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2|回复: 2

[其他] 从《对类》管窥古代蒙馆的属对教学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24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24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7-23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对类》管窥古代蒙馆的属对教学
  湖南益阳 孙则鸣
  〔按:应湖南楹联家协会鲁晓川主席之约,写了一篇介绍古代蒙馆属对教学的文章,刊载在该会主编的《对联学术》2021年第一期〔总第59期〕上。现发布于下,以飨读者。〕


  我国从唐代开始以诗赋取仕,学生初入私塾蒙馆,就会接受为诗赋写作服务的属对〔对对子〕教学,且配有韵对类书籍作为启蒙教材;其中,明清广为流传的《对类》系列,就是最重要的蒙馆属对启蒙教材之一;由此可把古人属对方法称之为“对类古法”。对于受过蒙馆教学的古代读书人来说,对对子自然易于反掌,这是不言而喻的。
  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式教育替代了蒙馆,对类古法也因此失传;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利用现代语法学知识,重新归纳了有异于对类古法的现代对偶法则“两个一致”〔结构一致和词性一致〕。可是,据大量统计资料可知,现代的“两个一致”〔可简称今法〕与古代优秀偶句创作实际严重脱钩,其吻合率还不到10% 。为何如此低下?无它:两个一致与对类古法大相径庭;有充足理由证明,大道至简的对类古法根本不遵守烦琐复杂的两个一致。
  本文将以明刊本《缥缃对类》和《大川对类》为蓝本,研究古代蒙馆属对教学的方法和过程,试图由此还原古代简易的对偶法则,。


  一、《对类》系列的性质


  《对类》系列的性质,可从两个方面考察:
  第一、《对类》是古代蒙馆属对启蒙教学教材。这在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阅读写作基础训练专题〔三 〕“属对”里就有明确的介绍:


  在这个阶段里开始教学生学对对子〔从前叫做“属对”〕,这是更值得注意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有过一段散文、骈文的发展过程。到了唐宋,近体诗仍然部分地运用对偶,赋体文学也还存在。教儿童学属对,最初大概是以学作骈文和学作近体诗为目的的。发展到后来,属对成了启蒙之后一种必修的课程。苏洵的文章里说:“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老泉全集》,卷十五。〕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到,在宋代,属对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种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作为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了。程端礼说:“大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即行,使略知轻重虚实足矣。”〔见《读书分年日程》卷一〕
  这段话把属对的作用说得很清楚……属对教学,大致就依据这样一种目的,一直实行到清末。这中间编出了好多种指导属对的课本,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对类》,里边不仅编列许多属对的材料,并且还详细地讲了属对的方法。


  第二、《对类》是我国古代“类书”之一。赵含坤《中国类书》就收录了五种明版《对类》书目;本书研究的蓝本《大川对类》和《缥缃对类》就在其中 。
  《百度百科》指出:“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从信息时代的视角,类书是古代的‘数据库’,甚至丛书等即类书的演变,揭示了文献的传承关系。类书是一种工具性质的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被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换言之,类书就是“分门别类”的语言资料库,因此又被称之为“分门书”〔见《国语辞典》〕。
  要之,《对类》就是为“属对”教学服务的“分门别类”的语言资料库。剖析《对类》的分类对象,分类原则和分类方式,就可以还原对类古法的基本法则。


