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0|回复: 1

[随笔] 漫谈生死系列之(八)

[复制链接]

86

主题

251

帖子

962

积分

版主

散文特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2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3-10-8 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生死系列之(八)
乐生恶死,活的越久越好,人情大体如此,但也不尽然,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否则,世上哪来轻生之人。

推想大多数自杀者,死亡并不是他们真正向往的目的,而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估计还是生的痛苦远远压倒了对死的恐惧,并自忖毫无改善和摆脱的希望,于是,只好两者相权取其轻罢了。
当然,也有一些坚忍不拔者,尽管早已没什么非他不克的责任或义务,但无论如何无望,无论如何痛苦,他就是能够忍受坚持,挣扎着绝不放手,其执着之深,常常令人悚然动容、触目惊心。
至于那种把死亡当手段来实现信仰的人,其行为本质上讲并不算真正的自杀,他们应该被归入殉道者一类。

除了自杀和殉道这些少数非常之外,处境平常者中,也有人并不以高寿长生为乐,比如,周作人屡次提到的日本僧人兼好法师。兼好在其所著的《徒然草》中如此说到:“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蟪蛄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历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长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望长寿得见他们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所谓四十以内就死,我以为并非兼好之本意,其辞所以偏激,怕主要是担心:人过不惑,依然不知正常的人情物理,不但自私自利,不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且更无一毫自省反思的念头。而这些情形,恐怕也才是兼好真正所谓的老丑吧。

从兼好的“人情物理不复了解”,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孔子欲闻之道,究竟是怎样的道?历来说法颇多,有说是治世之道,有说是生死之道,也有说是日常之道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我倒觉得,朱熹对于“闻道”和“可死”之间关系的说法,似乎更有意思。他在《集注》中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语类》则云:“道诚不外乎日用常行之间,但说未甚济事者,恐知之或未真耳。若知得真实,必能信之笃,守之固。幸而未死,可以充其所知为圣为贤。万一即死,则亦不至昏昧一生如禽兽然。是以为人必以闻道为贵也。”接下来又说:“圣人非欲人闻道而必死,但深言道之不可不闻耳。将此二句反之曰:人一生而不闻道,虽长生亦何为。曰:然若人而不闻道,则生亦枉生,死亦枉死。”

至此,再看兼好法师所谓的四十死了最得体,就很好理解了:人果能闻道而行,虽至老暮,必无贪吝昏悖之丑行,何丑之有哉!反倒足为后生之楷模,纵活百岁,其嘉言美行岂让少艾。倘年过知命,犹视当然之理不屑如愚妄,老不更事,一如俗语“坏人变老了”,那么,即便温厚如孔子,多半怕也忍不住要造此口业:“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当然,人果能闻道,又岂能不知“有生必有死”的常理呢?既悟此理,虽朝生而夕死自不足惧矣。絮絮叨叨了一大堆鸡零狗碎,所获实为徒劳无用。但凡牵扯到形而上,到头来大体不免于隔靴搔痒。虽说劳而无功,忧、烦、怕、畏并未见得多少减轻,但好歹算是锻炼了一下懒散的脑神经;至于益寿延年的效果,肯定不及广场舞或暴走团了,好在起码暂时不用担心未老先悖。行文至此,本当浮一大白,可惜胃有毛病,那么不妨唱唱清歌,读读陶诗:“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虑。”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251

帖子

962

积分

版主

散文特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62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1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8 03:08 , Processed in 0.0428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