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的“以入代平”
------------------------------------------------------------------------------
这种观点最初是由沈义父在其【乐府指迷】著述中提到的,后张炎在其【词源】
著述中也提过此问题。
南宋时期,正是词坛格律派的兴盛之时。特别是中后期,北方萌发的散曲开始
渗透到中原,辽金文化开始湧入。同时,对近体诗和词的认知也开始出现了偏差。
“以入代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诞生的。
词是中古语系的文化产物,其入声字虽然可当仄用。但作韵字时,
自成一个韵种。非韵句中的非韵字的入声字永远不能当平声用。这是常识。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错解,那是因为对词的内涵了解不够。如【贺新郎】起句:
宋自选词,前段起句“步自雪堂去”,雪字入声;辛词,第三句“清泉一勺”,
一字入声,此皆以入作平,谱内亦不校注平仄。(录自钦定词谱)
因与常用格中仄平平仄不同,就误认为“雪”这个入声字代平。其实,起句并非
“死格”,也非唯一可选格,
它还可以同尾换格。这样的常识不应该不知道。再请看下面两例,该
做何解释呢?
1.阁住杏花雨。(牟子才)---拗格。
2.兰亭当日事。(林正大)---律格。
最怕的是,不懂装懂,误人子弟。其实,牟和林才是真正的词家。
再如尾句“兩簌簌”。因第2字与常用格中平仄不同,竟认为是以入代平。
乃天大笑话。请看实例:
1.踏里裂。(刘学箕)里—非入声。
2.却共醉。(葛长庚)共—非入声。
能说以仄代平吗?显然不可以。难道词家错了吗?
何况钦谱该尾句的谱格也不对,应该是:中中仄,这可是词谱学中
常识性的问题啊!
即使在元代,“雪”也被摊派到上声韵部中,也不可作平声用。何况宋代!
听风就是雨,个人见解一定要理性地去分析,难道古人说的都是对的吗?
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曾举数例,以说明以入代平。
其中有周邦彦的【瑞鹤仙】词句“正值寒食”。按照谱格,此句
应为律格中平中仄,如周的另一同牌词中的“醒眠朱阁”。但是,
此句并非指定非得用律格,也可以用拗格来同尾换格,而“正值寒食”
恰恰是这样的拗格,第二字位并非以入代平。这一点戈载本人并不知情。
这纯是内容需要而产生的无奈之举。其它同牌宋词作品大都采用律格的。
自南宋词学衰败以后,尤其是清代,以入代平之说又达猖狂期,这不足为怪。
因为清代的词学水平已探谷底。唐宋老祖先的词学精髓已经所剩无几。
又怎么知道还有同尾换格一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