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36|回复: 10

[诗词品评] 《当代诗词百首点评》杨逸明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1-4-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诗词百首点评》杨逸明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已出版诗词选集有《飞瀑集》《新风集》《古韵新风》《路石集》《晚风集》《当代诗词百首点评》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生 于 2021-4-22 12:44 编辑





《当代诗词百首点评》代序|杨逸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诗词概述

——《当代诗词百首点评》代序

杨逸明

我小时候真正迷上中华诗词是因为读了《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唐宋词一百首》《元明清诗一百首》,还有少儿出版社的《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这几本小册子的感染力、震撼力和作用力,真的对我影响很大。

读古人诗词佳作,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例如“白日依山尽”、“红豆生南国”、“举头望明月”……好像并无难字僻字古奥字,使人觉得识字不多就可写诗,因为这些佳作大多词语浅显,似乎有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能创作诗词。

可是品味这些诗词作品的内涵,觉得思想深邃、感情丰富、识见高超,语言灵动。这些境界、思想、襟抱、情怀……即使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教授,也未必都能修炼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

怎样的文化程度才能创作诗词?当代诗词作者,有官员、商人、白领、演员、工人、农民,老干部,大中学校的学生和教授……大家都在写诗。

不是识五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四千字的人诗写得好,也不是识四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三千字的人诗写得好。背得出新华字典不能就算是诗人,背得出英汉大辞典的人不能就与莎士比亚划等号。

识字当然越多越好,但诗人能通过形象思维或者叫诗性思维把汉字搞到鲜活,不能把字搞活就只能做死学问。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

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素异型体”:一成石墨,普通;一成钻石,名贵。

“不可随处小便”,同样几个字,换个形式排列,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意境不是一个档次。

一样是《春晓》二十个字,排列方式换成:“落花眠不知,晓觉春多少。风雨夜闻声,来啼处处鸟。”虽然合平仄,也押韵,比起原诗来还不失粘,钻石却成了石墨。

从几千个汉字里找出二十个、二十八个、四十个、五十六个,排列组合一下,有的成了废话,有的却成了好诗。你说神奇不?

所以叶燮在《原诗》中说:“世固有成诵古人之诗数万首,涉略经史集亦不下数十万言,逮落笔则有俚俗庸腐,窒板拘牽,隘小肤冗种种诸习。”这样的人我们也见过,学问很渊博,但是所写之诗甚是板滞,毫无灵性。

当代创作诗词的人很多,中华诗词正走出低谷,从复苏走向复兴。好像什么人都能写诗词,诗词创作大军据说有一百万。

人人可以写诗,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真正的诗人。这就像是人人可以打乒乓球,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运动员;人人可以唱卡拉OK,但不可能人人成为歌唱家。

孔子主张“小子何莫学乎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没有写诗,他们只是一群很有诗性的人。只有成为有诗性的人,才会有诗人的襟怀,才会有对好诗的识别力和鉴赏力,才会成为合格的诗的读者。当代有很多诗的作者,还没有成为合格的诗的读者,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诗的作者。

诗词讲究平仄,有人认为当代诗词讲平仄对于大多数读者毫无意义。格律对于一部分读者也许没有意义,因为这部分读者不懂平仄。但是对于诗词作者,不仅要懂,还必须熟练掌握。就像音乐家作曲,也许部分听众可以不十分懂音阶和节奏,但是作曲家不能不懂。岂止要懂,还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诗词格律不是镣铐,我们分明看见许多年轻人遵守格律写诗词,就像按照舞蹈的节拍和旋律跳出了轻快的舞步。旧体诗词也并不束缚思想,我们分明在大家的诗词里读出了大胆活跃的思索和丰富深邃的思想。好诗也没有被唐代的诗人写完,当代诗人依然用旧体诗词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写出了当代人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

人人拿了傻瓜相机拍照片,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连摄影师也算不上。人人可以写诗词,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拿着相机到处乱拍照,当然拍出来的也是照片,但不会都是摄影艺术作品。必须讲究用光,构图,抓拍时机,表现主题、创作风格等等,照片才不会流于平庸,写诗也是如此。专业照相机太复杂,不能普及摄影。于是有了“傻瓜相机”,满足了许多爱好摄影却不肯多动脑筋的人。简化了诗词格律,写诗的人多了,就象有了“傻瓜诗词”,写起来方便,精品却少了。所以相机最好是有点“傻瓜”,提供方便,又保留关键的几个专业性能,不至于过多降低拍摄水平。当然也有用专业相机拍出蹩脚照片来的。至于有人爱用专业相机,有人爱用傻瓜相机,各人自由,只要能拍出成功的摄影作品就好。写格律诗词似乎也是如此。

