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4-8-4 08:16 编辑
对联形式简易法则〔草案〕
孙则鸣
按:本文已经向湖南楹联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投稿,即将出版的《从高原迈向高峰——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论文集》将发表此文。
前 言
对联的基本形式特征是“词语对偶”和“声律协和”。我们认为:理想的实用性形式法则应当“通俗易懂,简明全面”;除了个别太复杂的内容之外〔如工对的细则之类〕,应当尽量减少求助补充资料说明的需求,从而增强其实用价值。根据上面的思路,我编订了一篇尽量全面的“对联形式简易法则”,以供联律理论研究者和所有联友参考。
草案中有许多与当代联律界通行规则相左的条款,限于篇幅,只能用附注简明地解说修改的理由,而其详细理由,大多以专文形式发布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对联》杂志上了,愿意了解详情者可查看原文。
第一章 对偶基本规则
第一条 对偶法则总纲
1、两个等长句子之间,相对应字词的意义能产生“联想”和“呼应”,就能形成偶句。
因此,一切能直接或间接产生“联想义”的因素,包括汉字的音、形、义,以及语法结构和词性,都能成为对偶的细则。其中,字义〔包括同义、近义、反义、类义和上下义;本义和引申义〕产生的“联想义”是对偶法则的核心〔附注一〕,而其它因素是辅佐。古人根据语义学的字义把汉字分为多种“字类”,“字类”相同即可成对,故可称之为“字类一致法”。
2、对偶法则有“宽对”与“工对”之分,其区别在于字义范畴的大小。宽对粗分四大类〔实字、虚字、活字和死字〕,工对细分三十多个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前者字义范畴大,产生的“联想义”宽泛;后者字义范畴小,产生的“联想义”精细,故诗家分别称之为“宽〔松的〕对〔偶〕”和“工〔细的〕对〔偶〕”。
3、王力的工对完全沿袭古法,而宽对则另辟蹊径,把“虚实死活字类一致”的古法更改为“两个一致”〔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的今法。因古法概念模糊难以掌握,而今法则有以偏概全之弊,故当代联律界已经主张古法与今法相互补充,用以相互纠偏。
4、本文在“两个一致论”的基础上,扬其长而避其短,重新建立了一套“词类一致”的宽对法则,以之与“虚实死活词类一致法”互补,任由读者选择。
第二条 工对法则
1、小类一致:上下联相对应的字满足“工对小类相同”者即为工对;
2、邻对:相邻的工对小类相对亦为工对。如:天文对时令,时令对地理……。
工对细则可详见王力的《诗词格律十讲》或《汉语诗律学》。
第三条 宽对法则
〔一〕宽对“字类”与宽对“词类”的类别
1、宽对字类首分实字和虚字,虚字下分活字与死字;实则只有实字、活字和死字三类。
2、宽对词类分三类:名词,动词和通用词。——通用词指名词和动词之外的所有词类。
3、宽对“字类”与宽对“词类”的对应关系:
实字≈名词 活字≈动词 死字≈通用词
〔二〕宽对总则
实字对实字、活字对活字、死字对死字。或: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通用对通用。
〔三〕词类和字类的活变
1、名词和动词充当修饰语〔定语或状语〕时变成通用词。或:
实字和活字充当修饰语时变成死字。
2、名词和通用词充当常态谓语〔名词谓语和主谓谓语句除外〕时变成活字。或:
实字和死字充当常态谓语时变成活字。
3、动词和通用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变成名词。或:
活字和死字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变成实字。
〔四〕活变字词的两用。指“实死活”互变时,因两边都能引起联想,故会出现“实死活两用”的现象。有三种两用方式:1、实死互变,可以“实死两用”;2、实活互变,可“实活两用”。3、死活互变,可“死活两用”。〔附注二〕
名词、动词和通用词之间的活变可类推。
〔五〕词类和字类的兼类
1、静态动词〔包括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以及动态不鲜明的动词,如:有、无、在、交……〕兼类动词与通用词〔指既可与动词相对,又可与通用词相对〕。〔附注三〕
按:静态动词在古法中属于死字。
2、方向词兼类名词与通用词。或:
方向字兼类实字与死字。
