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1-18 19:50 编辑
【七绝】翻读旧日诗友作品感
对现今诗词的一点看法 我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开始习练诗词的。从2005年有了电脑开始上网,与各地的诗词朋友有了网上的接触。先后到过的专门的诗词论坛,或有诗词板块的社区有:青青岛社区、诗词总汇论坛、中国北社诗坛、隽永论坛、浪舞天涯、谐趣雅院、中华诗词论坛、凭海临风、九月、古曲网、三峡论坛、、云梦在线、黑夜的天空、潇湘情缘、风舞天涯、茶韵墨香、九月论坛(后改“九月家园”)、天南地北、紫坛、汉诗网、闪客基地、中国诗词网、中国文学家园 、忘忧草爱网、忘忧草家园、开心9好、漫天雪、离尘月、中华辞赋网、汉诗网、诗联盟、中华国风文学论坛、中国铭社、中国闪客基地、中国水草诗社、四季歌文学社区 、中华风雅颂、漫天雪、离尘月、秋水文澜、墨梦幽歌、香港诗词协会论坛 、天涯论坛、诗词中国、华人诗词论坛(青岛诗社)等。最后辗转来到中国诗词论坛。先后用过的网名有:湘里伢子、望湘痴人、云山遐迩、云山、也山、湘雅居士、潇湘神、江州司马、偶上楼台、寒塘鹊影、今晨飘雨、屼冮、陆之游者、陋之安者、祗桓、大有真无、桓簃居士、舒山云隐、萸江舍予、萸江居士、潇湘闲士等。因本人实姓“舒”,故现一直用“舍予云尔”,或简为“云尔”。 十几年前,诗词写作起步的阶段,在“中国北社诗坛”,结识了一大批诗词功底深厚的诗友,他们有:龙文鸳侣、梅庐、荒漠之旅、海外山人、潇湘渔歌、墨菡、深南大道、我也浮舟、湘西鬼才、叶吟、一叶轻舟、酒囊烟袋、雨夜钢琴、奉旨填词、而为斋主、濯缨轩主人、黄阳山人、逗秋雨、月出东溟、木佩佩、毓秀、西冷风月、长空飞燕、梦落疏离等20多位诗词素养高的人。后来在九月和别的一些论坛,又先后领略了:不若疏狂、剡盦、孤独食肉兽、孟依依、李大白、无季子、李子梨子栗子、去也大江东、猫之猫、水虎英雄等一批诗词高手的风采。他们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学习诗词写作的榜样。 我觉得近年来,较罕见如他们这般诗词功底深厚的诗友了。在几个著名的诗词网站,很是活跃的一些作者,大多缺乏创意,不太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还有很多后起之秀的新手们,包括很大一部分在论坛担任了各种重要职务的骨干,大都没有好像也不太愿意系统学习诗词曲赋写作基本常识似的,因此写的作品,很多都不太上路:且不说字法的推敲,在混淆平水韵与新韵时,连句法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三平头”弊病都予罹患;律诗章法的“起、承、转、合”也不遵,有的作品通篇只是“承”的重复,像用摄像机把景物拍下来予以展示一般;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要求也不明晰,因此作品缺乏层次感;因此,艺术性难以上档。 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不外有二。 一是十几二十年前,网络刚盛行的时候,有一种“水库开闸”效应。就像溪流上修了一座水库,经过多年蓄水,形成了很大存库之水。一下开闸放水,自然是洪流滚翻,倾泄而下。集聚了较高水位的势能,厚积而薄发,才有相当动能的表现。 现在则只剩下了涓涓细流,再也看不见洪涛巨浪的翻滚了。 二是现在的诗人,多少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浮躁情绪不免。很少有人愿意“板凳愿坐十年冷”,去研究章法、句法、字法的究理,像鲁迅说的,“写文章”不自己多看一看,就拿去示人。写诗就更其如此。 其结果呢?就像郭沫若先生曾经自贬说的:“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现在追求“实绩”的流弊,十分普遍。比如某些诗词论坛的主笔活跃分子,没几年其发主帖数量,动辄一万几万乃至十万。除去一帖在多版面的重发,有效主帖每日都有一帖或几帖,十分惊人。 产量过大,就会:“萝卜多了不洗泥!”而且 “萝卜”看多了,粗心之下,“分辨率”也会变低。既然都是“萝卜”, 觉得“萝卜”跟“萝卜”也就没什么区别。自家有“萝卜”,没必要再去看别人家的“萝卜”是怎样的了。因此,和十几年前一个主帖下面动辄几十上百个回帖的盛况相比,如今的回帖率就惨淡多了。每个帖子,基本上只有版主、超版出于职责所在,礼貌地回一个帖子,其他人鲜有去别人帖子下取经或交流的。 如此,进阶的阶梯就放倒了,岂不可惜? (顺便说明一下,这个现象绝非我们论坛如此。其他再大的诗词论坛,亦复如是,悲哀故此。) 如何改进这种状况?——我可是提不出任何好的意见。不知道有没有高人能予赐教。 回味旧日诗友的作品,写了一系列感读他们作品的七绝,发在下面,请各位方家诗友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