我们看唐诗,像是在欣赏美人,很养眼。有些人学了平仄平水韵四声八病,竟像是学会了用B超,看人全是黑白影像,只管数据正常不正常。在专家教授眼里,更是像做核磁共振检查,诗的美感一点也没有了。我们看林黛玉是弱不经风的美女,在他们眼里,只看见检查报告,左右肺有感染和积水。

严羽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目前诗词作者印成的诗集铺天盖地,似乎大多是处于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的“信手拈来”与第一阶段的“肆笔而成”似乎极为相像,但是如果不经过“羞愧”、“畏缩”、“透彻”,绝对上升不到“头头是道”。真想 “七纵八横“,谈何容易!

诗词的高境界是“意深词浅”,也叫“深入浅出”。这个“浅”,不是浅俗到俗而不雅,不是浅白到毫无意蕴,也不是浅淡到淡而无味。这浅乃是千锤百炼,化繁为简,出于自然,毫不留雕琢之痕,让人回味无穷。

袁枚《随园诗话》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当然“意深词深”也可,但是读者一般不喜欢“意浅词浅”,更不喜欢“意浅词深”。美人必然“淡妆浓抹总相宜”。穿着绫罗绸缎披金挂银当然美,但是穿戴朴素素颜淡妆也还是美人,或许更惹人怜爱。如果是个塑料模特,那浓妆还有什么意义?许多思想平庸感情贫乏却堆砌大量华丽词藻和生僻典故的诗词,就象釆用了过度包装的劣质商品,惹人生厌。即使这些包装“严守平水韵”又有什么意义?“意浅词深”的诗词,让读者折腾了老半天,以为包装盒里面是一支野山参,结果却是一支干瘪的胡萝卜。

遣词造句应该“雅不避俗,俗不伤雅。”语言随时代而变。最能广泛和长久流传的语言,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是“带书卷气的口语”,例如唐诗。太口语化,就太熟,而且口语未必“长寿”,例如元曲。太书面语,就太生,反而不易流传,例如汉赋。

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写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来。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恍若是远别重逢一般。”好诗也是如此,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朦朦胧胧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人心中所有;陌生,是因为人人笔下所无。熟悉,才会有亲切感;陌生,才会有新鲜感。非如此不会动心。

流传至今的一些唐诗名篇,大多读来通俗易懂,语言新鲜得就象是昨天才写的,不象当代有些人的旧体诗词,倒反而象是几百年前写的。白居易的诗语平易,传说“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这个“老妪”,不会是文盲,她不写诗,但是一定有些文学鉴赏能力。

当代诗词创作要不要体现当代?目前好像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严羽说“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己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则真古人矣。”这是一种标准。当代也有这样的评论,说是写旧体诗就是要放在唐诗宋词中可以乱真。我们觉得如果当代作品放在唐诗宋词中可以混为一体,那也只能放在三四流的唐诗宋词一起,如果放在一流的唐诗宋词中我们一定一眼就能看出来。当代诗词的立意和情感全是古人的,那就是假古董,是唐诗宋词的山寨版。

袁枚认为作诗“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胡适认为“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也。”这又是一种标准。写诗的目的不是混在唐诗宋词中去乱真。当代优秀诗词放在唐诗宋词里应该依然能够闪耀着当代思想的光辉。写诗只求酷似唐诗宋词,就没有了诗词创作的当下发展。

诗词创作中,继承是过程,创新是目的。不肯继承是偷懒,是无知;不肯创新是更大的偷懒和无知。懒人不肯继承,庸人不肯创新。写诗要体现当代性。要写出与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你就先要生活在唐代,即使你真能活到唐代哪里就那么容易写出经典的唐诗。

唐诗登唐代巅峰,宋词登宋代巅峰,当代诗词登当代巅峰。都要反映当下。生活在当代,连当代的好诗也写不出,不可能反而写得出优秀的唐诗宋词来。

当代诗词创作,不能复制古人。叶燮说:“诗,末技耳,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若徒以效颦效步为能事,曰:‘此法也。’不但诗亡,而法亦且亡矣。”明代诗“言必盛唐”,结果很少读者,人们读明诗,还不如直接读唐诗,这是明诗创作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代诗词创作有没有读者,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旗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白居易在旅途中听僧侣歌女村民吟他的诗,白居易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柳永的词只要在有井水处就可听到传唱,可见那时读者多于作者。