〔六〕关于“死对死”的补充条款。死字的范畴特别宽,“死对死”法则的优势是可以使得宽对变得简易。但是,滥用多个死字相连的偶句有可能失对,却不属违律;提倡“工宽相结合”,就可以避免“死对死”的滥用。
第四条 词类一致与字类一致的超越
1、借对〔借义对和借音对〕,以及某些特殊古典辞格,如回文对、偏旁对、嵌字对等等,可以不遵守词类一致或字类一致。自对之后,上下片可不对。
2、两个字有某种明显相同的义项,可以不遵守词类一致或字类一致。例如《声律启蒙》的实例“山不断,水无涯”里,“断”为活字〔动词〕,“涯”为实字〔名词〕;因二者都可联想到“边际”,不但可对,而且是工对。余可类推。
3、对称与对称破缺的巧妙结合。工对为主的偶句中,允许个别字失对〔如李商隐的工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里,实字“翼”与活字“通”失对〕,不但不为失律,反而有“对称与对称破缺巧妙结合”的美感,备受历代诗家追捧。
第二章 声律法则总纲
第五条 平仄律的声律性质:平仄律与节奏无关〔附注四〕,其真实功能是实现旋律美;律句的旋律美特色是“流美婉转”,拗句的旋律美特色是“刚健沉着”〔附注五〕。
第六条 律式联与拗式联平分天下。——我国古代对联发展史中,流美婉转的律式联与刚健沉着的拗式联平分天下,构成了完备的对联大厦。相体裁衣是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律式联就相当于近体诗,拗式联就相当于古体诗,根据思想内容的特色,选择相应的声律风格写作诗歌和对联,也应当是声律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附注六〕
第七条 对联声律法则包括“句法法则”和“篇法法则”两大类。详见后文。
第三章 声律篇法法则
第八条 上下片的 “半逗律节奏”必须一致:五字以上的长短句式都有多种不同的“半逗律”格式,两片之间,必须各自对称,不能混用。以五字句对联为例,其半逗律有“23式”、“32式”和“14式”三种,必须各自对称,不允许混用:
1、23式
骐骥‖思千里;〔谭嗣同《春联》〕
鹪鹩‖老一枝。
按:句子半腰“‖”处有明显的停顿〔即“逗”〕,故诗家谓之“半逗律”节奏。
2、32式
万里桥‖西宅;〔何绍基《杜甫草堂联》〕
百花潭‖北庄。
3、14式
祝‖恒河沙寿;〔《乾隆80万寿联》〕
歌‖大海潮音。
余可类推。
下面是各种长短句的半逗律节奏形式:六字句〔33式、222式〕,七字句〔43式、34式、16式〕,八字句〔35式、44式、26式〕,九字句〔36式、63式、54式、45式〕,十字句〔37式、73式〕,十一字句〔65式、47式〕。其具体格式,大家可详见《汉语诗律学》第四十一节至四十四节。
偶句中的语法结构可以完全相同,可以大致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可见结构一致根本不是偶句的必要条件;而半逗律对称却是非遵守不可的规则。〔附注七〕
第九条 律式联与拗式联的区分:拗句在30%以上者为拗式联,30%以下者为律式联;换言之,律句在70%以上者为律式联,70%以下者为拗式联。〔附注八〕
第十条 对联的平仄篇法规则“马蹄韵”〔附注九〕
“马蹄韵”是对联的平仄篇法规则,指句脚之间的平仄相互呼应,能把散乱的联句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因正格马蹄韵是“四句韵”,状若马蹄奔走,故联家称之为“马蹄”韵。
〔一〕总则
1、马蹄韵是近体诗“粘对”理论的产物;其区别在于近体诗的粘对对象是“平仄节点”,而马蹄韵的粘对对象是“句脚”。
2、马蹄韵的基本韵式有四种:单句韵、双句韵、三句韵和四句韵。
3、四句以下的短联本身就是一个基本韵,五句以上的长联是由四种基本韵拼合而成。
〔二〕细则
1、基本马蹄韵细则
①.四句韵由两个马步组成〔可称为“前马步”与“后马步”〕,两个马步之间的边界是虚拟的,不一定与语义边界相吻合。〔附注十〕
②.马步内部“平仄相对”是律格韵的典型特征,马步内部“平仄相同”是拗格韵的典型特征;后马步必须遵守,而前马步可以不拘。
③.四句韵总口诀:一二不论,三四分明。
律格口诀:三四平仄须相反,一二宜反可不拘。公式:△△平仄,或△△仄平
拗格口诀:三四平仄须相同,一二宜同可不拘。公式:△△仄仄,或△△平平
④.律格韵与拗格韵的具体格式
