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杜肇昆

[理论] 散曲比较及统计分析

[复制链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发表于 2020-9-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风 于 2020-9-4 17:25 编辑

  • 杜肇昆



当代散曲与元代散曲比较

及当代散曲态势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



[内容提要]《全元散曲》和《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记录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的散曲发展状态。对于元代散曲,笔者曾用大数据思维工具解析了元代散曲的态势结构状况,成果记录在《大数据观察下的宋词与元曲》一书中。今以《中国当代散曲大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也用大数据思维及其方法,对当代散曲的兴起与元代散曲兴起作一比较,并对当代散曲态势的结构特征作一剖析。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ZW147),由门岿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曲大典》(以下简称《大典》),2019年12月由当代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面世。《大典》分上中下三册,正文计2163页码,333万字。《大典》首次全景式记录了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20年代即1949—2018年七十年间中国当代散曲的发展状况。大典分四个板块:当代散曲研究者、当代散曲专著文献、当代散曲社团及活动、当 代散曲创作者及作品选。这是一部历史性著作,对当代散曲现状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人隋树森编撰《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1981年再版),是中国元代散曲总集。收入自金代元好问至元末明初谷子敬等213位散曲作家以及这一时代无名氏的散曲作品,共辑录小令3853首(含带过曲),套数457套,同时还收集了元散曲的一些残篇断句。编排上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创作概况,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

       元朝1368年被明所灭。581年后,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改革开放,古典文学开始复兴,散曲亦同诗词一道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散曲更是以春笋之势,迅猛发展。《大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次对当代散曲(1949201870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考核、记录,整理,汇集成了三大册的当代散曲的历史文献。

     《全元散曲》和《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记录了相隔五百多年的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的散曲发展状态。对于元代散曲,笔者曾用大数据思维工具解析了元代散曲的态势结构状况,成果记录在《大数据观察下的宋词与元曲》一书中(201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今以《中国当代散曲大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也用大数据思维及其方法,对当代散曲的兴起与元代散曲兴起作一比较,并对当代散曲态势的结构特征作一剖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2 22:32 编辑


当代散曲与元代散曲宏观态势比较

      、 散曲研究者比较
散曲研究者是指那些以总结、探讨散曲发展态势、发展规律、作品汇集研究等为目标的著述群体。《大典》在当代散曲研究者栏目,列举了从1887年出生到1986年出生一百年间、主要成果是建国后的散曲研究者216人,领域大部分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而元代典籍的研究者,较有名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有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3部3人。
                         散曲研究者比较表
        研究者(人数)        当代/元代(倍数)
元代              3         
                                             72
当代            216        
   
      这些研究者的主要功绩或是记述了散曲领域现状的史实,或是提升散曲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资料和认识的价值。元代戏曲和散曲的创作者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自然研究者甚少,钟嗣成的《录鬼簿》也是冒着被人耻笑的心态名曰“录鬼”而成书。当代散曲研究者则不同,他们是在受鼓励的社会环境中在作学术研究,因而论文、书籍屡见问世,十分兴旺。所以70年的研究者216人,是元代134年的72倍。
   
    二、散曲典籍数量比较
       散曲典籍,包括研究著述和作品别集总集之和,是散曲研究成果和作品成果的重要标志。
元朝研究著述有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3部。作品总集有《杨氏二选》2部。别集有:
1《东篱乐府》,马致远著;2《酸斋乐府》,贯云石著;3《甜斋乐府》,徐再思著;4《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小山乐府》,张可久著;5《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张养浩著;6《梦符散曲》,乔吉著;7《诗酒余音》,曾瑞著;8《笔花集》,元末明初汤式著,等11部。故元有散曲典籍16部。《大典》记录了从1952年出版《元明清曲选》(钱南杨编注)始,到2018年出版《常用散曲谱例》(颜登荣编著)终,共计当代散曲典籍966部。
                    
                     散曲典籍比较表
        典籍数量(部)        当代/元代(倍数)
元代              16         
                                          60.38
当代             966        

