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1-8-1 22:14 编辑
多元诠释,别成一景 ——说说苏轼《春宵》的三种解读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很喜欢这首诗。喜欢它起句的精彩,让人浮想联翩;喜欢它取景的独到,让人品得别样的春宵情味;喜欢它琅琅上口悠悠扬扬,仿佛就是那歌管楼台传来的美妙乐声。 这样一首好诗,解读者不少。手头有几个《千家诗》注本,翻阅一过,发现对诗意的阐发多有不同。就笔者所见,大相径庭者就有三种。 其一: 诗不仅很美,而且极富理趣,“春宵一刻值千金”,不仅仅是对清幽温馨的春夜的由衷赞美,更是作者的人生感悟,良宵美景,一晃而过,因而人们要倍加珍惜,不要辜负了美妙的夜晚,也不要辜负了在春夜中轻吹低唱的人们。的确如此,美的灿烂,往往就在于瞬间;美的动人心魄,也在于其转瞬即逝。① ——这可算常解(通常的解读)。明人王相解曰:“春宵美景,一刻之欢值千金。细细,声之清也;沉沉,夜漏之迟也。甚言春宵之佳。”古人只解字面意思,所谓珍惜美好时光的道理并不点破,今人则喜欢将道理解说明白。此解不足处是尚有要紧地方未说到。此诗题为“春宵”,有相对于春昼而言的意味。春昼之花艳而香,至夜幕降临,月色朦胧,花已隐去浓装而唯余清香幽幽。歌管之声从楼台灯明处远远传来,愈显夜之幽静。另有版本第三句为“歌管楼台人寂寂”,则是将夜之幽寂直接说出。秋千院落也是更深人静,白昼的嬉戏热闹早已消散。这样一种幽幽静静、细细沉沉的春宵之境,较之香浓色艳、热闹欢快的春昼更得诗人的锺爱,且唯恐世人不知,故有一刻千金之慨叹。 其二: 诗的一开头就发出警策语——春宵一刻值千金。这岂不是表达了古人“惜寸阴——惜分阴”之说吗?高度概括了春宵(光阴)的价值,其精神力量通透全诗。接着由反而正,讥讽那些行乐之徒的醉生梦死,享乐腐化,浪费光阴,使诗意含蓄委婉,让翻滚的激流潜入海水深处,而其笔调更显得汪洋恣肆了。② ——这大概可归入反解。解读者认为“歌管楼台声细细”与“秋千院落夜沉沉”浪费了“花有清香月有阴”的大好时光,所以这是诗人在“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正面议论之后,以反面讽刺来突出立意。把诗人笔下的“歌管楼台”“秋千院落”认定是反面形象,很难令人信服。但解读者自有批判歌管秋千的权利——可能在解读者看来,这些都是有钱有闲阶级的行为,万无认同之理。持此立场解诗,以笔者之见,只能称之为唱反调——跟诗人唱反调。 其三: 解诗者先引一则笑话:某人新婚之夜,客人不肯散去,定要能诗的新娘吟上一首。夜阑更深,新娘无奈,口占一绝:“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众客轰然而散。然后解诗者道:新娘子记错了诗的原作者,说成是唐人的诗,这个略过不提。但世人对“春宵”千金一刻的理解,恐怕多是“及时做爱”的意思。“春宵”也常用来指新婚之夜,男女欢爱之夜……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男女欢情,但“春宵苦短”是前人名言(白居易《长恨歌》),如今花好月圆,而歌管之楼台,秋千之院落,正是佳人香闺,如果你还不明白的话,那你就是不懂风情的呆鸟了!③ ——一般人大概都会认为这是摘句式别解。但此解认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样。花好月圆、歌管楼台、秋千院落都在强烈地暗示你,抓紧时间做爱去吧。把摘句别解认定为全诗诗意,把一首好诗解得如此不堪,笔者思来想去,还是选择就做一只不懂风情的呆鸟吧,那迫不及待的情鸟理应让与解诗者。当然,解诗者可能也是有所依据的。《围炉诗话•卷五》云:“诗须矜贵,‘春宵一刻值千金’,岂可哉!”这首诗怎么不矜贵而有失低俗,诗话中并没有说透,或许情色别解即由此演绎而来。 如此多元而又判然有别的解读,正是应了鲁迅先生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接龙以《春宵》,便是常人得常解,阶级分明者得反解,多情种子得别解。这与西方现代诠释学所论完全一致:“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实际上始终是自己。”④当然,多元解读于《春宵》而言是大好事,愈显得其内涵丰富、摇曳多姿。即便是那摘句式的别解,国人无不心领神会,大大增添了此诗口耳传播的活力。 行文之此,忽然想到卞之琳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解诗者好比那个在桥上看风景(诗)的人,而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读诠释文字者)正看着桥上的人。——诗是风景,解读者与解读文字也是风景。
注释: ①成松柳:《名家讲解千家诗》,长春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②杨鸿儒:《千家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③石继航:《千年霜月千家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④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