当代却是作者大大多于读者,基本上读者就是作者,而有些作者还不愿当读者。这是个厨师多于食客的时代。没有读者的诗人,写了诗没有用,就像没有食客的厨师,开不了饭店。

诗词圈子里的作者都会写诗,深谙平仄押韵拗救之道,所以一看到别人的诗作就先检查有无出律出韵,倒不如圈子外的不写诗的老妪,读诗词先凭直觉看意思、语言、意境,有时欣赏水平倒反而在大多数诗词作者之上。

有人不无轻蔑地对我们说李白的静夜思这么简单的几句不合平仄的话怎么能算是诗!我说,你阖府团聚,在自己舒适的家中好吃好喝,当然不用读这样的诗。如果将来你离乡背井,独自在异国他乡见到月亮,第一句涌上你心头的诗一定会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些刻意雕琢到复杂累赘矫揉造作的句子又有何用?在某些“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特定场合,能使你百感交集怆然涕下的那几句虽简单平淡似乎波澜不惊却无计回避挥之不去的文字,一定是天地之间最好的诗。

好的诗句,每每在某个特定场合会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他乡望月,自然会想“疑是地上霜”;思念友人,自然会想起“春来发几枝”;登山临水,自然会想起“欲穷千里目”……昨天参加一个颇高规格的诗词研讨会,在欢迎宴会上美酒佳肴,人们不断“劝君更尽一杯酒”,却不见谁“斗酒诗百篇”。酒足饭饱之馀,桌上剩菜很多,不禁使人想起“谁知盘中餐”,甚至想到了“朱门酒肉臭”。我“停杯投箸不能食”,真不知是什么滋味。

凭什么人家要读你的诗?你为诗付出了多少?屈原把命也赔上了,李白吃过官司被流放,杜甫几乎一辈子颠沛流离,苏东坡、黄庭坚被贬谪到蛮荒之地,黄仲则更是穷病而死……唐人选唐诗似乎还不大肯选杜甫的诗,杜甫生前没有出过诗集,死后多年才出第一本诗集。我们很幸运,饱食终日,游山玩水,品茗谈诗。读者是买不来的,他们精明得很,诗人应该老老实实写诗,争取有读者,一有读者就应该感恩。

诗词创作有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艺术层面、思想层面。想从心所欲表达思想层面的“意”和艺术层面的“象”,不能逾技术层面“音”的矩。人的气通过笛子的孔才能转化成美妙的乐曲。

对于诗词格律,有人主张传承,不主张创新;有人大谈创新,对传承不以为然。我们觉得所谓创新,应该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语言的创新,而不仅仅限于形式。

创作诗词,第一要写得“通”(顺),这是体现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要写得“美”,这是体现作者审美情趣。第三要写得“妙”,这是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智慧。只有写到妙,读者才会拍案叫绝。

当代诗词应该用旧瓶装好酒,否则就成了“瓶装水”。所谓旧瓶,就是旧体诗词的形式和格律;新酒,就是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和文字。我们只有酿出当代的好酒,装入严守平水韵的传统典雅的瓶子也好,装入时尚新颖的新声新韵乃至新诗的瓶子也好,都会有广大的品尝者。

有些当代诗词,“泪痕”,“伤心”,“断肠”、“青衫湿”,等等词语俯拾皆是,情绪很是低沉,却并不感人。屈原为“民生之多艰”而“掩涕”,杜甫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而“感时花溅泪”,李煜是因为亡国后“垂泪对宫娥”……如果仅仅描摹伤心,却写不出伤心的理由,或者说出的理由一点也不充分,读者就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

诗词创作的语言可以有多种风格。杜甫有《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典雅风格的诗,开李商隐一路;也有《江村》《客至》《又呈吳郎》等浅显风格的诗,开白居易一路。不像当代有很多诗词作者只认死理,只走一条死胡同。饮食也有满汉全席宫廷菜,也有民间小吃家常菜,也有生猛海鲜高档菜……不拘一格多样化,才能丰富多彩。诗词创作者应该有厨师雅量,烧好自己的菜,粤菜不必攻击川菜,东北菜不必诋毁上海菜。

