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0|回复: 3

[其他] 诗韵双轨制刍议

[复制链接]

181

主题

246

回帖

3071

积分

超版

超版|孙则鸣诗联研究首席

积分
307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4-1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1-4-13 16:14 编辑

诗韵双轨制刍议
孙则鸣

    近些年来,古典诗词界掀起了一股新旧韵双轨制的改革热浪。热烈拥护者有之,激烈反对者也有之。反对者又分唯旧韵论和唯新韵论两派。
    唯旧韵论者认为: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不能保持古香古色的纯正音韵美;唯有平水韵才能写出正宗纯正的古典诗词。唯新韵论者则认为:既然采用平水韵,就该按平水韵应有的纯正音来写诗和读诗:而现代人根本读不出古韵应有的纯正音,按平水韵写的诗歌无异于哑巴诗;唯有新韵诗才是有声诗。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争执不休。
    个人认为,新韵和旧韵各有千秋,各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古代韵书的声韵特征
    唯旧韵论者和唯新韵论者都认为平水韵收集的汉字应当有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唯旧韵论者则进一步认为,按照平水韵写诗,就能读出纯正的平水韵古音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平水韵》的前身是《切韵》。对于《切韵》音系的读音,学术界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可归纳为“单一语音论”和“综合语音论”两大派。无论谁对谁错,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切韵》《平水韵》等一切古韵书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
    要知道,我国古代所有韵书都是采用同音字互注加上反切法注音,其注音符号就是汉字本身:而汉字不同于音标,本身没有固定读音,总是因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流动不居。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都只能用自己掌握的一种或几种方言来进行反切:因而所切出来的读音必定各不相同。从历时角度看,唐人切出来的是唐音,宋人切出来的是宋音,清人切出来的是清音……..现代人切出来的是现代音,毫无例外。从共时角度看,由于汉语方言众多,鲁人切出来的是鲁音,粤人切出来的是粵音,湘人切出来的是湘……同样毫无例外。
    由此可见,《切韵》乃至《平水韵》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也就是说,任何古今诗人根本不可能根据《切韵》或《平水韵》读出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来。唯新韵论者指责当代人按平水韵写的诗是“哑巴诗”,完全是说外行话。
    我们还可以从古今声、韵、调的具体变化来论证所谓“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的错谬。诗歌的音韵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们是是具体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的音值的综合效应:要想某种现代方言保持唐音的音韵美,二者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类别和音值〔即实际发音〕必须与唐音相当接近。
    张世禄和杨剑桥指出:“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必须在深刻了解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对于汉语语音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声、韵、调三个方面,分别考证音类,拟测音值,然后才能进行各个阶段的声、韵、调的比较,才能揭示汉语语音发展的总的趋向。”现代语言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考证了隋唐语音的音类,大家的共识是:唐音的声母是36个(一说40个),韵母140多个,声调4种;而现代各个方言里〔包括有入声的方言〕,声母大都只有二十多个,韵母大都只有三十多个,最多的粵方言也不过是五十多个;声调则异彩纷呈: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甚至十二个声调的都有。仅从音类的多寡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它们可能保持“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吗?
    至于唐音的具体音值〔包括调值和韵值),现代所有语言学家都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拟测”,“拟测”就是科学地推论猜测。显然,拟测的结论仅仅是“可能如此”,决不是“真正如此”。也就是说,所谓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唐声韵,任何现代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读,连最渊博的语音学者也不知道,现代人根据平水韵写的古诗怎么可能保持了“正宗的”“古香古色”的古音韵美呢?
    二、普通话能否保持格律诗音韵美?
    可能有人不知道,普通话虽然没有入声,而对于近体诗音韵美产生的损害,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可能更不知道,即便是保留了入声的现代方言,同样会对于古典音韵美造成损害,有些方言的损害甚至远远超过了普通话。对此我已在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有所论述。现在只简略地说明:没有入声的新韵的危害性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声调在诗词格律里的作用有两条,一是区分平仄,以便构筑律句;二是四声分押,协助韵母形成富韵。
