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1

[理论] [转帖] 乐、词离婚记

[复制链接]

385

主题

1397

回帖

5170

积分

论坛嘉宾

西南诗词栏目嘉宾

积分
5170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2-7-1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乐、词离婚记    作者?
词名称很多,最早大概叫曲子词,后来又有雅词诗余近体乐府南曲等叫法,现在一般称词,其创作叫填词。
乐是个很庞大的家族,词还没出生就和乐指腹为婚,一出生就和乐结了婚。刚开始婚姻甜美,但随着自身地位不断提高,便开始分居,据说最早的乐属于“杭育杭育”派,可惜这时没家谱,都是推测。先秦乐和诗是原配,如《诗三百》都是唱的,所以到现在诗歌还是连称,这个组合人们叫他雅乐。到了汉武帝时开始置乐府,合乐而歌的叫“乐府歌辞”,而这种新贵也有了一个新名叫清乐。而从此后,诗成了一个不配合乐的单身汉,与歌或乐府分了家。这个是乐府辞。到了汉哀帝时,估计是因为天生耳朵背,听不到声音,反正乐府失宠了,给从宫里轰了出来。到了唐朝也有叫乐府的,但这个已经是“名相如,实不相如”了,不过是把诗叫成乐府罢了。话说从北周前夕,有一个以琵琶为主要演员的胡乐团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开始向中原流窜。在流窜过程中,为了壮大自己,偶尔也和汉乐交流,但基本保持了自己的传统。这伙移民到了隋唐便开始在中原定居,并逐渐发展起来。因为是外来户,为了养家糊口,便经常抱琵琶出入各大宴会。到了唐天宝十三年,皇上看上了这伙胡人,便把他们叫进宫里和原来的宫廷曲一起共事。从此,除了先王的“雅乐”,汉魏的“清乐”,又出现了一个新贵“燕乐”。燕乐者,宴乐也。为了配合这种别类胡乐,据说从隋开始,就出现了长短不齐的句子。从早期的《云谣曲子集》到《花间集》,词一步步发达起来,到了宋政和三年,便“以大晟府乐播教坊,颁于天下,其旧乐悉禁”。于是词便从俗曲正式上升而成为燕乐了。这大概就是他的发迹情况。(此非论文,有派系争议处恕不讨论)。
五音加变征变宫,配十二律得十二宫七十二调,称84宫调。唐朝元稹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的诗。据沈括说:“琵琶八十四调,内有黄钟太簇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所以燕乐后来用廿八调是因为很多失传了。并不是象凌廷堪所说的“以隋志考之,则琵琶一弦具七调,四弦故廿八也”。但不管他们谁对,也不开廿八调研讨会,说明了燕乐流传过程中变化很大,而到了南宋就只有七宫十二调了。不但宫调减少,“调”和“声”也有了变化。《梦溪笔谈》说:“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等。而“声”本十二律加四清宫,到了宋就剩十五个音了。沈括分析说“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宫”。不但宫调声有了变化,连“律”也不协了。还是这个老沈(俺认识人少,今就揪住他不放了)说:“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而歌乐调,乐而歌怨调。”天啊,乱套,什么都乱了,结婚奏哀乐,下葬唱赞歌,真是娶媳妇打幡……有哭有乐。当然也有一些顽强的保留下来,如《六州》《仄满江红》《入贺新郎》多填豪壮,《阮郎归》《一剪梅》《寿楼春》等多填低抑,《南浦》《洞仙歌》多填欢快,《霓裳中序第一》多闲适等,到现在还按习惯填相同的内容。但这仅仅是个习惯,习惯而已。由此看来后世视为规晷的周邦彦大晟造也是不正规的,是以错就错而整理的。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事物有自己的规律,要能应变,不能戴老花镜看新问题。上面就是关于词乐律的一些简单东西。现在我问:“大家明白了吗?”同志们一起笑:“切,这谁不知道?你卖弄什么?”我尴尬的笑笑,继续问:“既然都明白谁会唱宋词?”大家又笑:“这玩意谁不知道早失传了?”有的说:“我会。”我惊诧的问:“可是宋朝唱法?”于是又有人高声喝道:“失传了唱什么?既非宋法,休得哆嗦,不然我将说俺的十八摸也是标准的宋朝唱法,他还是燕乐哩!”讨论完毕。所以说今天说词,已经和歌法无关,只不过是个格律的问题。
乐词从胡地民间走到一起,经温韦、李冯到晏欧,逐渐开始发家,谈吐日渐文雅起来。中间出了个穷小子柳三想鼓动乐词玩俗气,却差点叫大家捶扁。到了周清真已经搞得滴水不漏,把个词乐哄得蜜里调油。不料乐极生悲,跑出个苏大胡子挑拨词乐离婚。这大胡子比阿周大十九岁,借这个“胡子”套近乎,想来是也以为自己也有个“胡”字,便教训词:“你不要活的太窝囊,要象个男人,跳出来你将‘自是一家’。”这时清照大婶跑了出来,从中斡旋。李大婶很懂乐律,自己扛了一面“词别是一家”的大旗从江北宣传到江南,不惜余力维护女权,并提出了“词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和平主张。紧跟其后的要算白石同志了。老姜也很懂乐律,他为了维护词乐的婚姻,自度十七曲,并傍注工尺。这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见到的宋词乐谱。可他这个玩意一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是一字一音,二又没有拍节,所以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咋唱。虽然后来有好事者翻译姜谱,也不过是自欺其人,对错除了鬼外,怕没有人知道了。不管怎么说他算一个功臣吧。却也给后人留下了翻译姜谱,也不过是自欺其人,对错除了鬼外,怕没有人知道了。不管怎么说他算一个功臣吧。却也给后人留下了后遗症:到现在人们一见自度曲,张口就问:“你懂乐律吗?不懂自度什么?”有趣,这玩意早失传了,除了鬼外谁知道怎么唱?那这样说现在自度曲是对还是错?别急,现在说对错还早,因为词乐还没离婚,我们接着聊。词通过不断富贵雅化,文辞越来越高雅。但歌唱词的却不是写词的文人墨客,而是歌女乡妓。词越来越雅,越来越长,甚至好多读懂都难,更别说歌了,谁喜欢唱这又雅又长又听不明白的词?把顾客都听睡了连饭碗都砸了,更别说赚钱了。所以这样就难免有“自谱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凄婉景象了。到后来小红们都死了,蒙古大军带着新胡乐元曲进入了中原,词与乐的婚姻就完全破裂了,乐改嫁元曲,而词成了一种独立于乐之外的新诗体……格律词。到了这时,剩下的也就只能用格律来要求这个光棍汉了。
它俩离婚前夕,最后一个谈乐律的张炎老兄就已经提出必须以情趣为本,以辞章为归,以声律为末。所以词乐虽然离婚,词却没气的上吊寻短见。说离婚后的词必须说说历代词论。虽然整个元朝词情绪一直很低落,但到了明朝就开始出来人劝说他要自立,走自己的路。于是陈霆提出词品和人品的关系及“清楚流丽绔靡蕴藉”的说法。从此就越来说法越多,陈子龙提出情主怨刺论,朱彝尊告诉词要醇雅,张惠言说要比兴寄托,周济说要空实寄托,刘熙载又提出三品说,谢章铤提出性情与寄托,并对学姜、史的浙派末流追求声律而漫无寄托,又失失意内言外之旨的做法大加批判:“戈载所自负者,以为吾词能辩四声,能分宫调”,用张炎的“词章宜先精思”说法提醒这些人。本来也是,词到他这时候歌法早失传几百年了,还分什么宫调?后来谭献又提出柔厚说,冯煦提出“谬悠其辞,若显其晦”说,陈廷焯的沉郁论,况周颐的重、拙、大,一直到清末的王国维的境界和隔与不隔论。上面这些说法,无一不是建立在词内容角度说的,偶尔跳出讲宫调,也大多是从格律方面说,四声五音已经和吟咏联在了一起,没有音乐什么事了。说白了就是从哼哼变成念叨了。
就这么着,乐和词庄严离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397

