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楚辞》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时期。随奴隶主贵族古老雅乐的消亡,各地新声歌声蓬勃兴起,其中以楚地的“楚声”最发达。“楚声”无疑就是原始的楚地诗歌,最早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楚公逆镈铭》;稍晚,有《说苑》所载《子文歌》;楚庄王时,又有《优孟歌》、《楚人歌》等。《楚辞》衍生于“楚声”,是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仕官文化,它汲取楚声的新形式,把《诗经》四言诗变为以六言为主加语气助词“兮”的新体式,它比之从前的诗歌,显然更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楚辞》一般认为由刘向辑录而成,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之作。但刘向所辑《楚辞》已经久佚,目前传世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其中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宏伟的一首抒情诗,通篇想象丰富,比兴婉约,语言精美,丽辞曼声,如此鸿篇巨制,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在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其中“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古典文学中不朽的经典名句。而屈原在作品中运用拟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各种奇花异草都成为诗人崇高品格的象征,为中国文学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代表作除了《离骚》之外,还有《九歌》、《天问》、《远游》等名篇。屈原热爱祖国,主张革新,对现实大胆批判,在政治斗争中追求“美政”、坚持理想、矢志不移,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楚辞》同《诗经》一起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从此开始,文学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风骚”一词,其实就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而后代甚至直接用来泛称文学。 春秋后期,随着东周的衰落,诗亡而作《春秋》,史传开始。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假设,春秋以前,乃至夏商周以前,在还没有史传一类的文学作品之前,诗歌可能也是一种记录当时历史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