       元代限于当时的社会政策,能够出个人专辑或研究成果是不易的。而当代研究,基金支助、学术交流、个人专辑等十分活跃,因此典籍出版兴旺发达。根据如上表格,当代70年间的典籍数是元代的60.38倍。不同的社会现实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

    三、散曲创作者数量比较
   《全元散曲》记录了有名姓的作者213人,无名氏则难以考究。《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作者2620人。
                  
                     散曲创作者比较表
        创作者数量(人)        当代/元代(倍数)
元代              213         
                                              12.30
当代             2620        

       当代散曲创作者是元代的12.30倍。但元代《全元散曲》是“全选”,应收尽收,应选尽选。而《大典》是在推荐加征稿相结合中,收集作者,反映了全国散曲创作者的基本面貌,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为数不少的作者没有录入,因而实际的创作者要远大于这个数。
   
    四、散曲作品数量比较
     《全元散曲》记录了散曲小令3635首,带过曲218首,套曲457套,总计4310首/套。
     《大典》则记录了散曲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总计11562首/套。
                  
                      散曲作品数量比较
        小令(首)        带过曲(首)        套曲(套)        总量(首/套)
元代         3635           218                        457                       4310
当代        10489           704                        278                     11562
当代/元代(倍)   
28.86     
3.23      
0.61        
2.68

    《全元散曲》记录元代散曲,是有文必录,有录必收,是“全集”。
《大典》在收录当代创作者作品时,是“选录”,每人只选若干首作品。所以当代创作者实际作品量要远多于表中的作品量。《大典》中的作品量是元代的2.68倍,实际的作品量恐怕要数十倍的增长。从表中看,当代作品是以小令为长项,套曲低于元朝(0.61倍),说明当代人更注重抒情、言志而少于叙事情怀。这与当代人的生活快节奏相吻合。
   
      五、当代与元代散曲态势均量比较
      当代与元代,历史背景不同、社会政策不同,特别是人口体量不同,统计时间区域不同,绝对数比较只能看出总体规模性区别,而难以区分等量性差别。为了观察当代和元代文学态势,这里引进“年均产生作家量“和“年均生产作品量”两个相对比较概念。
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1234年南下中原灭掉金国,实现对中原的统治。37年后即1271年改国号为元。1368年为明所灭。所以蒙古政权对中原及全国的统治应为134年。《全元散曲》所记录的即金末到明初的这一段时间,因而,当代与元代“年均产生作家量”应为:
当代与元代年均产生作家量
        统计时间(年)        创作者人数(人)        比重(人/年)
元代        134                        213                            1.59
当代        70                        2620                          37.43
当代/元代 (倍)                        23.54

       元代134年间产生作家为213人,生产密度为1.59人/年;当代70年间产生作家为2620人,生产密度为37.43人/年。即当代是元代23.54倍。这还不是70年间所有的作家数,其活跃密度可见一斑。
     同样的比较:
当代与元代年均生产作品量
        统计时间(年)        作品总数(首/套)        比重(首套/年)
元代        134                        4310                                32.16
当代        70                        11562                              165.17
当代/元代 (倍)                        5.14

      当代是元代年均生产作品量为5.14倍。这是因为《全元散曲》是“全编”,而《大典》是“选编”,每人只选有限的作品。如果《大典》也是“全编”,这个数目可能要大得惊人。均量的比较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比较,是一种等量的差别。这种差别,真正体现了当代与元代的文学活跃度、景气度。
   
   
    结论:
1、《全元散曲》记录了五百年前的元朝散曲发展态势;《大典》则记录了五百年后的当代散曲发展态势。比较之则有:
       当代散曲研究者人数是元代研究者人数的72倍。
       当代散曲典籍出版数量是元代的60.38倍。
       当代散曲创作者数量是元代的12.30倍。
       当代散曲作品创作数量是元代的 2.68倍。
       当代年均产生作家量是元代的23.54倍。
       当代年均生产作品量是元代的5.14倍。
2、  当代散曲发展正以破竹之势和春笋之态,在诗词复兴之后正蔓延辽阔大地。当代散曲发展之迅速、涵盖面之广阔春潮似的令人鼓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19 编辑


