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23-11-22 15:05 编辑
让人茅塞顿开的诗观 作者:乐只 看到一位诗友谈诗,谈如何鉴赏诗歌,让我恍然大悟,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他认为,如果从诗歌看不出诗人的生活轨迹,甚至不知道性别、年龄、职业、秉性、爱好……断不是好诗。因为写的东西与他的生活和经历无关,只是从文字(前人或他人文字)到文字(他本人文字)。 一个人写诗词的功底,其实看一两首就知道了。但要判断这个人的诗词是不是好诗词,不能专看写诗词的功底。现在的很多诗词,文字功底都不坏,但就是不能看。因为他诗里没有经历,只有思想,只有观念,只有拟造之景。也就是只有“心”,没有“物”。诗词是写心灵的并没有错,但不应该是一种先验的心灵,而应该是一种“物证”的心灵。就是通过写“物”去抵达心灵,而不是直接去写心。直接去写心,就成了空中楼阁了。不幸的是,现在大多数的诗词,特别是年轻人的诗词,网络上的诗词,多数都是这种空中楼阁,包括一些所谓的“著名诗人”。从文字到文字,从别人的古人的文字变个花样成为自己的文字,不是很难的事。但把自己的经历和真实的世界变成符合诗词审美的文字,就比较难了。 这位诗友对文学和诗歌的本质,理解是比较到位的。文学是宣泄个人感情、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字艺术,如果不紧紧抓住“我”,而是离开“我”,游离“我”,不谈“我”,从文字到文字,虚写风花雪月、模拟他人生活,即使文笔再美,终究是游戏之作。 这位诗友的诗观,还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诗歌其实是诗人“做”出来的,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后人敬仰的名家诗人,他们的诗歌,无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诗歌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他们高尚的人格,悲怜的情怀,宽广的胸怀。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内心阴暗猥琐,个性被扭曲,怎么敢写“我”?因此,判断真假文人有一条屡试不爽的标准:率真。 2012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