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许传刚

[理论探讨] “词派”与“词体”(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析派】与【辩体】
        “体”与“派”是交叉概念,明以前“体”与“派”常混淆。明以后则渐清晰,因为明清之际及清朝,派的概念已有几个基本条件。
       清初王士禛《花草蒙拾》始将“体”“派”混一,以张綖的话改说为词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自此,唐宋词被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据此评论词人,撰述词史,成为一种传统,影响至今未有已。
       由上,可以看出:一直以来,词学界对唐宋词体与派的认识与讨论,虽然存在差别。但是,他们分类的标准大致是相同的,即从词的题材、风格兼及词人的性情而考虑。
       唐宋词的“体”与“派”,就是两个相互有联系而又区别的问题,正确认识唐宋词的“体”与“派”,对于把握词史的发展,品析词的意境和风格,都至关重要。
       体是就风格而论,派是就传承而言。词派,指词的流派。
       大体而言,词体侧重于题材、范式而论,如东坡体指文人雅词,与写宫廷生活的花间体、写市井生活的柳永体相对;而词派则侧重于艺术追求、风格,同一派别的词人艺术追求、风格都有相近,如以周邦彦、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派,都在音律上求精,且风格婉丽。
      词派由群体构成,一个人是不成派的;词人的体则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比如吴蔡体是群体,东坡体是个体。是个人的“体”便与派不会混淆,是多人的“体”与派便会混淆。由于唐宋词派只限于侧重于艺术追求、风格,词体侧重于题材、范式而论,“派”与“体”概念有交叉,豪放派人有婉约词,婉约派人有豪放词,因此派只能是相对而言,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界线有时就有些含糊了。所以从传承与题材范式来分派与体,古人分不清也就情有可原了。像格律词派、雅正派、风雅词派、闲逸派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以婉约派与豪放派为例:
      (1)、以婉约派豪放派论个人,往往过于粗略。同为婉约词人,温韦、周秦、贺晏向来并称,但他们的不同之处不下于相同之点。易安与柳永更是相去甚远。论豪放,苏辛心貌各异,难以强合。创作上各有特色的词人,不能以一体一派论之。
      (2)、苏、辛之类大家,往往兼备众体。刚健含婀娜,健笔写柔情。他们的婉约之作也不是少数,水平绝不比所谓的“婉约派”大家差。这类词很难归于一端。婉约派人也多豪放词,李清照词豪放起来也不亚于“大江东去”。
      (3)、张綖作论时南宋词藉存世不多(清代才大量整理出来),姜白石在南宋中后期词坛影响极大,开清雅之派。如果仅分两派,整个南宋的大部分词人(雅正派人)将难入归类。
       明清以来的派的划分与唐宋大不一样,因此派与体的分别就清晰起来,尤其是理论主张(传承)与区域性结合的词派则界限比较清楚,像常州词派、岭南词派等。
      明清以来的词“派”要具有下面这五个基本条件:活动基地、代表人物、一大批词人、共同的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和理论主张(宗旨)、代表作。于是“体”便局限在个人风格或若干人的共同风格上了。
       所以讨论“体”与“派”区别的文章,都是讨论唐宋时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783

