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5|回复: 1

[品鉴] 一花一草一回眸 品读江彩平《游虞山几首》

[复制链接]

621

主题

922

帖子

2757

积分

论坛嘉宾

西北诗词嘉宾

Rank: 6Rank: 6

积分
2757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0-9-12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寒山轩 于 2020-9-12 18:38 编辑

一花一草一回眸——品读江彩平《游虞山几首》



                                                  
                                       【鉴赏:张金英】
    我们读苏轼的作品,往往被其中的理趣所折服,尤其是他的禅理诗达到了“无缚无解,无乐无不乐”的禅境,是宋代文化丰富意蕴的表征,集中体现了宋代哲理诗的特点。宋代哲理诗已然成为了我国古代哲理诗的集大成者,诗中寓理是本质特征,同时,还以精妙的议论,形象寓理且理中有趣使得宋诗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哲理诗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江彩平的《游虞山几首》诗语平实流畅,描写形象生动,叙事自然,寓理深刻,禅味甚浓。细品之,意味深长:

一把熏风怎解凉,闻禅入径问僧房。
红尘普度凭门票,佛法无边寺有墙。
    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议论起笔,以反问句式写出一把熏风无法解凉,语意双关,此凉,既是外在的燥热,亦是内心的浮躁,从而交代“闻禅入径问僧房”的缘由。欲入僧房。盼指点“解凉”之法,然转结的顿逆让人唏嘘:红尘普度凭门票,佛法无边寺有墙。若要进入僧房以求普度红尘之法,需凭门票方可进入;佛法虽然无边,可寺庙有墙,将普度之人拦在寺外。此转结极富讽喻性,讽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寺庙僧院大肆收费,与佛法精神相违背,真是一种自我的讽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转结句亦有一定的禅理:普度红尘确实也需要门票的,如若没有“看破”的门票,又如何能普度呢?佛法无边,不易普度,寺院有墙,挡住了求佛的路。此墙,乃心墙,若心墙阻碍,亦是无法普度红尘的。这首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多样的主题,幽默诙谐,在诙谐中让人感慨,意新理妙。

一鸟翻飞众鸟惊,谁弹石子落蝉鸣。
空心涧水无鱼钓,我钓山风煮菜羹。
    这首诗叙事蕴理,自然天成。起承叙事,述常见之景:一鸟翻飞,会惊动众鸟;谁向树上弹射石子?引得蝉鸣鼓噪。“翻飞”“惊”“弹”“鸣”等词渲染了一种热闹纷乱的景象,做足铺垫,蓄势而为,以此反衬诗人的恬淡悠闲,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空心涧水无鱼钓,我钓山风煮菜羹。 “我”欲在山涧里钓鱼,可是山涧清清,无鱼可钓,且将钓来的山风煮些菜羹吧!这样是不是更清新自然呢?此转结可谓奇思妙想,正是诗人自身的追求。钓鱼,是一种情趣追求,亦含有丰富的哲思,既然山涧无鱼,那就钓山风吧!此处山风徐徐,更能吹去心上的尘垢,让人神清气爽,忘却尘间烦躁。此绝语言平白如话,尤以结句最是出彩,超乎常人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屡上虞峰品绿茶,从无久坐赏烟霞。
禅香咫尺谁能悟,藏海楼中一朵花。
    这是一首极富禅理的绝句,起承叙事,平缓起笔,“品绿茶” 即是品悟人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暗示诗人前往虞峰之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承句写观景方式,“烟霞”指代山水胜景,埋下伏笔。转句拓宽诗境,议论带理,深刻耐品:禅香咫尺谁能悟,藏海楼中一朵花。在山间游赏,来到藏海寺,禅香近在咫尺,可是袅袅香气萦绕的禅理,谁能参悟出来呢?此理,是那么飘忽,凡人是难以捕捉到的。其实,藏海寺中的一朵花就已经将所有的禅理蕴含其中了。转结一问一答,理趣相生,同时也回应了起句之“品”——人生况味尽在这一朵花里,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这“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读懂了“莲花”,也就参悟了禅理。