    1、就构筑律句而言,近体诗是只论平仄,不究四声的,而入声根本不是平仄分野乃至构筑律句的必要条件:古代近体诗里,没有入声的律句和诗篇并不在少数,这些没有入声的诗篇,入声的有无已毫无影响。此外,没有入声的北方方言,照样可以区分平仄,构筑律句。在构筑律句的功能上,很大一部分有入声的南方方言没有任何优势。更重要的是,平仄是两大类具有“调值类型对比”的声调,这种“调值”对比是形成律体诗特有的声律美的基础。隋唐时代的声调当然有这种“调值”对比,随着语音的变法,这种调值对比,少数方言里保存下来了,大部分已经消失,有入声的方言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是,自诩保存了古韵的广东粤语中,平仄声之间的调值对比已经丧失,用粤语吟诵近体诗,已经传达不出律体诗应有的“流美婉转”的声韵美了。倒是北京方言是保存了调值类型对比的少数方言之一。这一点上,普通话新韵较之平水韵有极大的优势〔这里只简略提一下,我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已有详论〕。
    2、关于“四声分押协助韵母形成富韵”问题,普通话新韵也具有优势,我以后再论。
下面我们还可以从入派三声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入声的缺失对平仄分野的影响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近体格律是只论平仄不论四声的,而古入声在普通话里派入上声和去声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一部分仍然是仄声,它们对平仄分野没有任何影响,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派入平声不到一半,只有这一少部分才与古代平仄不合。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古入声不到五百个,变成平声的只有两百多个常用字。
    也就是说,在构筑律句问题上,普通话新诗韵与平水韵的区别,不过是两百多个常用字的平仄不合而已,它们不可能高度集中在一首诗里。落实到具体诗篇里,大都只有三两个字而已:其中将近一半可平可仄的入声字可以不计,这样一来,因入声的消失导致平仄不合的不过一两个字而已。
    口说无凭,不妨看网上诟病新韵的入声平仄不合的一首典型诗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此诗古入声普通话为平声的有“急”“白”“不"“独”四个字,排除可平可以的字眼,仅有“急”和“白”两字平仄不合。
    现代人根据新韵写近体诗,不符合古入声的平声字眼,也只是极个别字眼。试举例说明:“人到中年爱感怀,额头褶皱镜中哀。小儿衣裤频频短:妻子容颜家渐渐衰。偶有余钱沽酒去,常招故友看花来。深更无事常[独]坐,明月清霜一地[白]。”(老乃《感怀》此诗是美国诗人老乃写作的新韵近体诗,从文言句法、意境、气韵、平仄格式来看,都与传统近体诗无异:所不同者仅仅“独”“白”二字为古入声,现在应读作阳平。
    对于没有入声地域的人来说,即使他写的诗一丝不苟地照搬平水韵,诗中的古入声字对他们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永远读不出入声来。他们只能把这些古入声的字眼,勉强读成上声或去声,以保持律诗的平仄韵律。此外,任何有入声的方言里,或多或少。总会有部分字眼的平仄与平水韵不合,其性质与普通话的入声平仄不合是等价的。如果仅因一首诗一两个入声平仄不合就不允许用普通话新韵写近体诗,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水韵同样也不适合写近体诗。
    三、为什么平水韵有顽强的生命力
    《切韵》体系只能标注汉字的韵类和调类,却不能标注确切的韵母、声调的实际读音,这一特点对于“字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而对通用性的“韵书”来说,却是优势。韵书的职能有两个:一是供读者查核哪些字同韵,以便安排韵脚:二是供读者查阅每个字的调类,以便判别平仄。至于这些韵字的准确读音,根本不是韵书的主要职能,而是字典的职能。《切韵》和《平水韵》不标注确切字音,却并不损害“韵书”应有的职能。只标注音类而不标注音值的韵书,对于方言众多、语音无法统一的古今诗人来说,反倒是一个优势。由于《切韵》和《平水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而成的“通用性质”韵书,比较全面地照顾了各地方言的实际用韵情况;任何朝代任何地域的诗人用自己的方言读出来的字音,其韵部和平仄绝大部分会与韵书相同,有差异的并不多。吟诵时,有些人采用临时性的“拟读”(即“叶音”法来弥补这一缺陷。这种局面,与当代人〔特别是母语有入声的当代人〕利用平水韵写近体诗的情况完全一样。(按:如果是出于追溯古代语音的发展轨迹的目的,“叶音”当然不科学:若仅仅是追求吟诵中的声韵和谐,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权变吟诵措施,叶音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此外,古今汉语的语音虽然直是在缓慢的变化,但变化最大的只是音值,而音类〔包括韵类和调类〕却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这就是大家用任何现代方言读唐诗宋词,不押韵或者平仄不合的字眼并不多的根本原因。
  现代方言语音里,尽管消失了入声的大陆方言所占比例较大,但大陆保留了入声的方言也约占四分之一,加上港澳台胞和其它外籍华人,比例将更大,对于他们来说,平水的更加适用,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平水韵》的生命力。
  个人认为,上述三方面原因,使得《平水韵》在各朝各代乃至当代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后,只要保留了入声的方言语音继续存在,只要后人还在继续欣赏古典诗词,平水韵的就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文学艺术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强调两个问题
    最后还想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和声律美的强弱,完全取决于读者朗读时的实际发音:无论是方言也好,普通话也好,只要实际发音时韵脚的韵母发音相同或相近〔即押韵〕,平声和仄声之间有鲜明的抑扬对比,韵律美和声律美就必定强,否则就弱。至于所采用的语音是不是“古香古色”,是不是“时髦通用”,没有必然联系。而现代方言里,很大一部分方平仄对比已经消失,只有少数方言〔包括北京方言和大部分湘方言〕才保持了平仄二言的立的声韵美,请参看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这里就不详论了。
    如果不去考察具体方言语音吟诵时诗歌是不是押韵,是不是有抑扬顿挫之声律美,而莫名其妙地追求什么“古香古色”或“时髦通用”,完全是本末倒置。
    第二、古今任何方言〔包括通用语〕语音韵字的实际韵类和调类,与《平水韵》不可能完全吻合,必定有少量差异。这是严谨的诗歌格律与实际语音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是格律体系的缺陷,而不是韵书体系的缺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采用双轨制,以便各取所需。用新韵的不必贬低旧韵,用旧前的更以展的眼光看待新解,这才是全面合理的辩证观点。
    以上看法乃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1