律格韵:正格一“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正格二“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变格一“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变格二“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拗格韵:正格一“仄仄|仄仄、平平|平平”,正格二“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变格一“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变格二“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⑤.四句韵缺省首句即为三句韵,缺省前马步就是双句韵,单句韵无律拗之分。
2、长联马蹄韵细则
①.五句以上的长联必须分割成若干“句群”,每一个“句群”就是一个基本马蹄韵。分割马蹄韵的标准是语义的疏密。马蹄韵边界的参照:四句以下的复句〔必有分号、句号、疑问号或惊叹号〕就是一韵;更长的复句须据语义继续下分;自对式偶句边界是重要参考。
②.单句韵只允许处在联首,且相邻者必须是四句韵;若为两句韵或三句韵,即与单句韵合并为三句韵或四句韵。两个双句韵必须合并为四句韵。根据上述规则,受排列组合的制约,各种长联的马蹄韵组合方式于下:五句联3式〔32式、23式、14式〕;六句联3式〔42式、33式、24式〕;七句联4式〔43式、34式、232式、142式〕。余可类推。〔附注十一〕
③.双片联尾全为律格韵者为律联,有拗格韵者即为拗格联。
④.除联尾之外,律联内部可允许少量拗格韵,当然宜少不宜多。
⑤.相邻马步的平仄格式以相反为佳。
3、上下片相应的句脚原则上须平仄相对,但除联尾之外,其余句脚允许个别失对。
第四章 对联的平仄句法
第十一条 联句的音步分割与平仄节点
1、联句有两种句型,一是唐诗宋词式的句型,二是元曲式带衬字的句型。这两句型的音步分割与平仄节点略有不同。
①.唐诗宋词式句型里,两字步为主体,一字步只能处于句首、逗首和句尾。两字步的步尾为平仄节点,句首和逗首的一字步也是平仄节点,句尾的一字步是非节点。原则上,节点平仄交替者为律句,节点同平同仄者为拗句。
②.元曲式的联句里,句中密不可分的三字组,应视为带一个衬字的两字步。三字组的轻声末字即为衬字,如“知|所恶|有甚(于)|死者|”;末字不是轻声者,第一字即为衬字,如“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除去衬字之后,平仄节点与律拗规则同上。
2、音步分割的虚拟性。汉语诗联的音步分割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有三种情况:
①.不能中分的四字组必须虚拟成“22式”,如“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句尾非“21式”的三字组必须虚拟成“21式”。如“骐骥|思千┋里”和“不二|阿弥┋陀”。
③.句首非“12式”的三字组必须虚拟成“12式”,如“此┋地有|崇山|峻岭”和“南┋来寻|丞相|祠堂”。
第十二条 两种句型的律句与拗句平仄格式
〔一〕唐诗式的常规四言〔22式〕、五言〔221式〕、六言〔222式〕、七言〔2221式〕联句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区分律句和拗句。具体说:
1、二四六分明者,除开“头节孤平句”〔五言“仄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俗称“犯孤平”〕为拗句之外,其余全部是律句。
2、二四六不分明者,除开“特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为律句之外,其余全部是拗句。
3、补充说明:①.由于对联没有“被之管弦”的习俗,所以声律禁忌远比近体诗宽松:其一、三仄尾和三平尾本来就是半律半拗的准律句,近体只是宜少用而已,对联则完全不忌;第二、犯孤平虽然是拗句,但拗句〔包括犯孤平〕在30%以下者仍然是律式联,可见联律不是无条件地忌孤平;②.根据本法则,拗句的类别将比王力的古句标准大幅度缩水,已经还原了古人创作实际的原貌。〔附注十二〕
〔二〕三字句的平仄格式
1、在律式平仄链上可截出四种三字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和仄平平。
2、三字拗句也有四式:三仄调〔仄仄仄〕、三平调〔平平平〕、孤平调〔仄平仄〕和孤仄调〔平仄平〕。〔我们采用启功的观点:两平夹一仄为孤仄,两仄夹一平为孤平〕
〔三〕宋词元曲式的“逗式句”的平仄规则
五字句以上的联句,根据半逗律分割成两逗之后,所有与唐诗式常规句型〔见上文的解说〕不同的“逗式句”,其平仄格式有三种形态:
