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打诗条(附有奖竞答)
瞿蜕园先生《学诗浅说》提到,旧时的文人游戏打诗条,对于习诗者不失为一种训练方法。其基本形式,就是出题人抽出一句五七言诗,隐去其中一字,让答题人在五个备字(含隐去的本字)中选定一个。选对本字为胜。题目若出得精妙,迷惑性很大,出题与答题都有相当难度。
打诗条有不少异名,如开诗条、打诗笺、押诗条、诗条子、诗迷、诗原字宝、五字度、五毒条子等等,名称多有不同,但所指为同一游戏。清人梅曾亮的《柏枧山房集》中说到打诗条的风气,说明清代曾经流行。(遗憾的是梅曾亮的文集一时无从借阅,笔者未能读到原文)。民国时期,此游戏流行依旧。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中专门写有一段打诗条的故事——几位部员,衙门上班时闲得慌,便打诗条消磨时光。张伯驹先生的《春游琐谈》中,更有他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文人好友常打诗条的回忆。这游戏带有赌博性质。张伯驹先生早年在上海半淞园见到有两三处打诗条的,有人专门出题供人来押钱猜谜,以此谋生。然而相识的文人之间,不过是小赌怡情。如张伯驹先生与几位好友,都是将赢得的钱作为第二天的餐费,也就是相当于输钱的人请客搓一顿。解放后,打诗条变成了节日联欢的有奖猜谜,已不同于旧时的游戏了。
作为赌博游戏,自然有明确的规则。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诗条不能是出题者自己的诗,且必须出自刊印的诗集。二是答案一概以出题人所备对证诗集为依据。三是答题人下注可大可小,下大注答对便赢得多,但答错时输得也多。有一个利用规则诱人上当的传说。有人曾打出这样一个诗条:“( )得到辽西(那、不、难、免、早)”。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是读书人几乎都熟记于心的,所以有人认定谜底就是“不”,便下了十个银元的大注,想赢上一票。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谜底为“免”。众人不服,庄家却胸有成竹,取出一本刚出版不久的《邃庵诗便话》,翻出一首套用了金诗的诗:“莫打黄莺儿,叫它枝上啼。啼时惊妾梦,免得到辽西。”按照游戏规则,当相似的诗句有不同的出处、不同的词语时,只要庄家有所依据,就以庄家为准。下注者只好乖乖地输掉十个银元。
对于出题人来说,选诗肯定要避熟。像“不得到辽西”这样的熟句,是带着陷阱出的。冷僻的少人读的诗,才真正考验到答题者的眼力。其次配字大有讲究,要选可以互换,能够以假乱真的字,让答题人目迷五色,无所适从,才成好题。张恨水小说中的那个诗条开得挺不错。“风风雨雨()( )时”,备选项为暮春、落花、太平、劝农、嫩寒共十字。几位答题者,各有所选,且各自都讲出一番选字道理,并自认为选对了。这就是能迷惑人的题目。当然,答题难还在于只有一句诗可看,无法依据整首诗的意境来作判断取舍,不得已时只能是猜测。也有拿整首诗出题的,逐句开出诗条,这更显示出题人的功力。
至于空字数量,可以空一字,也可以空两字、三字甚至空一句。空一句的比较少见,下面举一个例子。题目是一句七言诗,七字全空。备选项为:⑴追念三五安可忘,⑵晋世方昌乐未央,⑶举座叹咏不成章,⑷红烛白日遥相望,⑸明君御世永歌昌。说明文字为:诗句出自《白纻舞歌》,晋无名氏作。读过此诗的人料是不多,答题者如何根据其他作者的同题作品,根据晋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来推断哪一句可能出自这首诗,难度着实不小。
应该承认,打诗条的游戏早已历史性地谢幕。不过,作为古诗词爱好者,如果三五好友相聚,将它复活一下,既可练练手眼,也能争胜较量一番,或许仍是饶有趣味的。
附:学开诗条两则(躺平多日,百无聊赖,来个有奖竞答,看看有无参与者)
其一:门外春风( )柳条(舞、戏、梳、绿、醒) 其二:西风( )叶雨潇潇(吹、扫、落、舞、黄)
(说明:自发帖之时起,三日内参加答题有效。答对两则诗条者,由笔者提供奖励。额度一百元,小奖怡情。一人答对,一人独得。多人答对,则取前三位分享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