自李斯之手的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除《琅邪台》外,其余都是质实雄壮、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其次,无可争议的是,乐府这个机构,出自秦代;再次,秦始皇统一文字,为日后诗歌的茁壮发展、广泛流传,客观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两湖诗词首席

积分
29244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4-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学习。祝冬安。

点评

还望超版不吝指点!  发表于 2024-12-10 1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两汉诗歌
    秦汉之际战火不断,各种典籍保存下来的太少,而《诗经》因易于记诵为士人普遍熟悉,所以到汉代又得到广泛流传。而在学术传授靠手抄甚至口授的条件下,要防止杜撰经文和主观臆断的解说,有效的保障就是严格辨明师传体系并恪守师说,这种重师法、重依据、重记诵的汉代学风,对当时诗歌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一定影响。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鲁之申培,齐之辕固生,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鲁、齐、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均有众多弟子,尤以鲁诗为盛。
    但在汉初,因刘项都为楚人,故诗歌近于骚体,如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包括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都带有明显的楚辞痕迹。
    武帝时期,开始充实改编始置于秦朝的乐府机关,其任务是门负责搜集民间歌诗,制订乐曲并组织文人创作歌辞。汉乐府诗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a、郊庙歌辞;
    b、相和歌辞;
    c、鼓吹曲辞;
    d、杂曲歌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明显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乐府诗曾盛极一时,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就是其中文人制作的代表作之一。而《孔雀东南飞》则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它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
    乐府诗中最值得一赞的还是《古诗十九首》,其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所表现的是道家或儒家的哲学意境,但它标志着汉末文人开始对个体生存价值的逐渐觉醒、反思与关注,诗歌的内涵由此前所未有的丰富充实起来。《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顺便说一句,正是因为东汉文人诗歌的兴起,诗歌与音乐开始逐步走向分离。
    东汉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仅是四言诗的重要承继者,同时,他还对五言、七言诗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张衡的《四愁诗》风格婉转动人,虽然尚留有骚体的痕迹,但这却是第一次用来写情爱题材的七言诗。张衡在各种诗歌中都引入了男女情爱的内容,语言清新典丽、抒情委婉缠绵,引起了东汉以后文人诗风的重大改变,促进了五、七言诗的成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3、魏晋南北朝诗歌
    《古诗十九首》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人,这个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诗歌大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而且在此期间,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问世,宣告七言诗真正摆脱了楚辞形式的羁绊,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七言相比五言,表现手法更细腻,抒情性也更强。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我国历史上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人具为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但其中唯有魏武帝曹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从《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却东西门行》等作品综合来看,曹操不尚藻饰,善借古题写新事,作品风格高远阔大、悲凉沉雄,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而其子曹丕、曹植也是中国诗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
    曹丕有三大贡献:a、《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b、《大墙上嵩行》,不朽的杂言体,无数后世长篇歌行的师承;c、《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
    至于曹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作品不仅词藻华丽,而且精致抒情,可谓做到了气骨与文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如“浅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可以说,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起到了划时代的的作用,其代表作有《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明月上高楼》、《杂诗》等。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超版

超版|两湖诗词首席

积分
29244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4-12-1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大作,祝冬安。

点评

有人欣赏,是我的荣幸。  发表于 2024-12-12 1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琰,妙于音律,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虽然只有三首作品传世,但她记述自己从遭掳入胡直到被赎回国经历的《悲愤诗》,激昂酸楚,“真情穷切,自然成文”,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嵇康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阮籍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而嵇康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从《六言诗十章》、《忧愤诗》等作品即可见一斑。由于时局动荡不安,他们俩人虽然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但对人生哲理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而其他正始名士更是将诗歌创作的焦点逐渐转向到了个人情怀的提升、对自身的忧患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上,玄言诗由此发端。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25

回帖

155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风活跃、内容空泛。陆机以“诗缘情而绮靡”为准则,他和潘岳是“太康诗风”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虽语言上注重修辞,精心雕琢,华美典雅,但过于讲究形式,导致文辞繁缛。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却是出自寒门的左思。他的《咏史诗》八首,错综史实,融合古今,连类引喻,笔调劲拔矫峭,境界高远浑厚,令咏史与咏怀浑成一体。左思一改班固以降诗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咏史诗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左思风力”在此后不仅没能成为主流,反而越来越弱,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又给诗坛带来了接近现实的作品。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2-5 13:57 , Processed in 0.09969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