昨日平湖望翠微,今朝岭上问芳菲。
敲开厚叶观花语,贵贱无关瘦与肥。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起承叙事,叙昨日今朝之事,巧妙变化立足点,很有层次感:昨日于平湖望青翠的山,今朝于岭上探问芳菲的故事,一花一草俱是生情,拟人形象,且富有意味。诗人到底“问芳菲”何许事也?此句又是一个伏笔,勾起读者探寻之趣。转结回答了承句之问,实乃妙答:敲开厚叶观花语,贵贱无关瘦与肥。诗人拨开厚叶,观赏各种花儿,从各种各样的花读懂了不同的花语,原来贵贱与花的肥瘦是毫无关系的。此结甚是入味,富含理趣,自然界中,本无贵贱之分,是肥是瘦,都是大自然赐予的精灵。即使要分贵贱高低,也与事物的肥瘦无关。此句亦可引申为人生的道理——人的贵贱之分,不能光从外在的“瘦与肥”去判断,而应该从内在的灵魂去评判。此绝语淡味浓,深刻耐品,主题多解,最是出味!

人生难定几时游,息得心缘处处悠。
这里风清明月处,一花一草一回眸。
    这首诗以议论起笔,已然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若梦,如浮云飘游不定,如息得心缘,则处处悠哉,足见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非同一般。如果一味议论说理,诗则无味。作者深谙此道,在转结处以景形象地诠释起承之理:这里风清明月处,一花一草一回眸。诗语明朗顺畅,景中寓理,耐人寻味。风清明月处,即是清心之所,一花一草皆让人回眸流连,从而忘却世间的俗事,放下心中的负荷,才能“处处悠” 啊!此绝一反“先写景,后寓理”之模式,采取先说理,后寓理于景的顺序,给人留下极大的遐思空间,余味悠长。

树上蝉歌对鸟鸣,心中佛语化诗情。
谁敲石凳多如意,一串珠玑妙慧生。
    这首诗就像一幅写意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寻访者在山间行走,见到树上的蝉在高声歌唱,鸟儿也在不停鸣叫,似乎在对歌。“我”在树下倾听着,感受着“蝉歌对鸟鸣”的意味,心中顿悟出一番佛语,这番佛语渐渐转化为诗情。是谁?在悠哉悠哉地敲着石凳,敲着敲着,一串串的珠玑被敲打出来了,妙慧也已生成。此绝有一种禅静的美,诗人巧妙地化动为静——着眼于听觉与感悟的对接,由听“歌”而思佛悟动诗情;由听敲声而冒珠玑生妙慧,一切都是自然生成,毫无刻意之感。诗人善于将外在的声音转化为内在的声音,这内在的声音即是他所要寻找的,到底在寻找什么?诗中蕴含的这一股禅意,似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诗人始终在寻找诗情,寻找灵慧。他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倾听外界的声音,用心观察与感悟,写起诗来定会字字珠玑,充满妙慧。
    这六首禅理诗根植于现实,根植于诗人内心的寻找,每一行诗句都自然地从诗人内心流溢出来,一花一草,一蝉一鸟,无不着上了丰富的内蕴,寓理成趣,理趣相谐。其实,“禅宗没有任何形式的教条,没有至高无上的神,他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行为的方式”。禅宗给我们的是沉静的思考习惯和“平常心是道”的人生哲学。归根到底,江彩平是在学习这种观察、生活、行为的方式,逐步转化为自身的思考,同时也带给我们以思考。

作者简介:
英子,原名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曾任中国诗词协会秘书长,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词协会、椰风海韵(海南)、中华诗词书画版首席版主,现任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高格文章深似海,风流人物淡如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7

主题

1946

帖子

6404

积分

版主

砖栏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404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0-9-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4 07:29 , Processed in 0.0373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