                              当代散曲态势微观结构特征

       一、 当代散曲研究者的性别构成
     《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研究者,列举了从1887年出生到1986年出生一百年间成果主要是建国后的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
                           

                        当代散曲研究者性别构成
                             总数(人)        男(人)        女(人)
当代散曲研究者            216               179               37
     所占比重(%)                           82.87            17.13

    说明当代散曲研究者还是以男性为主,只有少数精华女士参与其中。女性只占17.13%,但这些女性的研究成果却十分耀眼,不让须眉。当代散曲研究者绝大部分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一些高校年轻女教师的著作,十分令人赞叹。

       二、当代散曲研究典籍类别构成
     《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研究典籍966部。典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元曲综合性质的如散曲史、研究综述等,专题专项研究的如关汉卿传、专题作家艺术风格、曲谱、曲韵等;一类是专题研究散曲作品的如散曲全集、选集、别集、鉴赏辞典等著述。典籍966部中,研究性质的330部,作品性质的636部。
                  当代散曲典籍类别
        数量(部)        所占比重(%)
专题研究类        330        34.16
作品汇集类        636        65.84
总量(部)        966        100

       专题研究的主要是对元曲发展状态、时代背景、作家传记、散曲要素解读等元曲的认识与再认识。专题研究典籍多为研究者服务,因而少数,只占三分之一(34.16%)略强。这些研究著述打开了元代一扇门窗,从这里洞察到了元代社会的图景,看到了元曲在元代社会栩栩如生的演态。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有的甚至毕生,因而这些著述在典籍中为少数,是可以理解的。
      作品汇集类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散曲作品的学习、鉴赏、收藏、创作借鉴之用。由于当代散曲创作队伍近年的广阔发展,因而这类典籍有广阔市场需求,销售量大,约占典籍三分之二弱(65.84%)是符合逻辑的。这类典籍的大量发行,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普及、成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当代散曲创作者态势
       1、当代散曲创作者性别构成
《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1949年前出生者1293人;1950年后出生者1327人。女性建国前出生参与者102人;建国后出生参与者478人,其比例为:

                  当代散曲创作者女性比例构成
建国前与建国后        女性/同期人数  (人)        所占比重(%)
1949年前出生者        102/1293                                  7.89
1950年后出生者        478/1327                                 36.02
     总计                   580/2620                                 22.14

      建国前出生的群体,散曲的参与度,女性比例较低,只有7.89%,不到一成。因为旧中国时期,经济的低下及旧观念笼罩,女子念书的很少,因而没有那末多的“李清照”参与到散曲的队伍中。但建国后出生的群体则不一样,他们在“义务教育”的政策温暖下,都受到良好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她们参与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表现。在散曲迅猛发展的环境里,这些“小李清照”们便大显身手,浪漫的活跃在各个地区,有时比男士更放得开。所以在建国后的统计中,女士的参与度便高达36.02%,三分之一还强,是前期的4.57倍。《大典》的总统计中,女士580人,占总数的22.14%,五分之一多,也很可观,主要是前期拉低了数据。但总的看来,散曲的创作领域还是被男士笼罩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十分抱歉,发到此再发不上去了,只好等明天。
2、表格也发不上去,只能看数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未完,再发不上去,请管理员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653

帖子

9737

积分

超版

超版|督导助理

Rank: 8Rank: 8

积分
973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0-9-4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肇昆 发表于 2020-9-3 22:34
文章未完,再发不上去,请管理员指点。

转帖不顺,可能是里头有 1外链接 或 多余 2代码 等。转帖内容,作个编辑,或先复制到《论坛转帖工具》(百度搜索一下,可收藏)上,再复制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24 编辑

