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9|回复: 1

[其他]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论孤平大忌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02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02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4-11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21-4-11 07:40 编辑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论孤平大忌




  一、从《瀛睽律髓》看孤平大忌


  最早正面论述犯孤平和孤平拗救的典籍,是元方回编撰的唐宋近体诗专集《瀛睽律髓》。此书专门设立了一卷“拗字类”,全面介绍和点评了近体诗的各种拗变,其中有一条与犯孤平有关。方回引用了唐代诗人贾浪仙的五律《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然后评论道:“此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
  这里所提到的“‘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仄平平仄平〕,就是王力所说的的孤平自救。方回谓其“诗家通例”,可见唐宋诗人早就意识到腹节孤平句不太和婉,近似于拗句,通常都会改成句尾孤仄调。但方回只是说这是“通例”,并没有说是非此莫属的“定格”,更没有说什么“诗家大忌”。最有力的证据是,《瀛睽律髓》还精选了三首犯孤平的诗作,以此来证明孤平调在近体诗里的合法地位,有的还作了合理的点评
  其一、贾岛《题皇甫荀蓝田厅》:“任官经一年,县与玉峰连;竹笼拾山果〔大拗〕,瓦瓶担石泉〔犯孤平〕。客归秋雨后,印锁暮钟前;久别丹阳浦,时时梦钓船。”方回评论到:“前辈欧梅论诗,颇不然此三四,然贾岛姚合非如此不能奇,不可弃也。”这里的第三字“担”应为仄声,不然“前辈”不会“颇不然此三四”;方回不但不指责它“犯忌”,还赞扬它“非如此不能奇,不可弃也”。
  其二、裴说《冬日后作》:“寂寞掩荆扉,昏昏坐欲痴,事无前定处,愁有并来时;日影纔添线,鬓根已半丝〔犯孤平〕,明庭公正道,应许苦心知。”
  其三、杜甫《玩月呈汉中王》:“夜深露气清〔犯孤平〕,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巳生。”
  《瀛睽律髓》的通例是:大凡拗变较多的诗作均加点评;如贾岛的《题皇甫荀蓝田厅》有两处拗变,就作了点评。拗变较少的诗作就不置一词;如裴说的《冬日作后》和杜甫的《玩月呈汉中王》都犯了孤平,由于只有一处拗变,方回就不著一辞。由此可见,所谓犯孤平也与其它拗变一样平常,只是不宜多用而已,哪是什么诗家大忌?  

  二、从《白氏长庆集》看孤平大忌


  比《瀛睽律髓》更早的、按声律形式编撰的诗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编的诗文总集《白氏长庆集》。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四大类内部则按形式体例细分小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第四类主要为近体。古体内部细分为“古调诗”“古体词”和“歌行曲引杂体”,近体则统称“律诗”;除此之外还有“格诗”和“半格诗”各一卷,是介乎古体诗和律诗之间的半格律体。因此,《白氏长庆集》最早体现唐人近体诗本来面目的原始资料。唐代诗人是不是绝对忌孤平,《白氏长庆集》最有发言权。
  有学人指出:白居易在《和令公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请钱不早朝”一句的“不”字下註云:“平声”。台湾蔡振念认为这是白居易为了防止孤平而作的注,不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不”字的平仄声调。
  白居易明知道孤平应当防止,可《白氏长庆集》里的“律诗”卷里却有21句犯孤平。它们是: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有感》〕。十月苦长夜,百年强半时〔《冬夜对酒寄皇甫十》〕。称意那劳问,请钱不早朝〔《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咏兴五首.小庭亦有月》〕。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闲居》〕。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留题天竺、灵隐两寺》〕。有一即为乐,况吾四者并〔《首夏》〕。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慵发昼高枕,兴来夜泛舟。……或问诸亲友,乐天是与不〔《老热》〕。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六十六》〕。晋国封疆阔,并州士马豪〔《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自咏老身示诸家属》〕。不见诗酒客,卧来半月余〔《病中逢秋招客夜酌》〕。〔以上五言14句〕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禽虫十二章之四》〕。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禽虫十二章之十》〕。不明不暗胧胧月,不暖不寒慢慢风〔《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嘉陵夜有怀二首》〕。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夜坐》〕。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春题湖上》〕。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欢喜二偈》〕。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拨剌红〔《泛太湖书事,寄微之》〕。〔以上七言8句〕。
  《白氏长庆集》的律诗有2057首,孤平句只有21句,约占百分之一。《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粗略按律诗和古体各一半计算,律诗约有两万四千五百多首。大家整理的全唐诗孤平句有两百余首,也是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可见这个比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唐人的格律观。
  百分之一的比例的确不高,足以证明唐人的确是有意尽量少写孤平句的倾向,但根本没有达到应当绝对避免的地步,可见方回只是把孤平拗救句视为“诗家通例”的评论是很符合实际的。


  三、从《作文大体》看孤平


  唐代典籍论述诗歌声律的文献有一些,但都没有直截了当论述近体诗的平仄规定,更没有明确的平仄谱。能够看到近体诗正格与变格的平仄谱的就只有日本大江朝纲编写的《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此书编撰于日本天庆二年〔公元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平仄谱。从行文和所引实例来看,这是供日本人学写近体诗的入门读物,应当是日本人来大唐学习之后,根据大唐有关典籍撰写的。所依据的典籍,可以断定的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竞的《诗脑髓》。《作文大体》载有五七言律绝的正格平仄谱,有关资料于下:


  第七 调声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随四声,诗避声调韵,谓之调声也。故略颂有之。〔按:“他声”是“仄声”的意译,应当是“平声之外其他声调”之意。〕
   五言绝句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按:“仄起式”〕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按:“连韵”即“首句韵”〕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按:出句前孤仄,对句前孤平〕
   