回帖

5170

积分

论坛嘉宾

西南诗词栏目嘉宾

积分
5170

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自度曲”:乐谱消亡后,人们便根据唐宋词总结出词谱填词。但问题是这些词大都是按乐写出来的,唱着好听,念着却不一定好听。因为词多拗句,越懂乐律的人越喜欢用拗句,如周邦彦。而现在词变成和诗类似的吟诵词了。格律诗为了吟诵动听,才制定了格律,并极力避免拗句。要说拗句好听,那我看唐人是吃饱闲的没事了才故意搞难听得来叫大家听。(当然这非格律诗全部,此就事论事)而且从宋朝乐律就变了,周邦彦也没用前期的乐律来正大晟府。按现在众人的说法,那周美成是最可笑的,你又没以前的乐律,正什么大晟府?而后来填词的更可笑,词都知道是要歌的,不唱了你填的叫什么玩意?但词大家还在填,而且到了清朝还出现了高潮。既然词现在只说格律,那按类似格律自度几段问题又何须如此严重?上纲上线?也须是里面有个“曲”字做怪。 有人会说:既然叫曲,就一定要能唱,不然别挂羊头卖狗肉!可大家别忘了,词原来也是唱的,现在不唱了大家还叫他“词”是不是也不妥?大家看给词换个名如何?而某位前辈所说的“词歌法虽亡,而千百年来无一人改其格律”,而如果谁改了一点“大家就群起而责难”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清朝初剃发,并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杀人无数。可到了民国剪辫子,又有人开始如丧考妣,并出现了头顶假辫的人,不然必受众人嘲弄。这个现象和现在的自度曲虽不相同,但也可以借来当镜子照照。老是用什么宫调律吕说词不过是唬人的东西,别的没什么用处。
诗与乐是对冤家夫妻,离婚复婚反反复复。诗一出世,便与乐指腹为婚,从小青梅竹马,夫妻和睦,诗都是要唱的,所以叫“诗歌”。到五言诗成型后,夫妻不和,五言诗已可不唱,但乐府诗仍然要唱,于是形成一种别扭的婚姻。到格律诗,诗乐便正式离婚,格律诗不唱只吟。词出现,讨好音乐,与乐复婚,又开始夫唱妇随了,词的小令与乐度过蜜月,长调出生了,唱起来又长又臭,听起来也够烦人的,于是长调后来无人愿唱了,小令也跟着长调学坏了,也可不唱了,元朝,彻底冲破了词的音乐系统,词再也不唱了,想唱也不能唱了。然后词的乐调的失传,后人即使想重新捡起来唱,已无从唱起,从此词成了按谱填写的一种格律文体。元曲代替了词,与乐结婚,但好景不长又离婚了,现在的元曲也成了朗诵的文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4-11-24 01:54 , Processed in 0.0447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