2、当代散曲创作者年龄段分布
在《大典》记录创作者2620人中,其年龄段结构为:
                  
                    当代散曲创作者年龄段分佈
创作者出生年代段(年)        创作者人数(人)        所占比重 (%)
19世纪末1879--1897                      5                             0.19
20世纪   1900—1909                    15                              0.57
             1910--1919                    44                              1.68
             1920--1929                   167                             6.37
             1930--1939                   359                           13.70
             1940--1949                   703                            26.83
             1950--1959                   578                            22.06
              1960--1969                  451                            17.21
              1970--1979                  227                            8.66
              1980--1989                    44                            1.68
              1990--1999                   18                             0.69
21世纪   2000--2019                    9                              0.34
总计        2620        

为了直观起见,将表中数据可视化处理,则有:
                         (图发不上来)

从表和图中可以看出:
(1)当代散曲创作者领军年龄段,是1940—1949出生的即71—80岁的群体。录入人数为703人,占总人数的26.83%,四分之一强。为什么这个年龄段是当代散曲创作最为活跃的人群,原因有两个:一是历史因素,这个年龄段人出生在解放前,八九岁、五六岁,上小学接受的是半新半旧的教育,对古典文学多有儿时的记忆,对古典传统尚有较多印痕。二是现实因素,群众性散曲创作的兴起,是在本世纪初,此时40年代的人正好到了退休年龄,他们相继离岗休息,有时间、有精力选择自己爱好的领域活动。爱好诗词的人,便纷纷加入到诗词创作,爱好元曲的人便纷纷加入到散曲的创作队伍中。他们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并影响了后来人,推动了新时代的散曲的兴起。
(2)其次是1950—1959出生的群体,即61—70岁,有518人,占总人数的22,06%,五分之一多。
这是两个人数超过20%的群体。两个群体(61—80岁)共有1281人,占总人数的48.89%,快到一半了。也就是说,退休后的群体是当今散曲创作的主力军。
(3)人数超过10%的有四个群体,即1930—1969年出生的,亦即51—90岁的人,共2091人,占总人数的79.81%。也就是说,51—90岁群体,占当代散曲创作人数的近百分之八十。一个十分老化的群体。
(4)改革开放以后,即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录入的只有71人,只占2.71%。而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只占0.34%。后继乏人。
(5)以上分析展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实,在当代散曲创作者群体中,61岁以上的,共有1871人,占总人数的71.41%,七成多 。而40岁以下的人群,不到3%。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在热闹的背后,潜藏着危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28 编辑

3、当代散曲创作者的地域分布
在国内诸地区中,创作者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以省为单位,统计、研究其人员密度分布。

                      当代散曲创作者的地域分布
排序        1949年前出生者        1950年后出生者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01        安徽        136        山西        182
02        湖南        134        安徽        180
03        湖北        126        湖南        180
04        山西        112        江西        128
05        陕西        111        湖北        104
06        江苏        106        黑龙江      96
07         江西        85        陕西        93
08        四川        77        山东        84
09        山东        74        河北        53
10        河北        51        河南        40
11        广西        44        江苏        36
12        浙江        34        贵州        36
13        辽宁        32        辽宁        22
14        贵州        25        广西        16
15        广东        22        宁夏        16
16        河南        18        北京        15
17        吉林        12        天津        14
18        黑龙江     11        内蒙古     14
19        甘肃        10        甘肃        12
20        云南        10        吉林        12
21        福建        9        浙江         10
22        天津        8        广东           9
23        北京        7        四川           8
24        重庆        3        上海           5
25        上海        1        重庆          5
26        新疆        1        福建          5
27                                云南          3
28                                新疆          2
29                                 海南        1
        台湾        1            台湾        3
        香港        1            香港        2
                                澳大利亚        6
                                    美国        1