语言风格不同,可以有传统型,创新型,等等,只要有自己的感想、感慨、感悟在,而不是无病呻吟或老调重弹,采用任何一种语言风格,自有其读者和食客在,不合口味者自可别选饭店,根本不必在人家店门口寻衅相骂也。俗语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于诗亦然。不爱萝卜,不是说萝卜营养不好。不爱青菜,也不是说青菜营养不良。只是口味不同而已。古人云:“少陵不喜渊明诗,永叔不喜少陵诗,虽非定评,亦足见古人心眼各异,虽前辈大家,不能強其所不好。”

我们读古人的诗,总觉得作者是活的。我们读很多今人的诗,反而觉得作者是死的。古人能原创首创新创独创,今人却往往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前人说:“恨不跃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为什么?因为古人说过了,我们就不能也不必重复说了。而当代很多诗人,却是“幸得生于千载后,趁古人说过吾重说。”前人又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当代一些诗人却是“诗文恨不随人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很不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但我们觉得借古语申今情还不算什么坏事,很多人借古语申古情,甚至借古语还申不出情,毫无灵气生气,真不像活人写的哩!

读到一篇文章,有一段话说得真好:“周有光说:‘中国的白话文诗歌到徐志摩成熟了,小说到沈从文成熟了。’那些成熟期的作品,白话面子,文言底子,拙朴存典雅,率真有节度,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后世熟滑巧华文字岂可企及。”当代诗词创作的语言风格,也应该是“白话面子,文言底子。”如果是“文言面子,文言底子。”当然典雅,只是有点陈旧。如果是“白话面子,白话底子。”就有点俚俗。而如果是“白话底子”,还要装“文言面子”,不但装不像,而且非常滑稽可笑。就像当代有些赋:“肚子饿了乎?可以吃饭了兮!”

诗的创作源泉来自于何处?应该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如果光把古人的语言作为诗的创作源泉,写出的诗就会显得空泛和苍白。有一篇评论当代拟古诗词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值得深思:“以学习古人为名,掩饰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漠然,掩饰自己关怀精神的缺位,这种行为,难道不是缺乏诗人襟抱的表现吗?在他们的词作当中,见不出一点作为当代人的独特感受,仍然是宋代市民阶层的离愁别绪,历史仿佛根本拨动不了他们的心弦。作品的主语是古人,不是作者。”

当然,当代诗词创作的许多作者正在做着可贵的尝试,我们读到过当代诗词中不少优秀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下,诗意盎然,闪耀着当代诗人思想的光辉,富有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被读者争相传诵。这些作品的产生,无一不是源于作者对于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充满热情的关注和思考。

《全唐诗》收集的诗人达二千二百多人,《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诗人一千五百多人,但真正代表着唐诗成就的是李、杜、韩、白以及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元稹、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贾岛等四五十位大家,而不是剩下的那三千六百五十个小家。当代人选当代诗词,不可能搞出像《唐诗三百首》一样水准的选本来。《唐人选唐诗》也并不理想,但是总比没有好。

参加过几回当代诗词研讨会,好些个著名教授说不看当代诗词,认为当代没有好诗词。我就觉得奇怪,既然你们不看,怎么就说没有?你以为在当代熙熙攘攘的诗词表演、诗词大赛、诗词大会里能找到诗?没门!诗究竟在哪里?辛弃疾可以回答你:“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给当代人看当代诗不能太多太烂,不能浪费人家时间,太多太烂还不如让人家去看唐诗宋词。人家看唐诗宋词也没有看全唐诗全宋词,为什么却要看那么多那么全的当代诗词呢?

林语堂说过:“中国没有宗教,诗教可代宗教。”他说得很悲壮。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柳亚子曾经说:“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做旧诗了。”他说得很无奈,但是幸好没有言中。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郭沫若这样说:“旧体诗词,我看有些形式是会有长远的生命力的。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某些词曲,是经过多少年代陶冶出来的民族形式。……如果能真能做到‘既有浓郁的诗意,语言又生动易懂’,我看人民是喜闻乐见的。”他说得很中肯,目前诗词界的现状也证实了这个论断。

毛泽东预言,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他说得很坚决。

现在有不少人觉得当代人不必再写旧体诗词了。因为鲁迅说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当代人再写也写不出《将进酒》《蜀道难》《琵琶行》了。按照此理,写游记散文的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写出《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赤壁赋》那样的经典作品来,看来好的游记散文到王勃、范仲淹、苏轼已经写完,当代人也不必再写游记散文了!长篇小说写到现在也没有写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来,长篇小说到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已经写完,当代人也不必再写长篇小说了!文学评论的写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文心雕龙》《诗品》来,好的文学批评到刘勰、钟嵘已经写完,当代人也不必再写文学评论了。

我们生活在当代,为什么我们的诗会被古人写完?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科学文化艺术的高峰,不应成为我们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理由。我们确实有辉煌灿烂的唐诗,使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引以为自豪。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前辈写过好诗,我们自己就丧失了继续写出好诗来的信心。为什么世人对于诗词的要求就如此苛刻?我觉得,当代人应该理直气壮地创作诗词,写出当代的诗词精品来!

