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周經有幾人,儒宗拓派盡官紳。 融禪借道明王湛,守舊推新宋魏真。 孔孟衍傳因帝主,朱張會講聚嘉賓。 仲舒難料後來事,西艦橫行毀夏神。 註釋:明王、湛,宋魏、真:即明王守仁、湛若水;即宋魏了翁、真德秀。 註釋:孔、孟衍承:通觀孔、孟家族的歷史檔案資料,明、清兩代帝王,共有四次向孔、孟聖裔禦賜字輩,一是明洪武二年(1369),二是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三是明崇禎二年(1629),四是清同治二年(1863)。 註釋:朱、張會講:又稱“朱、張嶽麓會講”。南宋最早的書院會講之一。乾道三年(1167), 朱熹聞張栻得胡宏之學,專程自福建崇安去長沙訪問主教嶽麓、城南書院的張栻,就《中庸》之義的“未發”、“已發”及察識持養之序等問題進行講論,據稱“三日夜而不能合”(清王懋宏《朱子年譜》)。 註釋:仲舒難料後來事: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學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又稱《春秋決獄》)、《士不遇賦》等。漢景帝時為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之策,經歷漢初黃老之治,漢武帝不得不遷徙富豪,打擊豪強。董仲舒上《舉賢良對策》,主張教化民眾,唯賢是舉。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並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先後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四年後辭官回鄉,閉門著書。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與廷尉前來問詢。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西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後語訛為蝦蟆陵。 註釋:西艦橫行毀夏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攻破國門,席捲炎黃,移植西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