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卉 于 2021-8-20 09:37 编辑
解读《贝多芬音乐会》 文/诗卉 鲁珩诗兄这首《贝多芬音乐会》,我以前想写个赏析,所以存放在韩鲁珩诗歌待赏析的文件夹中了。但直到他最后这次和我分手,我在孤独的思念里,回看他的这些诗歌,在写了六首赏析后,看到这首诗。但读后忽然觉得有些地方,无法准确把握他的思想,又无法再和他讨教。我不甘心这样放弃了,毕竟当初保留,是有着一定感触的,所以还是按自己的认知来解读一番吧。别人读这首诗,或许会有更好的感悟。 这首诗是他听一场贝多芬音乐会后写的。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又是内心孤独的人。鲁珩诗兄跟他定有着某种心灵的契合,因为鲁珩诗兄也是一个思想孤独的人,未来,他也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第一段诗文:十月细雨/一千多落叶屏住了呼吸/落在寂静的公园/夜幕拉开,世界在遥远中幽暗/路口,他骑着一匹驽马/缓缓而来,一头泛黄的假发/我知道他最终是个聋人/他写的是别人渴望的声音/马蹄踏响石板路,回声/烟雨之后,我们是聆听的人。这段诗文,作者写的是音乐会的开场。他没有写音乐厅里,而是写厅外,十月细雨,所有落叶屏住呼吸,公园夜幕拉开,世界因幽暗而遥远,贝多芬仿佛从这遥远幽暗中,骑着一匹时间的驽马,顶着他泛黄的假发走来。音乐穿过时代,如马蹄踏响石板路,回响。他是个聋人,他写出美妙的音乐,却是别人渴望的心灵声音,他听不到的声音,安慰着别人的灵魂,自己却生活在无声而孤独的世界。这伟大的音乐,穿越时空,也给后世的人们聆听。这段文字,表达出贝多芬深沉,忧郁,孤独,的内心情感。作者的心灵关切和默契在文字中显现。 第二段诗文:琴盖挡住演奏者的双手/我只能捕捉一串串无形的音符/它们许多类似古老的奇装异服/如此陌生,如同结着蛛网的天书/他写了许多春和月的奏鸣/自己终生孤身孑影/人们接受爱的声音/婉拒了一颗狂野的心/一切是天籁的奉献/因为他是无法知音的人。 这段诗文描写音乐会的演奏。描写作者听音乐的感受,那些无形的音符,作者赋予它们具体的形象,对于作者来说,他并不熟悉那个古老时代,也不熟悉贝多芬。他的音乐对于他是如此陌生,仿佛古老的奇装异服,如结着蛛网的天书。这是写,他无法真正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听音乐的人,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在理解贝多芬音乐。贝多芬写了很多春和月的奏鸣,但音乐家本身是孤独的,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兀自流淌爱的音符,发出天籁之音,奉献于世界。但他是被拒绝的,他独自生活在无声世界,是无法知音的人,只有一颗不被理解的狂野的心。诗文流淌出对音乐家身世的悲悯,对他孤独心灵的同情。每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都是孤独的,他们的灵魂在音乐里,在诗歌里,在雕塑和绘画里孤独孑行。 第三段诗文:未来,书写是复苏的女巫/跨越时光,驾驭飞天的扫帚/浏览四周,很多白发/他们聚精会神,追溯逝去的河流 这段诗文写音乐穿越在时光里,如同女巫复苏,驾驭她飞天的扫帚。音乐是永恒的,超越生死界限,抵达未来世界。而现在,很多白发聚精会神听着音乐,仿佛追溯到久远的过去时光。这就是音乐的性质。 第四段诗文:我几度昏昏欲睡/却似梦中惊醒/灵魂在教堂的礼拜中祈祷/港口的落帆,葬礼的歌声/终于结束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仿佛读了上帝永恒的契约/人类,文明,人性。 这是最后一段文字,作者用港口的落帆,葬礼的歌声,来形容音乐会的结束。他似乎在音乐里昏昏欲睡,但却如梦惊醒。音乐的结束,使他感觉如同在教堂的礼拜中祈祷,他读到的是上帝永恒的契约:人类,文明,人性。这是写音乐的内含,音乐里包含着人类,文明,人性。所以音乐才是永恒的,仿佛上帝的契约。 我读这首诗歌,粗浅的认识,感到作者是通过这场音乐会,写贝多芬的心灵,写音乐的内涵和属性,写音乐作为载体,自身的永恒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的文明和人性。下面附上诗歌,敬请欣赏:
贝多芬音乐会
文/韩鲁珩
十月细雨
一千多落叶屏住了呼吸
落在寂静的公园
夜幕拉开,世界在遥远中幽暗
路口,他骑着一匹驽马
缓缓而来,一头泛黄的假发
我知道他最终是个聋人
他写的是别人渴望的声音
马蹄踏响石板路,回声
烟雨之后,我们是聆听的人
琴盖挡住演奏者的双手
我只能捕捉一串串无形的音符
它们许多类似古老的奇装异服
如此陌生,如同结着蛛网的天书
他写了许多春和月的奏鸣
自己终生孤身孑影
人们接受爱的声音
婉拒了一颗狂野的心
一切是天籁的奉献
因为他是无法知音的人
未来,书写是复苏的女巫
跨越时光,驾驭飞天的扫帚
浏览四周,很多白发
他们聚精会神,追溯逝去的河流
我几度昏昏欲睡
却似梦中惊醒
灵魂在教堂的礼拜中祈祷
港口的落帆,葬礼的歌声
终于结束了,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仿佛读了上帝永恒的契约
人类,文明,人性
2019,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