从上表中看出:
(1)建国前出生的创作者的省份分布,与建国后出生的创作者的省份分布,大体上相当,没有大起大落,说明这些省份的传承和影响是符合文化传播逻辑的。
(2)不同的是:1/山西、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数据明显在增加,出现继续发展态势;2/尤其山西、安徽、湖南三省均有入围180人,山西为首;3/新分布的省份在增加,如后期的内蒙古、海南等;4/散曲后期发展已影响到海外华人、华裔,如澳大利亚、美国等。
(3)两个表对比,明显看出,散曲的发展态势、影响力是在逐渐向全国的空间扩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31 编辑

       在国内,散曲发展是不平衡的,把上表前后两类人员合并,《大典》总录入创作者超过100人的省份为:
                  
               《大典》总录入超过100人的省份
排序        省份        人数        占总人数比重  (%)
01           安徽        316        
02           湖南        314        
03          山西        294        
04          湖北        230        
05          江西        213        
06           陕西        204        
分计                1571/2620        59.96
07          山东        158        
08          江苏        142        
09          黑龙江     107        
10          河北        104        
总计                2082/2620        79.47

为了清晰和直观,将表数据可视化处理,则有:
                                      
                     当代散曲活跃度最集中的六省示意图
                                 (图发不上来)
                     

从表和图中明显的看出:
(1)散曲创作者最密集的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人数2082人,占总人数的79.47%,接近八成。
(2)值得特别提出的,散曲创作者更密集的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可以概括为“一安二湖三西”,图中阴影部分),人数为1571人,占总人数的59.96%,接近六成。
(3)值得关注的是山西的散曲发展。元代山西产生多名元曲大家,如元好问、白朴、关汉卿、乔吉、张鸣善、郑光祖等,铸就了元散曲的辉煌。在历史的影响下,新时代山西散曲更是起步早、发展快,铸造了独树一帜的新成果:全国第一个散曲组织《黄河散曲社》在山西、全国第一个社团刊物《当代散曲》在山西、全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在山西、全国第一个《工人散曲社》在山西、全国第一个《首届散曲创作研讨会(吕梁)》在山西。全国第一个用大数据解析元代散曲著作《大数据观察下的宋词与元曲》在山西、全国第一个用大数据解析《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论文《当代散曲与元代散曲比较及当代散曲态势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在山西。这些都构成了山西散曲发展态势的特色。“一部唐诗半三晋,十分元曲六河东”。山西散曲的发展,其影响力、示范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4)元代散曲创作者活跃区域,前期在大都(北京)一带,后期在临安(杭州)一带。而当代活跃区域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一带。说明五百年前散曲活跃区在东部,五百年后散曲活跃区在中部,从东部在向中部转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34 编辑

四、当代散曲作品的构成
  《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作品11562首/套,其构成如下:

                                当代散曲作品构成
                                小令(首)        带过曲(首)        套曲(套)        自度曲(首/套)
研究者作品                     44                      7                        3                          2
1949年前出生者            4583                   373                    171                         70
1950年后出生者             5862                   324                   104                          19
小计                             10489                  704                   278                           91
总计                                                   11562(首/套)



      《大典》记录了研究者同时又有作品的15人,56首/套。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领域。1949年前出生者与1950年后出生者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和构成上,大体相当,差别不是太大。两者总合: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当代创作者仍以小令为主,10489首,占作品总数的90.72%。前面已经提过,《大典》录入的作品是“选编”,每人有限的几首,如果是“全编”,数量会数十倍的增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21:03 编辑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43 编辑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16:47 编辑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未完,尚有“结论”部分发不上来。不知何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653

帖子

9737

积分

超版

超版|督导助理

Rank: 8Rank: 8

积分
973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0-9-4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太长,外标题给予缩减,主帖内保留不变。杜兄不作修回,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20-9-4 20:43 编辑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1、《大典》记录了当代散曲发展态势,其四个板块提供的数据如下:
                《大典》提供当代散曲的综合数据
     四个板块                       有关数据(1949--2018)
当代散曲研究者        散曲研究者216人,其中女研究人员37人,占17.13% 。
当代散曲出版典籍        出版典籍966部,其中:研究性质的330部,占34.16%;作品性质的636部,占65.84%。
当代散曲创作者        散曲创作者2620人,其中女性580名,占22.14%   % 。
当代散曲作品数        录入作品总数11562首/套,其中小令10489首、带过曲704首、套曲278套、自度曲91首/套。
当代散曲社团组织        散曲研究会、散曲社等组织77个。

