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4|回复: 2

[其他] 评诸雨辰和胡韧奋教授的《从数据看“拗救”》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30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0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6-29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1-6-29 10:35 编辑

  评诸雨辰和胡韧奋教授的《从数据看“拗救”》

  昨天我拜读了芙蓉书阁先生推荐的《从数据看“拗救”》,此文的作者是诸雨辰、胡韧奋两位博士。

  读罢之后感慨万分。

  因为两位博士认为:“写作近体诗可以通过‘拗救’实现一些格律上的变通,一般包括‘单句拗救’和‘对句相救’两种救法。”而单句相救〔句内自救〕和对句相救理论最早始于清代王士禛与赵执信两位诗人,而在王力教授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

  诸胡两位教授利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针对15290首律诗的句内自救和对句相救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其比对结果是两种相救的的应用频率相对比较高,似乎很有说服力,可谓统计方法先进,证据确凿。

  可是诸胡两位博士偏偏对两个声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毫不知情:

  逻辑起点之一:这些单句拗救和对句相救之后的诗句,它们的声律性质究竟属于律句还是拗句?采纳拗救之后的诗句写成的诗歌,究竟是律诗还是古风体?
  
  逻辑起点之二:明确区分律句和拗句的形式法度是什么?
  
  大家可以翻遍王士祯、赵执信和王力教授的所有著作,三位声律大咖,有哪一位明确系统完备地阐述过上述两个问题?在下根本看不到。哪位方家如果看到了,请明示。

  如果采用了拗救的诗句究竟是律句还是拗句都茫然无知,如果连区分律句和拗句的形式法则都一概不晓;那么王士祯、赵执信和王力教授大力推广的拗救理论可有半点作用?

  最令人不解的是,王力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竟然把他大力提倡的孤平拗救句以及对句相救了的诗句,仍然定性为拗句〔见附件〕。也就是说,单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对于诗句的声律性质不产生任何影响!换言之,所有拗救行动竟然是毫无作用的瞎忙碌,完全是浪费作者诗人精力的无用功。

  个人发布以上疑惑,仅就教于大方之家,请哪位开示在下,不胜感激之至。

  附件:《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第三章第四节律式古风体的陷阱中的部分文字:

  ……
  综上所述,王力罗列了一大堆烦琐复杂的拗句标准和规则,这些标准规则的内部还有如此复杂的“例外”,以至于容易被人“忽略一种规律”,要想正确识别拗句和律句实在是太难了。可见除了王力自己〔?〕之外,其他人谁也无法准确掌握王力制定的标准和规则。

  现在,我们只能反过来,根据王力所举的律诗古风体实例,反推王力的律拗区分标准。据我的研究,王力识别律诗古风体的标准如下:

  〔一〕五言律句和拗句的区分标准

  根据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例举的“律诗古风体”实例可知,王力的五言拗句实际上只有两种类型,六种格式:

  第一种拗句类型是二四同声〔平仄〕的格式,其中包括了王力特别强调的律诗特例的“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可合称为大拗句;

  第二种拗句类型是二四异声的格式,下含五种细类:孤平尾、孤仄尾;三仄尾、三平尾,以及平脚句的腹节出现孤平调〔仄平|仄仄|平〕。
  简而言之就是六种拗句格式:1、二四同声的大拗句;2、孤平尾;3、孤仄尾;4、三平尾、5、三仄尾;6、腹节孤平调。

  〔二〕五言律式古风体的识别

  只要是上述这六种格式的拗句占一半或接近一半以上者,就一定是拗律诗;至于是不是自救或他救,是不是粘对,通通都不是判定律诗古风体的必要条件。

  以王力例举的“全篇古体”的王维《终南别业》为例:

  -││││,│----   〔上下句都是大拗句,此两句“他救”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但仍是拗句〕
  │-│││,││-│-   〔上句三仄尾,下句大拗句〕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上句孤平尾,下句孤仄尾;下句就是孤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自救句,尽管既自救又他救,仍然是拗句。〕
  │-│-│,-│---   〔上句大拗句,下句三平尾〕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原注:“偶”字仄,故“偶然”句是古句,而非子类特拗〕
  〔按:诗句的标记乃原文所有,下同〕

  点评:
  第一、颈联下句是孤平拗救句,且既自救又他救了,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律句,可见是不是相救与诗句的律拗判断毫不相干;
  第二、此诗遵守了粘对规则,可此诗仍然是“全篇古体”的拗体诗,可见是不是“粘对”与律诗的判别同样毫不相干。
  同理,一首诗是不是律诗,完全取决于律句的多寡,同样也与相救和粘对毫不相干。
  第三,王力在注解里特别指出“偶然值林叟”并非子类特拗句〔即“平平仄平仄”〕,是古句,言外之意似乎子类特拗句不是古句,而是律句。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请看下面的实例。

  如大部分古体的孟郊《送远吟》〔此诗7个拗句〕:

  -│-│-,---│-  〔上句大拗句,下句孤仄尾〕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
  --│││,││---  〔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两句他救〕
  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  〔上句孤平尾,下句孤仄尾;原注“孤平拗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 救”且对句相救,它们依然是拗句〕
  --│-│,│││--  〔上句是“特拗句”,仍然被视为拗句。〕
  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原注:末句入律。〕

  点评:王力曾经在讨论宋词的律句时认为:被词律允许写的拗句应当属于律句。王力指出,“特拗句”〔平平仄平仄〕是近体诗律允许写的格式,在上例里还特意指出“偶然值林叟”不是特拗句,照王力的说法,“东波与西日”是特拗句,应当属于律句了,可仍然被王力视为拗句;此句并非王力的一时疏忽,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诗例中比比皆是,可参见原书。可见本人认为律句和拗句的区分取决于平仄格式的“内秉结构”的观点是正确的,决不能用“是不是允许写作”来当成判别律拗的标准。

  再如“半古半律”的诗例韩愈《独钓》:

  ││--│,--││-  〔原注:律联〕
  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
  │-│││,-││--  〔上句三仄尾〕
  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  〔上句孤平尾,下句孤仄尾,两句他救了〕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 
  │--││,│││--  〔原注:律联〕
  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 〔原注:共有三个古句,将及一半〕

  点评:这首诗既不失对,又不失粘,只因拗句达到了三句,就被视为拗体,可见粘对与否与律诗的判别毫不相干。

  韩愈的《独钓》有两联是正格律句,其余两联都遵守了二四分明的规则,且颔联还满足王力最推崇的“对句相救”,且既不失粘又不失对,应当是很合理的拗变了,唯独颈联出现了一个三仄尾,就被王力排斥在近体诗之外。其余九首五律拗体无不如此,限于篇幅,大家可以自查。


《从数据看“拗救”》https://www.sohu.com/a/348637814_670305


来源: 评诸雨辰和胡韧奋教授的《从数据看“拗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论坛督导|核心特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281

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分区总版主

发表于 2021-6-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容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主题

3718

帖子

9777

积分

版主

齐鲁岱岳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777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7-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是古风,偏说是拗句,麻烦,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5 16:44 , Processed in 0.0535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