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之臣的牢骚诗 ——读李纲《戏为吴语》 莫问侬家作底愁,细思今古事悠悠。 只因读得数行字,便觉分为一世忧。 问舍求田须更以,济时泽物且能休。 梁溪幸有闲泉石,正好归来作故侯。
李纲是南宋初的大臣,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排斥。高宗即位时曾拜相七十五日,后又被排斥。多次上疏,陈说抗金大计,都没有被采纳。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戏为吴语》在《梁溪集》中。
诗题虽是《戏为吴语》,其实诗中只“侬家”一词为吴语,意思即“我”。诗题中“戏”字表明此诗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北宋诗人洪朋有一首《戏效吴语》:“风絮鹅毛乱,春畴鲜血肥。恼侬故乡梦,鸟劝不如归。”其中吴语也只有一个“侬”(我)字。
首联说自己因怀古伤今而生出难以言说的愁绪,“莫问”二字领起全诗的不问自说。颔联“数行字”是说书读得不多,“分为”是有责任承担,“一世忧”指天下人之忧。“便觉”二字说明“分为一世忧”是读书人自己多事,充满自嘲意味。颈联“问舍求田”即置屋买田,指追求个人家庭利益。“济时泽物”,即拯救时局,施恩于民,指为国家为百姓谋利。“须更以”是只能另做打算;“且能休”是怎么能不做呢。此联在为公还是谋私的选择中表明自己的抱负。尾联又作自我解嘲,自己虽无田舍以度晚年,但幸好家乡有闲旷的山水还是可以供自己退休后落脚的。
诗歌表明的是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诗人却以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联系诗人的身世,从这自嘲中,我们不难感受诗人在官场上屡受排斥、抗金主张无法实施的愤懣与愁绪。“只因读得数行字,便觉分为一世忧。”是自嘲,也是牢骚,是会引起许多人共鸣的佳句。古时读书人多尊奉儒家学说,以治国平天下以己任,但当仕途不顺,政治主张无法实现时,却也难免借题发挥,发发牢骚。如在李纲之前的宋相王安石,新政受挫,被放闲职后,写下“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的诗句(董仲舒被公羊高迷惑了,不相信孔子废书不读的话是真的)。王安石本是饱学之士,说勤读诗书是受人迷惑,多读书是没用的,分明是在发牢骚了。还有一位宋相蔡确,受贬后吟诗“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暗暗地跟皇帝发牢骚——让我归隐吧,我不干了。读书人发牢骚还有发得更厉害的,如唐代诗人就吟出“误攻文字身空老,却返樵渔计已迟。”(唐·滕倪《留别吉州太守宗人迈》)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咎于读书。至清代更有“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杂感》)的慨叹,成为读书人流行的自嘲语。与其他人的牢骚语相比,李纲的自嘲与牢骚更表现出了一位忠良之臣不变的忠良之心——虽然为天下人担忧是我识了几个字而自作多情,但这份责任我不会丢下,谁让俺是读书人呢?
李纲家乡在无锡。访问惠山李纲祠堂时,吟诵此诗,会让我们更加敬仰这位爱国的忠良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