《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各省分卷也相继出版,目前已有天津、山西、安徽、江西四个省级分卷出版。仅山西分卷记录了散曲研究者17人、专著82部、散曲创作者344人、散曲作品1570首/套。基本上涵盖了70年来山西省散曲发展的概貌和成果。如今山西省散曲作品喷发式面市,恐当以万计。其他几个创作者集中省,恐亦如此。
2、元散曲与元杂剧是元朝的主流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同唐诗、宋词“三峰并峙”。但以后,散曲社会影响渐行低微。1965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赵朴初的《某公三哭》,一时震动文坛,惊雷社会。散曲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诗词等古典文学的复兴,散曲也开始繁荣起来。
3、《全元散曲》记录的是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入主中原始,到明1368年灭元的134年间的元散曲状况。581年后,《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2018年70年间的散曲发展状况。70年间的当代散曲发展,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散曲作品,都数十倍于元朝的发展。其五百年后的兴旺程度,远胜于元朝。
4、元代散曲是在“九儒十丐”的社会氛围中发展出来,而当代散曲是在国家独立、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发展起来。元代散曲的题材多是叹世、讥时、归隐、世象、闺情、景物等;而当代散曲作品则更显积极向上、热情乐观、与时俱进、时代化、多元化。
5、当今散曲创作者的时空分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其空间分布,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北十个省内。特别是集中在安徽、湖南、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六个省内,集中度近60%。这是当代散曲密集度、活跃度的中心区域。现在这个中心区域正在向全国全方位的扩散着影响力。
6、当代散曲创者的时间分布,出现令人担忧的因素。创作队伍
老化问题已出端倪。其中坚力量是70—80岁的人,其次是60—70岁的人。80年代后出生人群即40岁以下人群很少。进入21世纪,18年间录入的只有9人。后继乏人。向青年普及、培养年轻一代,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7、目前较有影响的专业散曲交流平台有两个:一个“中国散曲研究会微信群”(107人),一个“散曲花园论坛”(184人)。但这只不过是两个手机微信群,人数总共不过291人。群外人是看不到的。其它各省散曲群,也同样是“体内循环”的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天地。所以现在急需办一个专业性的散曲网站,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观看和发表意见的阵地。这样才能向社会普及、宣传散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样网站,它将既是社会交流平台,也是培养青年人的阵地。
8、无论古代散曲典籍还是当代散曲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都渗透着学术内涵和社会背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是用文字表述的,这些文字系统是可以用有规律的一系列数字表述并储存的。当我们抛开文字系统的思想面罩而只观察文字系统的数字化系列时,一个崭新的天地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新的天地甚至连作者都不曾意思到的情景。这就是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的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其深刻价值令人惊讶。大数据应用到文化领域,其深刻价值也同样令人惊讶。当用大数据观察元曲时,展现出元代文化的种种图景及社会关联,宏观的和微观的透视了元代文化的灵魂和身躯。当用大数据观察当代散曲时,《大典》提供了一扇瞭望的窗口,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典籍专著等,还是创作者们的时空布局,都展现出了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清晰图景,使我们对当代散曲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与古典文化、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作用与价值。大数据的研究与研究方法,仿佛是无人机带着遥感雷射俯览大地山水而透视地下宝藏一样,在清晰的描绘着古典文献纸后面的隐秘与价值。思想文字的数字密码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020-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部分“总结”,发上去一重新启动就没有了,何故,请管理员及友人明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发上去了,不慎多有重复,不好再删,以免出现空白,十分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3-29 16:25 , Processed in 0.0781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