帖子

5170

积分

超版

超版|西南诗词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5170

论坛顾问超级版主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俗】与【雅】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雅”的解释之一是“高尚的;不庸俗的”,对“俗”的解释之一为“平庸;不高雅”。
       1.词生于“俗”。词体原本就从民间词起源,就具有俗的属性,相对于诗体来说,诗雅词俗。正是因为在源头上词既有市井色彩又掺杂异域情调,所以最初的作品都来自伶工,民间艺人和歌妓,内容通俗直白大胆。如其中一首《望江南》写道:“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自从文人介入之后,就有了一个由俗而雅的不断雅化的过程。
       2.“雅”的萌芽。早期文人词如太白体、白乐天体,张志和体,都不自觉地函纳了文人的思想情趣,使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
       3.“俗”的回归。至飞卿体开始有意作词。花间体,相对于民间词来说,从作者的主体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文人词体写作运动,相对于民间词的作者队伍来说,是个升华,具有雅化意义,但从词本体的词作品来说,相对于太白体等早期文人词来说,则是一次向民间词的俗化回归。花间体比之太白体等,更具有词体的属性了,也就是说,太白体阶段,文人学词,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放不下文人学者的身段,花间体第一次由文人群体、士大夫群体放下身段,将民间词的种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作为别是一家的词体才真正产生。
       4.“雅”的学步期。南唐体是词体真正诞生之后的第一次雅化运动,分两步走。正中体和后主体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于词本体给予了雅化。正中体将花间体确立的艳科题材,一变而为淡化了的、弱化了的女性题材。后主体则更进一步,索性以词体书写士大夫的情感怀抱。至此,词体的俗化和雅化,都有了一次大的演进,但这仅仅是词本体生命历程的一次预演,词本体生命中的雅、俗两大基因,都还远远没有成熟壮大。
       宋词是“雅”“俗”复杂的纠结、成长与撕裂期。
       宋之初,由前朝“花间派”的影响,拓展出一条追溯文学传承的探索道路。另一方面,后主亡国后的词风变化影响深刻,词开创出一条新路,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有“词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也正是由每个时期文人对前人的接受与创新,才将本“俗”的词,逐步推向“雅”的殿堂。
       5.“雅”“俗”的纠结期。宋词在历史上之所以成为人们心中宋朝文学的代表,首先是因为它“俗”。 词从源头上来说,是一种市井的文学,一种来自老百姓的文学,它跟诗最大的不同是:词的创作目的娱乐化、语言通俗化、内涵浅显化。正经事都是在诗里说的,说白了词不过是宋朝人的顺口溜,写着玩儿的,说的不好听,叫做“诗余”。他们想雅却脱不了俗。因为大环境决定人们的取向。宋代城市经济生活的发达对文艺(包括诗词)的影响,不算小。宋代文人士大夫物质生活十分宽裕,生活富足,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体成分,使宋代士人心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既亲和认同又疏离悖反的矛盾互补现象,最终影响并塑造着宋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文学思想。在崇文重教国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诱导下,文士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新变,娱乐享受成为士林的合理要求和自觉追求,不同程度上显露出从流媚俗的情趣,加上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释的融合。城市生活在文化、娱乐方面的要求,宋代是高涨的。上自皇宫盛会,中至文人学士的家宴结社,下到市民阶层的街巷深处,都有文人制词,乐工谱词,歌伎唱词。因而许多词作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娱乐性、软媚性、通俗性,也无足怪。词既与生活所要求的一定娱乐性、刺激性有关,便不能不有“从俗”“近俗”的特点,譬如“诗雅词俗”的说法。“雅”和“俗”这两条看起来十分矛盾,实际上也未尝不可以并行。雅与俗,既矛盾又可以协调,互为作用,这大概是传统文化在趣味上一张一弛而馥郁酝酿的一种特性。
       “从俗”着重于题材和语言方面。文人毕竟喜“文”,虽然受民间流行文化影响,文人逐渐接受了这一艺术形式,并投入创作之中,但与民间曲子词不同的是,文人词相对典雅,他们摈弃了太过香艳俚俗的部分,倡导“绿色曲子词”,提高了词的格调。宋词的进境反映出宋代文化艺术活动的“文人化”,越来越讲究文雅蕴藉,“意内言外”,也就是说“脱俗”,“脱俗”是就文人化的格调境界而言的。
       为了打破文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便有了“以俗为雅”的主张。最早对“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做出正面肯定和宣传的是宋初诗人梅尧臣,稍后的苏轼承袭和扩充了这一创作主张,而江西诗派的一代宗师黄庭坚则从梅、苏诸位前辈手中接过这笔遗产,将“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作为其诗论最基本的主张。因为这个主张概括了在盛极一时的唐诗之后,诗歌意象如何发展和更新的两条基本路子。
       宋代诗人具有两面性。一般是主张忌俗尚雅的。如苏轼这样来标榜自己忌俗尚雅:“可使食无肉,不可使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於潜僧绿筠轩》)。黄庭坚也有类似主张:“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书绘卷后》)。可见他们是坚决主张要摒弃俗的。但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是词的创作中,宋人又主张“以俗为雅”。苏轼所谓:“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诗》)黄庭坚所谓:“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再次韵杨明叔序》),都是把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紧联在一起。