大众创作,小众不看甚至大众都不看。小众创作,小众看大众不看甚者小众也不看。这种现状下讨论诗词创作的小众化或大众化都没现实意义。只有小众创作大众(包括小众在内)欣赏,这才是精品。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包括唐诗宋词,都是这样的经典。小众写,小众爱看,那是山珍海味;大众写,大众爱看,那是大饼油条;小众写,大众爱看,那是私房家常菜。无论谁写,小众大众都不爱看,那是浪费原材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寻常老百姓的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文人雅士的修养。一样是茶,站队不同,档次就不一样。也唯有茶,两面可以沾边。有些诗就是“雅不避俗俗不伤雅”,真正能够做到雅俗共赏。

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有五万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所熟悉,恐怕也只有三、五百首,而能被一般的老百姓所熟悉并朗朗上口背得下来的恐怕就只有几十首了。唐王朝近三百年,如果以流传下来并为当代人耳熟能详的好诗有五、六百首计,一年也就大约只流传两首。这就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了!据统计,当代有上百万人创作旧体诗词,每天有五万首诗词诞生——相当于《全唐诗》的总数!以每天50000首乘以365天,得出的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诗词作品中,如果有一到两首诗(词)能够流传后世,我们就也像唐代一样是诗的黄金时代。谁在当代就能读到这首将来会流传的好诗,比中福利彩票的大奖还难哩!

这里我们编选了一本《当代诗词100首》,我们还为每首诗词做了简要的点评,希望能给读者阅读和欣赏时提供一些帮助。诗有想得到的好:所谓在意料之中,未出意料之外,虽笔底尚无,却心中已有。有想不到的妙:所谓非常人能道之语,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把想得到的好反反复复说成了想不到的妙,就太繁琐太唠叨了。所以我不大爱读有些专家的唐诗宋词的长篇大论的鉴赏文章,也不大爱听有些教授的不着边际的对于名篇名作的讲解。我很爱看前人一些唐诗宋词的汇评,往往寥寥几字,就点到穴位,搔到痒处。我们的点评不算很长,如果读者还是嫌长,也可以不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则泰山也未必自喜也。点评佳作,寥寥数语到位即可,不必掺入许多水份。过誉者只说明识见之浅之低,否则就是评者别有所冀,另有隐情也。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说好能说到位,说不好也能说到位。

我们绝不是说这一百多首诗已经把当代的好诗都搜罗来了,此外已无遗珠。实际上,入选的当代诗人很多还不是名家,而当代诗词名家的作品我们倒是还选得不多。我们只是希望这本《当代诗词100首》中有几首诗能让你读到好诗如中大奖。

当代诗词能迅速流传,一是要作品本身写得好,二是要有人广为宣传介绍。二者不可缺一,有时甚至后者比前者作用更大。入选《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的诗作,因为已被印刷出版几千万甚至上亿册,当然就比仅选入《全唐诗》的诗作流传更广。

演员好不好由观众说了算,诗人好不好由读者说了算。无论你懂不懂诗词格律,都不妨碍你对于好诗的欣赏的评判。因为好诗主要是由立意的思想层面的高度和深度、感情的真挚和丰富,意象意境塑造的新颖、遣词造句技巧的艺术感染力、谋篇布局的跌宕起伏等等决定的。但是如果你能进一步了解一些诗词平仄、押韵、拗救、对仗的常识,定会感觉到这些当代诗词作者也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欣赏诗词就像观赏舞蹈:诗如跳舞,可分上中下三段,亦犹诗之三个层面。脚步分左右,滑动须流畅,踩点按节拍,此为技术层面,如诗之有平仄押韵;身段悠美,转动适度,配合默契,此为艺术层面,如诗之有意境和语言;头脸表情自然,眉目含情,显大家风度,此为思想层面,如诗之有立意、气象、格调、襟抱。三者组合成翩翩舞姿,浑然一体,始臻上乘。