1、全律句。全句节点从头至尾平仄交替的逗式句为全律句。如:
国民|已有‖失其|宗仰|之忧|
△平|△仄‖△平|△仄|△平|
读|生前‖浩气|之歌|
仄|△平‖△仄|△平|
2、逗律句。两个半逗俱为律式逗,两逗连接处节点同平同仄者为逗律句。如:
斯民|正当‖水火|刀兵|之后|
△平|△仄‖△仄|△平|△仄|〔第四、六字同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
仄|△平‖△平|△仄|〔第三、五字同平〕
3、尾律句。前逗拗化而后逗律化者为尾律句。如:
视|阿母‖真如|千岁|人。
仄|△仄‖△平|△仄|平
婿如|羲之‖献之|可耳|
△平|△平‖△平|△仄|
按:由于平仄律重句尾而轻句首,故我们把尾律句视为“准律句”。
〔四〕元曲式联句的律拗
元曲式联句与唐诗宋词式的联句相比,仅仅多出了三字组中的衬字。衬字既定,不予理睬后,与上述律拗规则就毫无区别了。试举两例:
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平|△仄‖(×)△仄|△平|△仄|;〔逗律句〕
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平|△仄‖△仄(×)|△仄|;〔拗句〕
附 注
附注一 关于语义的四种相互关系:
语义中的“同义〔含近义〕、反义、类义和上下义”中,类义关系是主体,工对小类主要是类义的分类,其它三种相互关系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对偶。
附注二 活变字词可以两用的实例:
1、实死互变,可以“实死两用”,例如: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朓;
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王鹿泉《太白楼》〕
——下联实字“春”作修饰语变死字,故可以与死字“青”相对。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子细思量,风吹绉一池春水;
胜固当欣,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陈康祺《莫愁湖》〕
——上联实字“春”已经变死字,却仍然与下联实字“英”相对。
2、实活互变,可“实活两用”。例如:
鲁仲连说辛垣衍绝秦,志蹈东海;
颜平原为李希烈醉刃,死重泰山。〔刘显世《挽汤睿联》〕
——下联活字“死”作主语变实字,故可与上联实字“志”相对。
人生自古谁无死;
壮士一去不复还。〔《赠周铁真入狱联》〕
——上联活字“死”作宾语变实字,但仍与下联活字“还”相对。
3、死活互变,可“死活两用”。例如:
门多将相文中子;
身系安危郭令公。〔《张延登门联》〕
——上联死字“多”作谓语变活字,故可与活字“系”相对。
圣代即今多雨露;
故乡无此好湖山。〔董教增《门联》〕
——上联死字“多”作谓语变活字,仍与下联死字“好”相对。
附注三 静态动词兼类动词与通用词的实例:
地占百弯多是水;
楼无一面不当山。《薜荔馆联》〔孙星衍〕
——静态动词“无”兼类动词,故可与动词“占”相对。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御赐陶安联》〔朱元璋〕
——静态动词“无”兼类通用词,故可与通用词“第”相对。
附注四 关于平仄律与节奏律
上世纪初,王光祈与王力生搬硬套西方诗歌音步节奏理论来研究汉语诗歌节奏,认为“平仄律”是汉语古典诗歌的“节奏律”。具体说:王光祈武断地认定平重仄轻,故平仄律为轻重律;王力猜想平长仄短,故“平平仄仄”为长短律,“仄仄平平”为短长律。——此论被所有当代古典声律著作奉为金科玉律。实际上,平仄与节奏毫不相干,“平仄节奏论”是张冠李戴的声律理论,误导了汉语古典诗联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联律理论受其误导最深,危害性也最大。理由于下:
第一、现代语言学家用声学仪器测量,发现现代汉语的平仄根本无“长短对比”或“轻重对比”,因而平仄不存在任何可能形成节奏的语音性质;
第二、即便我们人为地把平声拉长到仄声的两倍,平仄也不可能形成节奏,原因很简单:中外学者一致认为“节奏周期性”是任何节奏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律句的平仄组合模式中根本不存在“节奏的周期性”。
请详见拙文《评古典诗联中的“平仄节奏论”》,原载《对联》2024年5月(下)。
附注五 关于平仄律与旋律美