       宋代诗人对雅俗内容的认识也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雅俗可以转化。在理论上,雅俗是对立的,但有时审美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有能力超越俗而转化为雅。这样,雅的内涵就有所扩大。如“荒寒”景象,在宋代之前的人们审美中是可怕的,没有美感,但在宋代却是作为一种美的境界来加以描写。其二,雅俗可以共存。黄庭坚十分推崇周敦颐,称赞他“如光风霁月”般的人生风范,但又在称赞周敦颐雅境的同时,以为“视其平居,无异乎俗人,临大节则不可夺。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认为这种雅境应该停留在穿衣吃饭之中。宋人对雅俗内容的这些认识,无疑会直接反映在诗词创作中。
       此外,以俗为雅还与宋人普遍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有关。禅宗影响宋诗词主要是在两方面:其一,题材上,禅宗公案多举日常世俗之事。其二,语言上,禅宗典籍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这些对士大夫思想、行为、语言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文人看待俗事俗物自然会将其提升到高雅的层面。
       这里他们倡导的俗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用意仍要归为雅。“以俗为雅”既有主张运用俗事俗物反映世俗生活和运用俚语方言俗词入诗的用意在,但重点还是在“为雅”上。那些世俗的题材内容、粗浅的俗语方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和处理,使之进入诗词这一高雅的文学殿堂,并具有审美意境,这才是“以俗为雅”的最终目的。
       因此宋代词人的词多雅俗互见,苏轼如此黄庭坚如此就是柳永也如此。
        6.“雅”“俗”的撕裂。
       但“雅”“俗”毕竟是对立的,对“雅”“俗”的观点各人态度不同。有宋词坛的柳、苏两体,就是这两大类型的继续和扩张。
柳永乃一个落魄书生,终日流连于坊曲,得以充分采纳市井之声,利用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变“雅”为“俗”。仔细看柳永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是男欢女爱陈旧题材,借以表现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酸楚;亦或工于羁旅行役,抒发包括自身在内的江湖漂泊人士的寂寞。“柳永其人本身含有雅词的一面,但俗词更是它的本质属性。柳永其人本身就有另阿哥属性,他本身应该说还是士大夫的一员,也自然拥有雅文化的一面,但他的词作,更多地是代市民立言,是写给市民看的,后者更是他的本质。”(王洪《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 词源于民间,本就带有浓厚的下层属性,而柳永重回民间,更是将词推向社会真实的“俗”。“以文人词融合民间,以文人眼光审视和汲取民间,发展到宋初的似乎有些失去活力的文人词,在柳永手中,得到活水源头,立即显得生动鲜活起来。可以视为文人词产生以来的第二个阶段。我们这样来审视柳永体的词体地位,就可以将他视为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者,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 (王洪《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
       而宋初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则继承南唐词风,继续其“雅化”进程,所以词在北宋初已经大体有了风雅之貌。晏殊对柳词的创作方式是不赞同的。 
       在内容上,晏殊将男欢女爱含蓄化,典雅化,做到艳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先前柳永等人轻佻浅薄的词风完全不同,风格上典雅含蓄,情中更引人深思,充分突出婉曲细腻的丰富情感,多了一层深刻反思的意味。柳永写的是平民生活,而晏殊写的是贵族生活。然而二人又是同样地反应了社会的现状,加之对艳词的创作,二者有共同点,却无甚影响。据说,柳三变因作词而升不了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定风波》词句)。”柳遂退。
       欧阳修对柳永的态度则不同。有学者统计:“欧阳修艳词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完全学柳的市井艳词,也达到欧词总数三分之一左右”。欧词虽然对柳词有着许多接纳,但在创作前进方向上,却是进一步创新士大夫化的词体写作,主要特征表现为:(1)深厚的情感内涵。(2)渐大之堂庑。(3)典故的使用。(4)以诗为词的艺术表达方式。
       苏轼以诗为词,开创婉约而豪放的词风,由“俗”向“雅”的方向发展。在苏轼之前,就女性形象而言,晏殊,欧阳修多是描写上层女性形象,柳永描写的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形象;而就男性形象而言,这些前人塑造的多是含情脉脉的。苏轼描写女性形象,却以自身参照万物,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和“我欲乘风归去”等酒徒亦或豪杰等男性形象的词句。在苏轼的美学思想体系里,存在着对柳永“从俗”倾向的批判意向。但语言语法运用上则不拘一格,“俗”“雅”并举,实际上又推进了“俗”。
      李清照一批婉约派人则继续推进“雅”,他对王安石、苏轼等“俗”的方面多有微词。
       7.“雅”的胜出。
       从宋初到南宋中期“雅”“俗”都是拉锯战,“雅”只略胜一筹。但到南宋中后期,宋、金签约相峙,朝中投降派主政,偏安江南,享乐之风又起。当时词坛,除少数词人追随投降派沉湎声色、粉饰太平外,辛派词人继续燃烧着爱国热情,有一批词人则转向山水隐逸,另一批词人则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以周邦彦(字美成)为先导,走向潜心研究词律、创作高雅清醇词作的道路。他们既不满婉约词的香软柔媚,感到有伤风雅,不合时代气息;又不满豪放派词的粗豪激昂,以为有失韵度、不符词体特点。他们的词格调较高,音调和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极推重他们,称:“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又称:“张玉田词,如并剪哀梨,爽豁心目。”词亦成为更加高深典雅的文人词了。从此以后雅词占了上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3-29 03:33 , Processed in 0.0569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