  七言绝句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连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题目。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破题。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比兴。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述怀。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他平平[连韵],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作文大体》例举了部分平韵的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包括了首句入韵体与首句不入韵的体式。其余体式以及仄韵平仄谱均可类推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文大体》平韵“五言绝句连韵”有“他平他他平”之谱,这是典型的犯孤平。而“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对举,就是对句相救的格局。
  日本最推崇白居易的诗,在平安朝,“文集”一词甚至可以作为《白氏文集》的专有名词来使用;现今已普遍对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却还称白居易为“白乐天”,称字不称名,在洛阳白居易墓,日文的献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将白居易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所以《作文大体》最能体现白居易的诗律观;《作文大体》里的孤平调平仄谱应当最忠实的还原了唐人的格律观。


  四、从近体诗专集《三体唐诗》看孤平


  《三体唐诗》是宋代周弼编撰的近体诗专集,专选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故称之为“三体”,此书也选入了一首犯孤平的诗作《别郑曦》〔郎士元〕: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蝉”犯孤平〕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逺雁入寒云;
  陶令门前菊,余花可赠君。


  五、从清代著名诗人舒位个人专集《瓶水斋诗集》看孤平


  清代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是根据近体和古体诗分类的专集。由于受清代文坛魁首王士祯忌孤平之论的影响,因此《唐诗三百首》里的近体诗的确没有犯孤平的诗例。但是,此书不收犯孤平的近体诗,不等于清代诗人写近体诗就把忌孤平当成了铁律。仅以本人手中有的清代著名诗人舒位个人专集《瓶水斋诗集》为例,就有三首犯孤平的律诗:
  《城南灯火图为于庭题即送之冀州》〔之三〕》
  毕后又王后,我居上下床。〔“居”犯孤平〕
  尘埃犹有路,风月岂无墙。
  杏或尚书闹,愧怜举子忙。
  吾儕白鸥鸟,人海当沧浪。


  《山阳》
  试问通淮渎,东流尔许深?
  人家低碧海,土价贱黄金。
  此水清难浊,所云古异今。〔“云”犯孤平〕
  扣舷鸣釜底,何处访胎簪?


  《于庭既作城南灯火……而体异也》〔之二〕
  知己分明作比邻,升沉去往各伤神。
  平生已历半天下,后世不过此数人。〔“过”犯孤平〕
  引入丹青看富贵,写将丝竹遗风尘。
  旧诗温厚新诗重,如此腰缠未是贫。
  〔按:“不”字平仄两读;作否定副词时为仄声,只有处于句末表疑问时读作平声。〕


  纵跨唐宋元三代的四部近体诗典籍中,《瀛睽律髓》的孤平论述和实例、《作文大体》的平仄谱、《白氏长庆集》、《瀛睽律髓》和《三体唐诗》里的孤平实例,以及清代舒位《瓶水斋诗集》中的孤平实证,再加上今人在全唐诗里整理的两百余例犯孤平的实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足以证明避免“犯孤平”只是一种形式技巧上的追求,根本不是什么非避不可的“铁律”。
  第四节 古风式律诗的陷阱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唐宋元三代的近体诗并非绝对避孤平,可谓铁证如山,可这些铁证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驳。反驳者虽然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可反驳的理由却竟然只有一句话:这些犯忌的诗作不是近体诗,而是王力所说的“古风式律诗”。
  这种反驳理由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唐人近体诗里是不是绝对没有孤平句,是需要事实证明的;换言之,必须把所有的唐人近体诗全部罗列出来,再证明它们里面没有一例孤平句。而王力没有这样做,却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用来证明唐人近体诗里绝对没有孤平调。
  王力在第二章“32.7〔丑〕大部分古体”里举了六个例子,第六个例子是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拗对,孤平,古句不忌〕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律联,拗粘〕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拗粘〕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共有五个古句〕
  〔按: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在此,王力又未经证明地断言孤平句是古句。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逻辑怪圈:王力一方面未经证明地断言唐人近体诗里绝对没有孤平调,同时又未经证明地断言孤平句一定是古句。这样一来,只要是出现了孤平句的近体诗,无论其他句子是不是律句,就通通开除出律诗队伍,变成了古风式律诗了;于是乎王力断言的“唐人近体诗里绝对没有孤平句”也就绝对正确了。
  这就好比是法院首先制定一条法律:只要是被判了刑的人一定是罪有应得的罪犯,同时又宣称法院从来没有冤假错案。这完全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术。
  要想正确识别“罪有应得”与“冤假错案”,首先就要制定出区分“有罪”与“无罪”的明确合理的标准,然后针对具体案件逐一甄别。
  同理,要想识别犯孤平的诗作究竟是古体诗还是近体,首先就要制定出区分“律句”和“拗句”的合理标准来,然后针对具体诗作逐一甄别。下面,我们开始作这样的工作。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古代的律诗和古体诗的分类,是古人对古典诗体的形式分类,具体分类方法是古人约定俗成的;我们必须服从古代诗人和诗论家的共识,而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用大家熟知的话来说,就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古人的诗体分类。例如,古人的对偶宽对基本法则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而王力的对偶法则是“句型一致”与“词性一致〔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王力不顾古人的约定俗成,错误地强行把现代人的“两个一致”取代了古人约定俗成的“虚实死活”理论,根本不符合古代人的偶句创作实践。同样的原则性失误,决不能在古典声律理论的研究中重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18

帖子

1968

积分

常管

诗词理论常务管理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68

栏目管理员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21-4-11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3-29 18:05 , Processed in 0.0583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