平仄律的真实声律功能是形成旋律美;律句的旋律美风格是“流美婉转”,拗句的旋律美风格是“刚健沉着”。因此,近体诗“流美婉转”而古体诗“刚健沉着”。自隋唐之后,历代诗人总是根据诗情的需要而选择近体或古体进行创作,这一现象值得对联创作借鉴。
请详见拙文《论汉语平仄声调与旋律美》,原载《对联》杂志2024年六月(下)。
附注六 关于“唯律联论”
自新世纪到来之后,历届对联作品征稿和赛事中出现了两大奇怪举措:其一、应征作品中,无论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如何高超,只要出现了“两个一致”〔结构不一致或词性不一致〕的偶句,便被无条件拒之门外;其二、应征作品必须是“律体对联”,只要是不符王力平仄法则的“拗体对联”,同样也被无条件地拒之门外,可称之为“唯律联论”。
“两个一致论”和“唯律联论”都是不正确的硬伤。四年前,通过多位同仁的争鸣,“两个一致论”已在联律界得到了纠偏,而“唯律联论”依然被视为铁律,绝对不允许违反;殊不知,“唯律联论”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两个一致论”,对当代对联事业造成了灾难性误导。
本人于2017年选择了民国黄涵林编著的《古今楹联名作选萃》近千副历代佳作作为考察联句平仄法度吻合率的样本,写作了《古今楹联名作选萃声律分析报告书》〔此文发布在中国楹联论坛、国粹论坛和中国诗歌网上,大家可自行查看〕。其统计结论于下:第一、完全采纳王力的平仄标准进行分析;第二、908副对联有4990个联句,律句3295句,占总数66%,可见对联确有明显平仄律化的倾向;但拗句也有1695句,占总数34%,已超过了三分之一,可见“律句一统天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第三、律体联和准律联482副,占53.2%;拗体联426副,占46.8%,已接近总数一半。最具启发意义的是,随着分句渐次增多,律体联就渐次成倍锐减;单句联占62%,两句联立马锐减到27.2%,三句联只剩17.2%,四句联继续锐减到7.7%,五句联仅剩3.6%,六句以上的长联中就为零了。由此可见,历代对联是律式对联与拗式对联平分天下的文体,已经铁证如山了。
《选萃》大都选自明清,而明清是古代对联创作的顶峰,是现代人学写对联的楷模;近一半楷模名联竟被“唯律联论”开除联籍,可见“唯律联论”是不符合古代对联创作实践的错误理论。
我国隋唐之后的所有韵文文体都有律拗互补的局面,无一例外:从隋唐直到现代一直是近体诗与古体诗平分天下;即便是近体诗,从唐至民清也一直是律体为主、拗体为辅的格局,特别是宋词元曲已在曲谱里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拗句的合法地位。对联是独立性极强的文体,其完备性可与唐诗媲美;形成律拗互补、平分天下的格局也就势在必然了。
请详见拙文《评联律界的“唯律联论”》,原载《对联》杂志2024年五月(下〕。
附注七 关于诗联中的“半逗律”
我们前面已经论证了平仄律与节奏无关,但不等于汉语诗歌没有节奏律。五四以后,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之一的林庚先生提出了“半逗律”新诗节奏理论,其理论依据是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规律,他在《再论新诗的形式》里指出:“西洋诗虽以音步(feet)为主,却也有所谓pause,……我们姑称之曰‘逗’。那么一个诗行在中央如果能有一个‘逗’,便可以产生节奏。若再看看四言诗乃是二·二,五言诗乃是二·三,七言诗乃是四·三,也都是要求在诗的半行上有一个明显的‘逗’。这里正是说明着中国诗歌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个普遍现象。” 。据本人研究,林庚的半逗律节奏理论,不但适应于我国古典诗歌,而且与法国、波兰、捷克诗的“半逗律理论”如出一辙。
中外半逗理论主要适用于齐言诗,汉语古诗中只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和齐言诗遵守半逗律。对联虽然不是齐言文体,但对联上下片中两两相对的长短句,无不遵守半逗律对称的规则。以《水仙王庙联》〔谢元淮撰〕为例:
牧民/资保障,自公至始/筑城垣,捍患/御灾,当首数/蓉湖名宦;
守土/展明禋,况我来忝/同籍里,报功/崇德,只心仪/枌社先贤。
└───────┘└──────────┘└─────┘ └─────────┘
23式 43式 22式 34式
上述原理,我在《论古典诗联真实的语意节奏律——半逗律》里有详细论述,此文已向《对联》杂志和《对联学术》杂志投稿,届时请大家参见原文。