  二、《对类》的分类对象与分类总原则


  〔一〕《对类》的分类对象和基本分类方式
  香港大学张健教授在《对语的生成与规则:以<对类>为中心》〔以下简称《对语生成》〕中介绍《对类》的整体构架时指出:“在在传统的对偶中,涉及四个方面的法则:门类、字数、平仄、虚实(虚实中又分死活)。要求门类相同或相近,字数相同,平仄相反,虚实死活相同。《对类》就是根据这四个原则编排的。这四个原则体现在本书的结构上形成全书的几个结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门,本书共分天文、地理等二十门;第二个层次是字数,一门之内,再按字数分类,一字类、二字类、三字类、四字类,因为对语的基本规则到四字基本已经涵盖,所以不列五字、六字等;第三个层次是在门之内再按照语义的相关性及虚实死活性质划分为若干小类;第四个层次是在各小类之中,再按平仄分类。”
  具体说,《对类》的分类分四个步骤,1、根据汉字的“语义相关性”分为天文、地理等二十门;2、每门按照“字数”分为一字类、二字类、三字类和四字类;3、一字类和二字类,用标注的方式继续按“虚实死活”分类;因三字类和四字类是一字类和二字类的组合,故不再标注虚实死活。4、上述各小类的例字均按照平仄分为两列。
  从上面的分类方式可知:1、《对类》的分类对象是单个汉字和字组,故所分的类别可称“字类”;2、字类分类的依据是字义的“语义相关性”;3、字类有两个主要的层次:上层是大类,包括虚字和实字,虚字内含死字和活字;下层是“天文地理”之类的十多个小类,小类涵括在大类内部。
  〔二〕对类古法的基本法则
  椐上可知,对类古法的基本法则只有四点:1、字数相等;2、虚实死活相同即为宽对;3、进一步连天文地理之类的小类相同,即为工对;4、平仄相对。这四个要点中,字数相等是古今一律,而今古宽对法则却大相迳庭,是本文考察重点;工对法则古今也略有差异,平仄法则又是古今大相迳庭了。下面详细论之。
  古代宽对法则的总纲是虚实死活,这在缥缃对类》和《大川对类》的卷首所载《习对发蒙格式》里有明确的论述:“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的颁布和修改,加之诗联竞赛的频繁举行,一方面是“两个一致论”得到了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是此法则的弊病也开始显现,逐步得到了修正。其中,“结构一致”已经被学术界更改为“结构相似”,如王占馥《古代汉语修辞学》 、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周一民《现代汉语》 以及《联律通则》修订稿均持此论。唯有今法的“词类一致”与古法的“虚实死活一致”大致相当;只要比较古代虚实死活与现代词类的异同,就可以掌握对类古法的精髓了。
  〔三〕现代词类与古代字类虚实死活的区别
  词类一致的中的“词”的定义。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指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语音是词的词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它和词素不局,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也和词组不同,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定型性,不能拆成更小的语言单位,或按句法规律加以扩展变形。”
  虚实死活四大字类的定义。《习对发蒙格式》指出:“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
  根据上述定义,可从两方面看词与字的区别。
  第一、“词”是语法学的单位,“字”是修辞学以及语义学的单位。其主要区别如下:
  1、区分标准不同。首先,词类的区分标准有三:语义标准、形态标准和语法功能标准。其中语法标准为主,三者相互矛盾时就只看语法功能。如判断词“是”不存在动态意义,也无形式标志,仅因它主要充当谓语、能带宾语,就划入动词。而 “字类”是语义学的分类,《习对发蒙格式》就单纯根据字义在视觉中有无“形状”而定,与语法功能毫不相干。判断词“是”字的语义根本无形态,故为虚字,又因它具备“自然而然”〔《对语生成》解释为“现成如此,不表示变化、活动之意”〕的性质,故为虚死字。其次,因区分标准不相同,古今虚实的归类也迥然有异;词类的虚实是根据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定;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者为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副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者为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字类中的虚实则单纯看字义中有无“形态”而定,有形态者为实字,主要对应名词;无形态者为虚字,囊括了名词之外的所有实词和虚词。
  第二、语法学的词是“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不包括相邻的语言单位语素〔语素不能独立运用〕和词组〔词组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据此定义,字数相同的语素、词和词组之间,不存在“词性一致”,今法是不允许相对的。而在古法里,只要是字数相等、且虚实死活也相同,语素、词和词组是无条件可对的。《缥缃对类》中就有大量实例。以同门类可成工对的两字类为例:


  门   类          虚    实   词 组       合   成   词     单   纯   词
  花木门荼蘼菡萏第九    双     实  薜萝、菁茅、菌桂  大蒜、木香、龙眼  荼蘼、菡萏、荔枝
  鸟兽门归梁贺厦第三十四  上活下实  在户、衔环、触藩  守宫、蠹书  
  通用门须臾次第第三十   双 虚 死  方将、因仍、许多  寻常、因循、等闲  须臾、蹉跎、迁延


