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缪有淮 于 2022-5-19 15:27 编辑
关于“叶韵”的通信
一叶知秋: 你好,你说的古体诗词中“叶韵 ”的问题,就我所知,略陈管见。先从五代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说起: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词谱) ⊙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仄⊙平平仄仄(叶仄) ⊙仄⊙平⊙仄(叶仄) ⊙平⊙仄平平(换平韵) ⊙平⊙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句) ⊙平⊙仄平平(叶平) 古人用的《平水韵》共106韵,和普通话的用韵差别很大。唐代以后,诗词的用韵非常严格,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否则就是“出韵”。这阙“清平乐”的词谱,标出了”叶韵”,“叶”就是“协”、“谐”的意思,“叶平”的意思就是本句的用韵和前面出现的韵脚相同,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 。反之亦然。 以李煜的这首“清平乐”为例,上阙的韵脚分别是:半、断、乱、满,查《平水韵》:半、断、乱 同属7部、仄声、翰韵,符合“叶仄”的要求,“满”属7部、仄声、旱韵 ,不符合“叶仄”的要求,这个字应该是出韵了。(若用新韵,即普通话的发音来检验,一点问题没有。) 下阙的韵脚分别是:凭、成、生,查《平水韵 》,“凭”属11部、平声、蒸韵;生和成属11部、平声、庚韵 。首句(换平韵),是指由上阙的仄声换成了平声,“生”和“成”与“凭”不在同一个韵部,看似出韵了,其实不然,古人还有个规定:首句入韵的下面的韵脚可以用邻韵。但严格地讲,有“叶平”的规定,下面的韵脚(成、生)还是应该与“凭”在同一个韵部。 所以,从总体上看,这阙词只有“满”出韵了。 说得不一定对,以教科书为准。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