主题

6511

回帖

1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执行站长|《当代诗词》精选版执行首席

积分
16049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执行站长执行首席

发表于 2021-4-1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平水韵》等一切古韵书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

是的。古代的技术条件有限所致,前人没有可能录制标准音并全国推广。但也恰恰是这个“不纯正”,反而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使得平水韵(系)长盛不衰。
反之,当代普通话就有了足够的技术条件(录音、播放平台、考级机构等等)全国推广普通话标准,这就使得普通话中儿化、轻声、语流音变等等新内容不可避免地介入到新声韵中来——目前的《通韵》还只仅仅做到拼写一致,能切合字典,却尚未能够落实到口头活用的普通话水平。如e、ie,仅仅是拼写近似,读音大异;轻声实读半去声,当归入仄声,这里就有字音的平仄改变;儿化实际就是改变韵部了,通韵十六儿实际上不只有韵表中列出的那些字,普通话中必须儿化的尾字实际上都应当归入此部。
标准化也有它的反作用。所以我说,通韵,在普通话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眼下,通韵韵表还只是字典韵表,是真正的“哑巴韵”,一一读出来还不是普通话。或者反过来说,按照口头实读的普通话标准,通韵韵表仅仅是静态呈现,解决不了朗读的实际问题。

一個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  - 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246

回帖

3071

积分

超版

超版|孙则鸣诗联研究首席

积分
307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逍 发表于 2021-4-12 14:06
《切韵》《平水韵》等一切古韵书根本没有能力标注确定的、统一的“纯正读音”。

是的。古代的技术条件有 ...

很对,拼写不等于真实的发音。普通话声韵体系的完善,要走的路还很长。

轻声字很复杂,完全纳入仄声也不妥。有的应当纳入平声,有的要纳入仄声。日后我还会发布有关的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1

主题

6511

回帖

1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执行站长|《当代诗词》精选版执行首席

积分
16049

特别贡献论坛管理员执行站长执行首席

发表于 2021-4-1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 发表于 2021-4-12 14:12
很对,拼写不等于真实的发音。普通话声韵体系的完善,要走的路还很长。

轻声字很复杂,完全纳入仄声也 ...

根据普通话考试规则,轻声短促,大抵读半去声,宜归仄声。
一個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  - 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2-5 20:41 , Processed in 0.0684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