  解析:上表中的词组是两个词、两个语素,合成词是一个词、两个语素,单纯词是一个词、一个语素;然而它们却可以形成工对,这是不符合“词性一致”原则的。
  由此可见,字类是语义概念的分类,对偶是语义的相对,而不是语法功能的相对。对语的对称单元只可能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不可能是语法学中的词。
  第四、关于“虚实死活”的类别和定义
  虚实死活是有层次性的,且分为了多个亚类:1、实字和虚字内部包含半实字和半虚字:2、虚字内部又分为虚活字和虚死字。这种分类方式导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现象:
  首先,死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实死字和虚死字,狭义只指虚死字。本文只取狭义。其次,半实字和半虚字容易混淆不清——这种混淆不清是定义不科学所导致,需要改进。虚实死活是为宽对服务的,而实字和半实字、虚字和半虚字是可以互为配对且都是宽对。因此,我们只要修改定义,就可以取消半实和半虚。
  通过《对类》虚实死活例字的分布可知:实字主要对应名词以及名词性的语素和词组,可定义为表人和事物名称的字为实字,又可称名物字,非名物字即为虚字;“死谓自然而然者”是“死字是现成加此、不存在活动和变化的字”之意,古人又称为静字,故可定义为静态虚字;活字与死字相反,是表示活动变化的虚字,古人又称之为动字,故可定义为动态虚字。单纯从应用角度看,用排除法最容易掌握虚实死活的区分,如图所示: 
    
      实字〔名物字〕
  字类              活字〔动态非名物字〕
       虚字〔非名物字〕
                   死字〔静态非名物字〕
        
  定义既明,古代宽对基本法则就简单了:实字对实字,活字对活字,死字对死字。可简称“字类一致”法。要全面掌握此法,就非得澄清虚实死活的具体所指即外延不可。                                          


  三、从一字类看虚实死活的外延


  古代蒙馆属对教学崇尚循序渐进,先教一字对,如天对地,云对雨,由此而增字,为二字对、三字对,于是类推。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对类》的各门中均按一至四字四个小类逐次编排,其中单字是组合对语的核心基础。
  核心单字的归类有大类和小类之分:小类是根据语义的相关性,把字义相互关联且范畴较小的核心单字归为一类,如天文、地理者即是;二是语义范畴最大的“虚实死活”大类,《对类》一书是用小类类首的虚实死活标注体现的。由此可衍生对语的宽对法则和工对法则:每个核心单字的虚实死活大类一致者为宽对,若进一步连天文地理之类的小类也一致即为工对。
  核心单字的小类归类,并不如王力所说的“所谓对仗的范畴,差不多也就是名词的范畴”,而是每个小类中均全面地编排了虚实死活的大门类。《缥缃对类》的篇目共有二十二门,其中“叠字”和“联绵字”是其它门类的附庸〔即每类内部都有叠字和联绵字〕,还有“巧对门”不是字类,而是民间巧妙对联的集锦;把这三类删去可得十九门。其中,以实字领首者共十五门:天文、地理、节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人物、人事、身体、衣服、声色、珍宝、饮馔和文史;以虚字领首者有数目字和通用门;没有标注虚实死活有干支和卦名。下面具体分析各个小类类别的编排,依此来考察虚实死活的真实外延。
  〔一〕以实字领首的字类。大致对应王力所说的名词小类,只是在《对类》里却是虚实死活俱全的综合字类,只是以实字领首而已。以天文门一字类为例:


  门  类  小类  虚实死活 平仄  例  字  通  用
  天文门一 天日第一 实字   平  天、干、空、穹、阳、曦  与“地理门”山水小类通用
                 仄  日、照、晷、曜、月、魄  
      高厚第二  死字   平  高、层、长、清、疏、微  
                 仄  厚、大、远、丽、皎、缺  
      吹照第三  活字   平  吹、飘、烘、腾、舒、升  
                 仄  照、晒、曝、覆、盖、震  
      声色第四  半实   平  声、光、威、华、音、文  
                 仄  色、彩、片、气、晕、影  


