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诗人——王渔洋 一代正宗是乾隆皇帝与沈德潜谈论清朝以降神韵、格调、性灵诸说后对王渔洋作出的评价。 一代正宗谈不上,一代狭宗,倒名符其实。歪门邪道的引领者。诗史上最大的误导者。 王渔洋(1634—1711年),名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活跃在康熙年间的王渔洋是一位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身的文化伟人。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后,古代诗歌继唐宋两代的辉煌、元明两代的颓势后,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出现难得的繁荣景象。 就在这时,王渔洋走上康熙诗坛。他一生钟爱诗词,标举神韵,勤于吟咏,著述等身,继钱谦益之后成为康熙年间的文坛盟主。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从六七岁诵《燕燕》《绿衣》便怅然欲涕,到11岁与祖父对句脱口而出、15岁即有诗集刻印、24岁咏《秋柳》蔚然成家。 秋柳 清代: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格律诗写得够严谨的,写得也不错,创作功夫真的有功底。 再到康熙亲征他的精华之作编成《御览集》,一直到他重病卧床时于枕上口授,命儿子编印九十二卷的《带经堂》,不难看出,王渔洋的一生是与诗歌缠绵的一生。 康熙帝只关心创作,格律学理论方面基本是白丁。否则,词谱和曲谱怎么编撰得那么糟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诗人,又是某种理论的创立者或倡导者,这种情况并不多,两方面均有卓著贡献的就更少了。王渔洋无疑属于这少数人之一。 纯属胡说八道!他的孤平理论是够害人的,会害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他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光诗歌,还有杂著等,但就成就、贡献和影响而言,最大者还是在诗歌方面。他倡导的神韵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一诗风的盛行成为影响一代诗歌演进走向的重大转折。 神韵说,只是一家之言。应因人而异。 作为高官御吏,洁己爱民是王渔洋一生恪守的仕宦准则。对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而言,仕途通达、立功立言不仅是个人的夙愿,也是社会通例和要求。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在康熙的稳定盛世展露才华的王渔洋自然也不例外。 缘于良好的家训门风,加之个人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对世事变迁、人间苦痛有较深的感受,使他在任上特别注重清廉的人品和宽简的法度。在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自觉实践“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 即便是无心之过,也不能掩盖。好是好,过是过。毕竟是名人。 作为文化学者,重学崇儒是王渔洋一生坚守的人文品格。无论是在世时的地位,还是身后的影响,王渔洋均可谓清初诗坛的中心人物。他不仅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交好,还重视民间无名诗人和他们的著作,把所见所闻都随笔记了下来,这从《渔洋诗话》中可以见到。 【诗话】就别看了,以免中毒。不该是诗者所言。 王渔洋一生嗜书,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石篆刻。 士禛书法高秀似晋人, 雅不欲以此自多, 人以缣素求书, 辄令弟子代, 惟二三同好问答, 书必亲作, 其手迹多藏弆之。 ——清宋荦《西坡类稿》 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王渔洋的作品及其“神韵说”理论早已跨越国界,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应该更好地将他和他的作品介绍到海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 他代表不了中国文化,他的诗学认知,低于小学生水平。路都跑偏了,还有啥吹嘘的。清四家害苦了当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