附注八 关于律式联与拗式联的区分法则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第三十二节“古风式律诗”里,根据古句所占比例来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八句之中,古句在三句以上者为古体诗;三句以下者为近体诗。因三句为八句的37.5%,故我们把30%的拗句作为区分律式联和拗式联的分水岭。
附注九:关于马蹄韵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唐近体和宋词元曲以及对联都有平仄篇法。现将五家对联篇法主张简介于下:一、明代联家李开先的联作单边句脚多为一平一仄交替,余德泉教授据此称之为李氏规则;二、清末朱恂叔明确主张长联上片末句仄收而前面皆平,下联反之,余德泉称之为朱氏规则;三、民国蔡东藩《对联作法》〔1934〕主张:一句联上片仄下片平,二句联上片平仄下片仄平,三句联上片平平仄下片仄仄平;四句以上长联据句意分割成一句节、两句节和三句节,长联都是这三种句节的拼合,可称之为蔡氏规则;四、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1997〕认为对联句法和篇法的总规律都是“平平仄仄递换”,并据曾国藩对联“调马蹄”之说而称之为“马蹄韵”。五、刘太品在《对联写作入门》〔2016〕里主张:短联兼容朱氏规则、李氏规则和余氏规则,长联则沿用蔡东藩分节拼合法,可称之为刘氏规则。
上述五种法则各有所长,但共同缺陷是与古人对联创作实际的吻合率极其低下。本人博采众长,制定了新的马蹄韵规则,与时习之先生整理的一万五千多幅对联资料的吻合率可达95%以上。
请详见拙文《对联平仄篇法“马蹄韵”新铨》,原载《对联》杂志2003年11期。
附注十 关于马步边界的虚拟性
律式四句韵的正格联最能体现马步分割的虚拟性。律式正格四句联的马步应为二二式〔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可其意义结构却有四式:
1、“二二式”,如梁清标《龙兴寺东院联》:“为定慧△,为声闻○,/布金地于祗园○,六通朗彻▲;/或净名○,或缘觉△,/转法轮于鹿苑△,五蕴圆明●。”
2、“三一式”,如吴恭亨《代挽田金楠母联》:“却之馌△,乐之羹○,仉之机○,/德并可见▲;/徐有刍○,范有史△,刘有传△,/曜当无穷●。”
3、“一三式”,如王式通《挽沈同芳联》:“就一生科目婚宦而论△,/殊似随园○,福分让前贤○,未买名山还损寿▲;/是廿年文章道义之交○,/初逢燕市△,悲怀思往事△,重逢春梦了无痕●。”
4、语义结构模糊的体式。如林寿图《挽周介农联》:“闽州耆旧△,东越儒林○,杖履叨陪○,班同子弟▲;迁史循良○,汉书廉孝△,闬闳大起△,庆衍儿孙●。”
——除了第一式之外,其余三式与马步的边界全不吻合。由此可见,马步仅仅是便于安排平仄的虚拟格式,与语义无关。
附注十一 长联马蹄韵拼合法的实例举隅
以七句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为例,有四种马蹄韵体式:
〔一〕三四式。如钟启祥《挽曾国荃联》,平仄分押全律体马蹄韵:
伟业炳寰区○,钧衡倚任三朝○,节钺宣猷十省▲,/想当日擒渠扫穴△,再造河山○,湘楚毓奇英○,一代勋名垂竹帛▲;〔平平仄/仄平平仄〕
散材邀赏识△,沪渎供差八月△,铃辕侍教六年●,/愧此番筦榷持筹○,莫酬涓滴△,台星惊敛耀△,数行涕泪洒梅花●。〔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四三式。如丁乃文《挽曾纪泽联.》,平仄分押混律体马蹄韵:
忆当时胜地遨游○,元武湖边○,清凉山下△,良有以也▲,/转瞬二十年○,纵然分判高卑○,畿辅重逢仍话旧▲;〔平平仄仄/平平仄〕
痛今日大星遽落△,湘江月冷△,海淀风凄○,逝者如斯●,/惊传三千里△,际此耗闻中外△,史官记事溯从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二三二式。如韩兆鸿《挽张之洞联》,平仄通押混律体马蹄韵:
此身系天下安危○,通经达权●,/奠东南半壁△,遥遥旷代△,绝少斯才●,/故应于曾胡李左以还○,别开世界▲;〔平平/仄仄平/平仄〕
所学得纯儒宗派△,包今统古▲,/铸新旧一炉○,脉脉传心○,有谁私淑▲,/惟愿与燕冀吴楚之士△,同哭春风●。〔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一四二式。如左宗棠《挽罗泽南联》,平仄通押全律体马蹄韵:
率生徒数十人转战而来●,/克廿余城○,杀百万贼△,是谊友△,是忠臣●,/独有千秋○,罗山不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报国家二百载养士之泽▲,/提三尺剑△,著等身书○,亦醇儒○,亦良将▲,/又弱一个△,湘水无情●。〔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1、“全律体”指全部为律格韵的体式,“混律体”指杂有拗格韵的体式。2、基本马蹄韵最末一句为仄声者为“仄韵”,最末一句为平声者为“平韵”,用●或▲表示。
附注十二 本条律句和拗句法则的由来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近体以律句为主,拗句为辅;古体则反之。因此,制定准确区分律句和拗句的平仄法则〔可简称“律拗两分法”〕是正确区分近体和古体的必要条件,也是古典诗词平仄理论的基础。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用“律拗两分法”制定了近体的平仄法则,而第二章制定古体平仄法则时,却不作任何解释,悄悄地用“古句”取代了“拗句”,且根据“古句”和“律句”的比例区分近体和古体〔可简称“律古两分法”〕。可是,“律拗两分法”存在严重不足,“律古两分法”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理论,理由于下:
第一、古人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区分律句和拗句,清代大儒和王力认为此口诀不完备,采用拗救理论纠偏,其初衷是希望把拗句“救”成律句。可是,《汉语诗律学》从来没有说明哪些拗句被救成了律句,实际上被救的拗句仍然是拗句;换言之,王力的“律拗两分法”和“拗救理论”根本不能准确地区分律句和拗句。
第二、《汉语诗律学》第一章只介绍近体的平仄法度,不考虑近体与古体的区分,所以上述缺陷没有显露出来。而《汉语诗律学》第二章“古体诗”里,非得制定出区分近体和古体的标准不可,而“律拗两分法”和“拗救理论”却对此无能为力,王力不得已地改弦更张,重新把诗句分为“律句”和“古句”两大类,单纯根据“古句”的比例来区分五七律和貌似五七律的古体诗〔王力称之为“古风式律诗”〕。
第三、改弦更张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出判别“古句”的标准;可王力仍然制定不出明确的“古句”平仄标准。我们只能根据王力对古风式律诗实例的声律标注进行反推,得出了于下结论:1、“律句”包括正格律句和带甲种拗的律句;2、“古句”包括八种句型:二四不分明的“大拗句”和“特拗句”,二四分明的“首节孤平句”、“孤平拗救句”、“三仄尾”、“三平尾”、“孤平尾”和“孤仄尾”;而且无论拗救与否,这八种句型始终是“古句”;3、王力还规定:五七律中,古句在三句以上者为古体诗。
“律古两分法”存在两大致命错误:第一、此法实际上已彻底否定了王力的“律拗两分法”和“拗救理论”;第二、根据“律古两分法”,《唐诗三百首》60首五律中,竟有22首变成了古体,占总数的36.7%;73首七律中,也有2首变成了古体。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律古两分法”根本不符合唐近体诗的真实面目,是一个极端错误的理论。因此,唯有正本清源,重新建立正确的律拗区分法则,古典声律理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本人写作了《正本清源,还原唐代近体声律体系的本来面目》,本方案采用的新标准就是此文的研究成果。
个人认为,新标准应当还原了唐代近体创作的本来面目,因为《唐诗三百首》里的24首“古体诗”中,根据新标准,已有22首变回了近体,只有一首所谓“全篇古体”的《终南别业》〔王维〕变成了只有三个大拗句的五律了,而三个拗句是近体与古体的中间地带,古代多本近体诗专集均把《终南别业》收入五律,只有《古诗源》将之收入五古,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我们分析《古今楹联名作选萃》的律拗时采用了王力的“律古两分法”,所以拗式联的比例相当大的,若改用本人修订之后的新法则,拗式联的比例也将大幅度减少,这种局面将更符合古代联家创作对联的真实面貌。
《正本清源,还原唐代近体声律体系的本来面目》已发表在湖南楹联家协会的公众号《湖湘楹联》里;因原稿太长,应《对联》傅海青主编之约,已压缩成五千字以内的《评汉语诗律学的“律拗两分法”与“律古两分法”》,此文已向中国楹联学会的《对联》杂志和湖南楹联家协会的《对联学术》投稿,届时请大家参阅为盼。