  天文门一字类的四个小类中,包括了与“天文门”在意义上及组合功能上相关的单字,张健称之为“天文类字群”。一字类实际上是本门的核心用字;这些字既包括表示本门的事物的实字,也包括与该门实字搭配的虚字。“天日第一”是天文门的基本实字,“高厚第二”是与天文门实字搭配的死字;“吹照第三”是与天文门实字搭配的活字。“声色第四”是抽象实字,被称之为半实字。这些小类又各分平仄两类。
  天文门的这些虚宇所以被列入本门,大体有两个依据:一是某些虚字从语义上原本就与天文相关。如“吹”字注释说“风鼓动万物”;“照”字是“日月所照也”。二是与本门实字常见搭配,如“高、厚”。
  由此可见,坊间通常所说的“门类小类相同即为工对”是不妥的。例如,同是天文门的“天日第一”、“高厚第二”和“吹照第三”就不能互对;首先应当虚实死活一致才具备可对性,进一步连小类也一致,才有资格称之为工对。余可类推。
  〔二〕以虚字为中心的字类有数目字和通用门两类。
  通用门介绍了通用于其它小类的绝大部分虚字。通用门一字类共七个亚类,全都是虚字。下面是各个亚类例字与现代词类的对应关系:
  活字只有一个亚类“来去第三”,其例字全都是“表动作或变化和心理活动”的动态动词,如:来、行、移、吹、嘘、飘、惊、;去、拂、动、撼、扇、摆、畏、讶……。
  死字有六个亚类,囊括了名词和动词之外的所有词类,再加上静态动词和方位词〔按:唯数量词和方位词是在其它栏目里介绍的,详见后〕。试举例说明:
    1、高远第一。①形容词:高、重、层、遥、巍、辽;远、大、厚、重、积、丽;②静态动词:垂、余、充、夷、融;胜、断、逼、耸、挺。
  2、无有第二。①静态动词:无、亏、消、伸、盈;有、缩、失、得、息、屈;②形容词:烦、难、真、饶、多;略、易、假、乏、少;
  3、如似第四。①静态动词:如、齐、疑、似若、比、拟、类、像、肖、敌、亚;②副词:俱、皆、咸、几;③助词:庶、凡。
  4、乎也第五。①代词:兹、之、其、是、此、;②介词:于、于、用;③连词:而、且、亦、乃、则、但;④助词:夫、者。也、已、居、哉、邪;⑤叹词:嘻、猗。
  5、初乍第六。①副词:初、方、才、还、都、又、更、再;②静态动词:将、欲、毕、讫。
  6、宜称第七。①助动词:宜、当、应、可、要。肯、敢;②判断动词:是;③介词:因、由、自;④副词:尤、休、姑;不、只、讵、岂;⑤连词:故、况、却;⑥代词:何、那、胡;⑦连词:虽。
  数量词属于死字是在 “数目门”中介绍的,其中以数量词为主,包含少量与数量多寡有关的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现按词性分类例举如下:
  1、千万第一,死字。①数词:千、三、京〔十兆为京〕、垓〔十京为垓〕、沟〔十壤为沟〕、蓰〔五倍〕;万、一、十、百、②形容词:单、孤、多;独、众、群、半、诸;③副词:重、几;④量词:只。④名词:数。
  2、分寸第二,半虚死。①量词:分、毫、寻、常、斤、枚;寸、咫、匹;②形容词:奇〔阳数〕、耦〔阴数〕。
  表方向的名词“东南西北”之类也属半虚死字,是在两字类中介绍的,详见见下节。
  关于干支门和卦名门。《对类》对于八卦的名称以及天干地支符号甲乙丙丁之类,没有标注虚实死活。这是古法根据视觉形态分类的不科学所致,因为它们都没有具体形状,但似乎又能在视觉中察知:八卦有八卦符号,干支所表的时间在历书中能清楚地察知。它们介于半实和半虚之间,无法定性,只好避而不谈。我们重新定义之后,因它们是事物的名称,应当列为实字。事实上,它们也经常与其它实字相对,可见后面二字类的解说。
  通用门的死字分了六个亚类,亚类的范畴较窄,内部自对当然显得更工。又因六个亚类都是死字,亚类之间是可以互对而形成宽对的,这在二字类里就有具体的体现。


