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补广州五仙观残联 谢琼杰 五仙观是根据一个古老神话传说而修建的一座宫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话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身穿五色彩衣、分骑五只不同毛色口衔稻穗仙羊的五位仙人,降临广州。仙人们把稻穗分赠给广州人民,并祝福此地今后永无饥荒。说完,五位仙人飘然离去,留下的五只仙羊随之化为五只石羊。后来人们将稻穗撒播大地,从此这里年年五谷丰登。而那五只石羊,成为广州的标志,永久地保佑“楚庭”人民风调雨顺,幸福吉祥。广州也因此被称之为“五羊城”、“羊城”’和“穗城’。 “五仙骑羊赠稻穗”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故事。广州人民懂得感恩,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神奇的是,后殿东侧的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一脚印状凹穴,旁有“仙人拇迹”石匾。古代的珠江江面十分宽阔,这大脚印应该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痕迹,民间传说是仙人留下的脚印。晋代这里是珠江边的一个渡口,有“坡山古渡”之称。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在后殿前侧,现存两块对联牌匾,一块完好,一块却已断成几截。细心阅读上面的文字,分别写着“羊去石存遗踪宛在,瑞□□□垂荫有年”。据说,上联"羊去石存遗踪宛在"(同治辛末孟冬月立),一直都树立观内,但下联过去一直没有找到。直至2003年五仙观修复首期工程中,负责广场修葺的工作人员竟然在观门石麒麟附近的地下发现了埋藏着的下联碑石。据介绍,碑石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断裂成几块,拼凑起来也不完整,只有"瑞"、"垂荫有年"5个大字,中间缺了3个字,落款有"……将军书"的字样,也不完整。 据悉,有关部门曾经公开征集对该残联的补字,以使石碑早日得到修复,但至今未能如愿。 笔者认为:要使补字贴切,符合作者初衷,真正达到珠联璧合,起码应该把握下面两点:一是内容要与上联互相照应,紧密联系,结构完整统一,符合语境要求。从现存的残联看,该联的内容和语境都围绕着“五仙骑羊赠稻穗”这个神话传说,所以所补的字和内容也应该在此范围,以保证内容和意境的和谐协调。二是所补的字要符合对联的格律要求,上下联平仄要相对应。 那么,下联首字是“瑞”,第二个字应该是什么呢?可以是“气”“象”“雪”,也可以是“生”“来”,但按照词性对应,“气”“象”“雪”不符合要求,而且按照平仄要求,上联“去”是仄声,下联应对以平声字,所以“气”“象”“雪”也都应排除,何况广州基本不可能降瑞雪。剩下来“生”“来”两字,哪个更贴切呢?由于上联第二个字是“去”,按照词性和平仄相对的原则,笔者认为用“来”更加准确,也符合语境要求。 接下来,下联第三字很关键。由于该联是围绕“五仙骑羊赠稻穗”展开的,基本要素是:祥云(瑞气)、仙人、羊、石、稻穗。祥云(瑞气)、羊、石这三个要素残联中已经反映,剩下的是仙人和稻穗两要素,可供选择的只有三字:仙、穗、稻。 下联第四字,按照上下联的格律要求,必须是动词,并要与上联第四字和下联第二字相对应,同时要与下联第三字相配合。如下联第三字配仙字,则可以是“仙佑”“仙降”;如配“穗(稻)”字,可以是“穗(稻)赠”“穗(稻)予”“穗(稻)送”。按照整个神话故事,笔者认为下联三四字对以“仙佑”比较贴切。这样,既符合语境,也符合格律要求。 因此,补字后的对联可能为: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来仙佑垂荫有年。 抛砖引玉,期待高手和专家参加讨论。
二0一七年元宵节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