同样,就像你熟悉了游戏规则再看象棋和足球比赛,会更加觉得兴致勃勃和趣味盎然。

本小册子诗词和点评的正文字数不多,倒是这篇前言写得长了,聊当与读者诸君一席之长谈也。

2019年9月16日于上海

11月15日改于吴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律选评

1、沈华维

梦老娘
枕上开心梦,连声喊老妈。
才将猪崽喂,又把灶台擦。
对话思还敏,穿针眼不花。
临行叮嘱我:累了就回家。

杨逸明点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件件事情,都是诗人所经历,所盼望。人生中关心你,叫你累了就回家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2、王玉明

寒夜
残冬独夜行,月影鉴池冰。
人寂林尤静,风寒神亦清。
幽思追逝水,雅意寄疏星。
春梦丝丝雨,桃红杨柳青。

叶嘉莹点评:情景真切,出语不俗。

杨逸明点评:意境清冽,月夜思人之作。尾联忽梦春景,亦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3、武阳

送孙女上学偶得
方才离襁褓,转瞬学生装。
日觉肩包重,时看发辫长。
端端书算式,朗朗颂诗章。
老幼天伦趣,朝晖伴夕阳。

杨逸明点评:小孩子长得快,自己也老的快。老幼天伦,乐在其中。都是生活中寻常场景,读来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4、星汉

与杨逸明吟兄银川候机,余先行。归天山后,得其拍摄飞机起飞照片数帧,感赋
此地一为别,友情千古真。
知君收碧落,看我远红尘。
取景频更换,调焦几屈伸。
今朝新版本,太白送汪伦。

附:杨逸明《答星汉兄原韵》

虽非汪与李,送别亦情真。
君去留前席,吾追望后尘。
心因分手困,眉为得诗伸。
世说添新语,王杨谊绝伦。

赵京战点评:在一次采风活动后逸明与星汉在银川候机,星汉先行,逸明用相机拍下星汉乘坐的飞机飞向蓝天,星汉得到这些相片,很是感动,就写诗寄逸明。于是逸明写了《答星汉兄原韵》一诗步韵作答。杨逸明和星汉作诗都不提倡用典,偶尔用典,自然贴切,浑然天成,即使不当典故来读,也不影响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知道了典故,更能大大丰富诗的内涵,增强了的典雅化。这些典故妥帖自然,毫无穿凿附会、强拉硬扯的痕迹,真如羚羊挂角、飞鸿踏雪。结句的双关涉典,更是妙合天成。这些典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深厚的历史的文学的功底厚积薄发。古人送别诗很多,还没有写过在机场送别的,逸明和星汉留下机场言别的酬唱,这也算是诗坛的一段佳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5、熊东遨

冬至日客中梦母
一阳初动念,物候悄然更。
人岂无牵挂?天犹见性情。
遥闻鼙鼓作,应是浪潮生。
夜梦慈亲手,摩头唤小名。

杨逸明点评:客中梦母,纯见性情。尾联何等传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391

帖子

11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58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1-5-2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者都是当代大咖,这些点评,一言难尽。

梦老娘
枕上开心梦,连声喊老妈。
才将猪崽喂,又把灶台擦。
对话思还敏,穿针眼不花。
临行叮嘱我:累了就回家。
——此诗最大亮点是白话入诗,语浅情深,特别尾联既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挂念,更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无论离家多远,母亲都是子女的港湾。累了就回家,也可引发对生命归宿的的哲学意义的思考,当然这种深度已经超出诗人的本意。若说不足,首句不说“开心”更好,其实也不是开心一词能概括的。

寒夜
残冬独夜行,月影鉴池冰。
人寂林尤静,风寒神亦清。
幽思追逝水,雅意寄疏星。
春梦丝丝雨,桃红杨柳青。
——写景中规中矩,第三联内容稍空泛,幽思,雅意,这种文字有凑数之嫌。尾联的意思是不错的,不过由于铺垫不足,稍显突兀,语言风格也与前面不太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50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版

超版|诗词理论首席

Rank: 8Rank: 8

积分
11329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重楼 发表于 2021-5-27 11:29
点评者都是当代大咖,这些点评,一言难尽。

梦老娘

杨逸明吟长,此上所摘数首评,似见“蜻蜓点水”,褒评略多。系列后续未整理,尚待一一补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5 03:19 , Processed in 0.0461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