  四、二字类里虚实死活的组合关系


  虽然单字的虚实死活是对语系统宽对的核心和基础,但因汉语形式标志高度贫乏,一字多义严重,同一字的虚实死活〔包括现代语法学中的词性〕往往有兼类或活变,其具体属性必须在字与字的相互搭配中方能显现。因此,掌握两字类里字与字的虚实死活的组合方式和组合状态,是正确判别宽对的重要环节。
  通过排列组合可知,实字、活字和死字在两字类里的有且只有九种组合模式:①双实;②双活;③双死;④上活下实;⑤上实下活;⑥上死下实;⑦上实下死;⑧上活下死;⑨上实下活。
  这九种组合模式里,当然也有两个一致的字例,但也充斥着大量两个不一致的字例。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后者的范例,特别是两个不一致的死字范例。
  1、  双实
  双实两字类,以名词性词组为主,但也不绝对。以天文门乾坤日月第五为例:
  ①并列结构的名词性词组最多,如:烟云、云雷、日月、雨雪;②内部为并列结构的双音名词也有,如:乾坤、参商、宇宙;③定中结构的名词性词组,如:虚空〔按:“虚”为形容词,“空”为名词〕;④动宾结构的合成名词:造物;④ 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性合成名词:造化;
  2、双活
  双活两字类以动词性词组为主,但也不绝对。以通用门经纶缔造二十八为例:①单音动词词组,如:维持、修攘、处置;②并列型双音动词,如:经纶、斟酌;③动补结构词组:廓清、造就、攘却。又如胚胎泄漏第三十八〔并虚活〕:①名词:胚胎;②动词词组:沉沦、包含、泄漏、化育。
  3、双死
  通用门“双虚死”两字类有三十个亚小类,囊括了方位名词、静态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下面着重介绍两个不一致的实例:  
    ①通用门“浑如恰似第十七”〔双虚死〕,有两种不同语法结构: 
    △真如、多同、罕同、酷类、多如——状中结构,形容词+静态动词;
    △应如、应殊、可比、应拟、可拟——合成谓语,静态助动词+一般静态动词;
    △正如、不如、未如、莫若、正似——状中结构,副词+静态动词;
    ②通用门“浑无仅有第十八”〔双虚死〕,有四种不同语法结构:    
    △可有、可无——合成谓语,静态助动词+静态动词;
    △都无、非无、又有、更有——状中结构,副词+静态动词;
    △诚多、甚多、不少、最少——状中结构,副词+形容词;
    △多有、少有、真有、良有——状中结构,形容词+静态动词;
    △虽无、虽多——无语法结构,连词+静态动词〔或形容词〕;
    △何有、焉有、哪有——主谓结构,代词+静态动词。
    ③通用门“便宜雅称第二十”〔双虚死〕,有五种不同语法结构:
    △便宜、还宜、正是、果是——状中结构,副词+静态动词;
    △好是——状中结构,形容词+静态动词
    △何妨、何缘、谁肯——主谓结构,代词+静态动词;
    △最好、正好、不好、还好——状中结构,副词+形容词;
    △又还,不惟、岂唯、决非——无语法关系,副词+副词;
    △恐非——无语法关系,静态动词+副词
    △虽是——无语法关系,连词+静态动词  
    △正因、必因、都因,只因——无语法关系,副词+介词;
    △多为——无语法关系,形容词+介词
    △想因、应自——无语法关系,静态动词+介词;
    △是皆——无语法关系,代词+副词;
    △多因——无语法关系,形容词+介词;
    △不因、岂缘、不缘——无语法关系,副词+介词
    △为缘——无语法关系,连词〔抑或之意〕+介词
    △因何、凭何——介宾结构,介词+代词
    △又何——无语法关系,副词+代词;
    △何太——无语法关系,代词+副词;
    △想是、应是、应宜、应堪——合成谓语,静态动词+静态动词。
    ④数目字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无双第一第五”〔双虚死〕:无双、成双、为三、成千、能群、过多、许多、极多、不多、不群、不孤、非一、若干、若干、第一、得一、有一、不二、次五、第五、足万、满百、凡百、唯一。  
    先看第一字:“无、为、能、成、得、有”是静态动词,“不、非、过、极”是副词,“第、凡”是助词。再看第二字:“三、一、二、百”是数词,“双、多、孤”是形容词,“群”是名词。它们的语法结构也不尽一致,“无双、成双、有一”是动宾结构,“第一”是附加式,“不二、不群、非一”是状中结构。   
    ⑤方位字构成的双虚死有两种语法结构,一是并列结构,如通用门东西上下第十二〔并半虚死〕:东西、南北、后先、边际;二是偏正结构,如通用门中间侧畔第十三〔并虚死〕:中间、西边、左侧,东畔。前右,
  由此可证,对应死字的这十一类语法词类,根本不遵守什么“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的法则,完全可以随意互对。
  因死字对应的词性太多,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和词性的交错,举不胜举。以下有死字参与的几种相互关系,都只能略举一二,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4、  上死下实
  天文门无声有韵第六十三〔上虚死下半实〕:①动宾结构〔动+名〕:无声、有韵、无名、有影;②偏正结构〔代+名〕:何心、何言;③状中结构〔副+动〕:不常、不言。
  节令门经春历夏第十六〔上虚死下实〕:①动宾结构〔动+名〕:经春、历夏、度日;②状中结构:方〔副〕春、将〔动〕秋、将〔动〕晓、不〔副〕夜〔按:第二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定中结构〔形+名〕:终夜、长时;④连动式:欲晓、欲暮〔上字是能愿动词,下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上实下死
  节令门春初夏末第九〔上实下虚死〕:①偏正结构〔名+方位名词〕:春初、春中、夏末、夜半;②主谓结构〔名+形〕:春迟、秋高;③主谓结构〔名+动〕:秋尽。
  6、上死下活
  通用门应愁可畏第二十二〔并虚下活。即上死下活〕:①合成谓语〔助动+动〕:应愁、宜信、当悲、须忌;②状中结构〔形+动〕:深防、明知、独爱;③状中结构〔副+动〕:不知、最患;④主谓结构〔代+动〕:谁知、谁思;⑤无语法结构〔连+动〕:还愁、还欣、因思;却爱、还虑。
  7、上活下死
  通用门更新改旧第二十九〔并虚上活,即上活下死〕:①动宾〔动+形〕:如新、怜新厌旧、废旧;②动补〔动+形〕:更新;③状中〔副+形〕:渐新。
  8、上活下实
  天文门行云落日第十二:①动宾〔动+名〕:生风、出日、下雪、降雨;②定中结构〔动+名〕:流星、旋风、积雨、闪电。
  9、上实下活
  地理门山回水绕山回水绕第十二:①主谓结构:山回、山环,水绕、水拍;②定中结构:江流、沙堆、水滴、地震;③状中结构〔名+动〕:洞开、土崩、泉涌。