补充说明:关于联律界的“语意节奏论”
当代联律界主张对联的节奏也可以采用“语意节奏”〔康斯馨先生称之为“意节说”〕,而“语意节奏”是个错误的理论,主要理由于下:
首先,“语意节奏”的理论依据是王力的“平仄节奏点”之说,我们已经论证了平仄律与节奏无关;依赖于“平仄节奏点”之说的“语意节奏”自然失去了理论依据。
其次,任何合理的节奏理论至少要能自圆其说,即便不追究“语意节奏”的学理依据,仅凭“语意节奏”规则中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就可轻松证明此论之谬。
“语意节奏论”并不否认“传统平仄理论”的合理性,仅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二者的节奏规则有同有异。相同点是:节奏点平仄交替者为“流美婉转”的律句,节奏点平仄不能交替者为“刚健沉着”的拗句。不同点是:传统理论的节奏单元是“两两为节”,而语意节奏的“意节”则应根据语意而定。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传统句式称之为“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而语意节奏句式称之为“语意律句”和“语意拗句”。根据常理,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任何句子的律拗性质是自身平仄的组合状态决定的,或是律句,或是拗句,不可能二者兼顾。可在这个问题上,古典节奏和语意节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据我们的研究:“语意律句”的内部,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语意拗句”的内部,同样也是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不妨以五言的平仄格式为例说明之。
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口诀,古典五言律句有四种平仄格式:A.△仄/△平/仄;B.△仄/△平/平;C.△平/△仄/仄;D.△平/△仄/平。古典五言拗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a.△仄/△仄/仄;b.△仄/△仄/平;c.△平/△平/仄;d.△平/△平/平、
在语意节奏论里,五言律句最常见“意节”格式是“23”式〔可详见康斯馨的《对联格律意节说》〕。这样一来,近体五字句的“语意律句”只有两式:1.平起仄收式——△平/△△仄/;2.仄起平收式——△仄/△△平/;其“语意拗句”也只有两式:①.平起平收式——△平/△△平/;②.仄起仄收式——△仄/△△仄/。
不难看出,古典节奏理论里有八种句式,包括古典律句四式〔ABCD〕和古典拗句四式〔abcd〕;而当代语意节奏理论里,却只有四种句式,包括语意律句两式〔1、2〕和语意拗句两式〔①、②〕。语意节奏的平仄格式实际上只有古典节奏的一半。这样一来,语意律句的内部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语意拗句的内部也是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以语意节奏论的平起仄收式“△平/△△仄/”为例,它对应古典律句中的“△平/△仄/仄”和古典拗句中的“△平/△平/仄”,二者各为百分之五十。余可类推。上述规律,在七言诗里也是一样。
这样一来,按照语意节奏论写作律式对联时,出现古典律句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出现了古典拗句;被排斥的语意拗句里,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古典律句被排斥在外了。这种差异带来的恶果太严重了。要知道,胡乱写作的对联里,律句和拗句出现的几率也各占百分之五十。因此,对于古典格律来说,语意节奏论与胡乱写作毫无区别。
上述现象说明,这两种理论只可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唯有它才与现代对联的语音现状相适应,而另一种并不正确。现代的对联声律,要么只能采用古典声律,要么只能采用语意节奏,决不能采用两种理论并行的双轨制。
基于上述原因,本法则不再提“语意节奏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