  从上面两字类虚实死活的九种相互关系的词性和语法结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进一步证实了一字类所介绍的基本原则:实字大致对应现代名词,活字对应动态动词,而死字囊括了名词和动词之外的所有词类,再加上方位名词和静态动词。虚实死活宽对法则已经彻底证明了古人属对根本不遵守词性一致论;
  第二、两字类的九种相互关系,均不存在结构一致的必然性。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对类古法根本不遵守王力归纳的两个一致论。


  五、三字类与四字类以及巧对门里虚实死活的组合关系


  〔一〕三字类和四字类的虚实死活组合关系
  三字类和四字类同样隶属于各个小门类。由于三字类是在两字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核心单字。四字类的两个两字类的组合。因而三字类和四字类的虚实死活是一字类与二字类的组合,故《对类》一书不再标注虚实死活了。试以天文门为例,说明三字类和四字类的虚实死活组合关系。先看三字类:


             虚实死活   字 例
  一江风千里月九十三  死实/实  平  半江/风、一溪/风、一林/风、一潭/星……
                   仄  千山/月、一窗/月、半窗/月、千山/雨……
  雨生凉风解冻九十一  实/活死  平  雨/生寒、雨/凝寒、雨/送凉、月生寒……
                   仄  风解冻、风/布暖、风/滴暑、日/亭午、……
  酒旗风书案雪一百七  实实/实  平  酒帘/风、渔笛/风、牧笛风。钓丝/风……
                   仄  钓船/雪、樵笠/雪、书窗/月、渔舟月……


  再看四字类:


                 虚实死活       字 例
  霁月光风秋霜烈日第一百十七  死实/死实  平 霁月/光风、冷雨/凄风、暮霭/朝烟……
                        仄 秋霜/烈日、晓风/残月、春风/和气……
  手握干符身居天位第一百二六  实活/实实  平 手握/干符、口代/天言、道合/天心……
                        仄 身居/天位、身备/天德、手探/月窟……
  整顿乾坤呼吸霜露第一百二四  活活/实实  平 整顿/乾坤、叱诧/风云、燮理/阴阳
                        仄 呼吸/霜露、消磨/日月、出入/造化……


  《对类》的单字组合从一字类开始至四字类为止,因为它们的虚实死活组合关系可以涵盖四字以上的各种组合。
  〔二〕从巧对门看长短对联的虚实死活组合关系
  《对类》一书最后的的巧对门,就例举了二字类直至二十字类的民间巧对,其虚实死活的对应关系完全是上述四种基本字类的组合,试以十二字类的两副巧对为例:


  虚实死活  死实实/实死/活实实,死实/活实  实活/实实,死死死/实实/活实死
  例  句  乌木树/空中/现龙爪,有意/拿云  周梦/蝴蝶,不知其/蝴蝶/梦周欤
        白杨花/天上/剪鹅毛,无心/作雪  人弄/猢狲,真所谓/猢狲/弄人也 
  
  上面就是《对类》一书所展现的古代属对教学的全部过程,而《对类》一书的分类方式,巧妙地展现了古代属对的基本法则,所以从元代直到清代,《对类》系列一直是蒙馆属对教学的启蒙教材。


  五、《对类》系统的平仄


  平仄对立是对类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特点于下:
  第一、一字类至四字类的平仄分类,是只看末字的平仄,不考虑前面单字的平仄的。
  第二、一字类、二字类、三字类和四字类,相当于单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和四字对。其上下比相当于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和四字句。这里就牵涉到每个单句内部平仄的律拗问题。
  一字句和两字句不存在律句和拗句之分,所以它们的平仄分类根本不考虑,而三字句和四字句就存在律句和拗句的可能性。从具体实例可知,其平仄关系有律对和拗对之分。先以天文门三字类为例:


     门 类         律 对           拗 对
  一江风千里月  五更霜,三日雨:仄平平,平仄仄  半天星,一庭月:仄平平,仄平仄
  第九十三    一朝霜,三时雨:仄仄平,平平仄  一天星,半窗日:仄平平,仄平仄
          一夜霜,三春雨:仄仄平,平平仄  千岁冰,四月雨:平仄平,仄仄仄
          五月霜,三晨雾:仄仄平,平平仄  三日霖,十日雨:平仄平,仄仄仄
                  
  绿杨风红杏雨  绿杨风,红杏雨:仄平平,平仄仄  黄芦风,红槿日:平平平,平仄仄
  第九十七    绿荷风,红蕖雨:仄平平,平平仄  绿芜烟,翠柏月:仄平平,仄仄仄
          白杨风,黄梅雨:仄平平,平平仄  红棠霜,红蓼雨:平平平,平平仄
          白萍风,青苔雨:仄平平,平平仄  绿槐烟,翠桐月:仄平平,仄平仄  


  再看天文门的四字类:


  门 类            律 对                  拗 对
  烈风迅雷层冰积  落日残霞,震风凌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烈风迅雷,层冰积雪: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雪第一百十八   淡月疏星,和风丽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内阴外阳,上天下泽: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春风和气,疾风苦雨: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上乾下坤,南箕北斗: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瑞日祥云,凄风苦雨: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衍阳伏阴,上天下泽: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整顿乾坤呼吸霜露  叱诧风云,消磨日月: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燮理阴阳,出入造化: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第一百二十四    笑傲烟霞,经纶天地: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扫荡风尘,参赞化育: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感召风雷,裁成天地: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变现风云,吟咏风月: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出没烟波,寅亮天地: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从上面字例可知,三字句和四字句不全是律句,拗句的比例还不少。五字以上的长句是一至四字四个小类的组合,它们也必然不可能全部是律句,其间必然夹杂大量拗句。
  事实上的确如此。《对类》系列的巧对门例举了两字对直至二十字的大量巧联,三字对直到二十字对共有208副,其中律联和拗联的分布与拙文《<古今楹联名作选萃>的声律分析报告书》 的结论相类似:七言以下的短联律化程度较高,七言以上的长联,随着分句的增多,拗联迅速增多〔详尽分析另文专论〕。
  古人发蒙之后就受《对类》一书的熏陶,此后写作的对联必定是律联和拗联互补的局面,这就势在必然了。


  六、语法学家们对于《对类》的认识


  王力先生没有直接对《对类》作过评论,但他归纳工对门类时,肯定研究过《对类》系列,只是摒弃了古代的虚实死活宽对法则,代之以语法学的句型一致和词性一致而已。
  王力“词性一致”之论的提出,最早可上溯到1946年的《汉语语法纲要》(1954年译成俄文)和1951年的《中国语法理论》〔详见《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的分析〕,而王力在1955年的《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中就对此主张进行了反思:“我在‘对联文学’(对对子)上看词类的客观存在。我说对对子的时候,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其实是不对的。对对子实际是概念对概念,而不是同类的词性相对。概念和词性虽然是密切联系的,并不是同一的东西,我那样混为一谈,仍然是不对的。” 之后,王力一直在“词性相对”与“概念〔词义〕相对”之间摇摆不定。
  王力在1958年的《汉语诗律学》里又重申两个一致论:“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1962年的《诗词格律》却把“词性相对”和“概念相对”相提并论,一方面认为“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紧接着又认为“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1979年的《诗词格律概要》再次把“词义相对”和“词性相对”并列,而1978年的《诗词格律十讲》却只提“句型一致”和“词性相对”,绝口不提“词义相对”或“概念相对”了。
  1955年,语法学家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属对”章节里,援引《习对启蒙格式》对虚实死活的定义之后说:


  ……把分类和例字排列一下,大致如下:
  1、实字:天,地,树,木,鸟,兽……
  半实:文,威,气,力……
  2、虚字(活):吹,腾,升,沉,奔,流……
  3、虚字(死):高,长,清,新,坚,柔……
  半虚:上,下,里,外,中,间……
  4、助字:者,乎,然,则,乃,于……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所谓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各类关联词和语功词。只有所谓“半虚”比较杂乱,除了上边列的那些方位词之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半实,一般就并入实字用,半虚并入虚字用;所以实际上主要的分类是“实”“虚活”“虚死”“助”四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关联词和语助词。这显然是一个很简要的语法上的词类系统,同现代语法学的分类基本上吻合。


  张志公仍然恪守王力先生的古代字类是语法词类系统的错误观点,对于虚死字的外延的概括是很不全面的,仅仅提到了形容词和方位词,且把本来属于死字的“助字”另归一类,与实字、活字和死字并列,这是违背古代虚实死活的分类实际的。
  2000年,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孙良民教授在《谈古代蒙学语法训练及其教材对类>》一文指出:


  根据其“习对发蒙格式”界说,“习对歌”以及所列字之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例,跟我们现在的词类划分相较,大致可以对照如下:
  实字·死〔名词〕:天、风、兔、窗、巷
  半实字·死〔抽象名词〕:威、情、文、意、理
  虚字·活〔动词〕:来、吹、飞、洗、开
  虚字·死〔形容词〕:高、大、细、厚、妙
  虚字·死〔数词〕:一.三.九、千、万
  虚字·死〔代词〕:我、汝、谁、何、奚
  虚字·死〔助动词〕:宜、可、须、敢、肯
  虚字·死〔副词〕:才、将、曾、既、弗
  虚字·死〔介词〕:於、于、因、由
  虚字·死〔连词〕:虽、矧、苟、况、但
  虚字·死·助词:乎、也、哉、兮、邪
  半虚字·死〔方位词〕:东、西、左、右、上
  半虚字·死〔单位词〕:丈、颗、层、叠、缕
  半虚字·死〔气候词〕:暖、寒、凉、冻、炎
  这可以说是吴勉学《对类考注》中字〔词〕类划分的情况。其界限固然不是一清二楚,但是按其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标准,字〔词〕的类别大致划分出来。


  孙教授对于死字外延比张志公更接近《对类》原貌了,可他的最终结论仍然摆脱不了王力的窠臼:“从以上几类例证可看出,属对确实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是‘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通过属对练习,学生可以认识、分析词的类聚并掌握汉语的各种〔或者说全部〕句法结构。这样,属对这种方法也就可看作是分析汉语语词类聚与组合关系的一种方法。”
  2015年,香港大学张健教授在系统研究《对类》系列之后,在《对语生成》里多次明确指出字类的区分标准是语义学上的“语义相关性”。他论述小门类时指出:“第三个层次是在门之内再按照语义的相关性及虚实死活性质划分为若干小类。”“前面十八门的划分依据是单字所指涉的事物,换句话说是语义学上的。”在引述《习对启蒙格式》虚实死活定义后评论道:“这大概是现在所知最早关于虚实字的明确定义。按照以上的说明,所谓虚实的划分依据是语义学上的,是就字义所指涉的对象而言,如果所指涉的对象是有形体之物,就是所谓实字;如果所指涉的对象没有形体,就是虚字。”《对语生成》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死字的外延:“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对类》中所谓虚死字,当然以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为代表,但是,同是也包括了数词、能愿动词以及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现代的所谓虚词。”
  至此,古代字类属于语义学的分类,而不是语法学的分类;由此可以推论对偶是概念相对,而不是词性相对,可以盖棺定论了。
  大道至简,以虚实死活为基础的属对古法远比两个一致论简易,且能忠实地吻合历代偶句创作的本来面目。当然,属对古法也存在某些不足,一是虚实死活的定义不完备,二是虚实死活的互变法则以及虚实死活的超越完全阙如。这些不足,完全可以设法完善和弥补的,大家可参阅拙文《弘扬古法是完善对偶理论的必由之路——古今对偶法则的比较研究》和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
  以上仅为一己之见,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06

帖子

2437

积分

版主

新时代诗词百家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37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7-23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宽对法则的总纲是虚实死活,这在《缥缃对类》和《大川对类》的卷首所载《习对发蒙格式》里有明确的论述:“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品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24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24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词性一致论的死穴是:古代的死字包括了方位名词、静态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它们通通可以相对。大罗神仙也挽救不了词性一致论的这个死穴
  
  词性一致论可以休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0 04:51 , Processed in 0.0574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