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1|回复: 2

[散文] 奈儿丽,你在哪里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26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26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3-2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奈儿丽,你在哪里?

  对我们的生活独特而美好的感觉,
  本身就消融了失望、伤逝和残缺的幸福的瞬息即逝。
  ——巴乌斯托夫斯基


  奈儿丽.斯月特拉娜〔Нэли.Светлана〕
  沃罗契吉娜.斯月特拉娜〔Волокитина.Светлана〕
  家住沃罗果达省〔Вологда〕乌斯咎克市〔Устюг〕
  ——笔记本上残存资料




  上世纪中叶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年代,正值中苏友好时期,学校外语课开的是俄语,青年人中最流行的歌曲是《山楂树》、《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最畅销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电影院也隔三差五地放映苏联电影……
  在老师的鼓励下,中学生与苏联学生通信蔚然成风。也许是异性相引的缘故吧,大都是男女交往,很少有例外。
  正上高中的我,也与苏联女友奈儿丽.斯月特拉娜〔Нэли.Светлан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青春岁月里摩擦出了绚丽的火花。点点滴滴的往事,尽管已经遥远得像是希望,但却铭刻心上,终身难忘……


  一


  1959年,地处桃花仑的一中校园,春天来得特别早,绚烂的桃花纷纷扬扬,云一样轻盈,火红的杜鹃爬满山坡,霞一般绚烂。
  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我与苏联女友柳达〔Люда〕开始通信了。她是个圆脸蛋的姑娘,高高额头上盘结着栗色的辫子。她父亲是一艘轮船的船长,照片中魁伟高大,身穿制服,头戴宽沿帽,满脸络腮胡子,胳膊上扒着一条大狼狗,好不威风。
  不久,我又收到了柳达的同学奈儿丽的来信。她俩是中学同学,都住在沃洛果达州〔Вологда〕乌斯咎克市〔Устюг〕。一来二去,不知不觉


  就象那莲花迅速浮出水面,
  只剩下奈儿丽和我书传鸿雁。  


  乌市地处西欧中部,从奈儿丽寄来照片里看,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城市,中世纪城堡式的建筑掩映在白桦树的浓荫里,应当比较古老了,据她说,这里曾经是沙俄流放之地。  
  在《俄华字典》和《华俄字典》的帮助下,我用半通不通的俄文与奈儿丽交流青少年最热衷的一切话题:学习,理想,志趣,友谊,文学艺术,体育运动,生活趣事……
  谈得最多的当然是文学艺术,我们俩有太多的相同喜好:都喜欢伦勃朗、梵高、天鹅湖、印度歌曲、安徒生、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酷爱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连同书中精致的铜版插图;都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情有独钟,那种具有野性美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以及散文诗式的文笔,让我俩如醉如痴……
  那时邮费不贵, 才两毛二,一个来回大约是三十三天。传达室每天下午都会新到厚厚一叠苏联来信。第六节课下课铃一响,总会有一群同学拥到传达室查看。通常我无须翻查,只要是厚得抢眼的信件,十有八九是奈儿丽的。
  奈儿丽还是我的“家庭教师”。每次回信她都仔仔细细校正我的语法错误,有时候好几页。为了帮助我迅速提高俄语水平,她寄来一本俄文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合订本,还时不时工工整整抄录一些她喜欢的作品给我看。
  这种甜蜜的教学,是何等的惬意和高效!随着友谊的加深,我的语法错误越来越少,阅读她寄来的书已不太困难,所欠缺的主要是词汇量了。我们交流更加深入了。奈儿丽说她的同学们都羡慕她,因为只有我俩的通信内容最丰富——我当然知道这是在鼓励我。
  友谊本来就是青春的染色剂,更何况是异国他乡的异性友谊。男孩子们都很以自己的异国女友自豪,相互夸耀新收到的异域风情的照片。可大家也不得不承认,奈儿丽是最美丽的女孩:面庞清秀,身材纤细苗条,亚麻色的鬈发,蓝灰色的眼眸似乎总在沉思遐想。我觉得她有点像苏联电影契可夫的《带阁楼的房子》里的女主角米修斯。
  我俩交换了很多照片,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公园喷泉四溅的池边小憩,慵懒地斜倚着古代武士的塑像,流露出梦幻般的眼神;还有她与姐姐在自家门口的合照,这是一幢俄罗斯风格的小屋,雪白的墙壁,人字屋顶覆盖着白雪,正门前一个板木台阶伸下来,与《静静的顿河》里的插图一模一样;她俩穿着黑天鹅绒的长大衣相互搂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两双美丽的眼睛凝望着你,看久了会使人全身发冷……
  我的老伴当年看见过照片,虽然她老嘲笑我自作多情,可也承认奈儿丽的确美丽,还说俄罗斯女郎高贵优雅,就象黑天鹅一样。时隔五十年了,尽管这些照片早已在文革期间变成了灰烬,可清纯美丽、活力四射的奈儿丽仍在我心底鲜活如初!


  二  


  六零年九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碧瓦红墙的教学大楼,与校门口高耸蓝天的大枫树相望,纷纷扬扬的枫叶就象一大群快乐的精灵,作漫天的金色旋舞……
  刚开学就收到了奈儿丽寄来的一篇故事,很多单词在字典上查不到,基本上看不懂。一中是重点中学,俄语师资力量很强,可我请教了好几个老师,都说看不懂。最后还是范迎春老师告诉我,这是一篇圣经上的故事,但也没有仔细讲解——范老师可非同凡响,她是在白俄罗斯家庭教师陪读下长大的哟!
  还没来得及回信,紧接着又收到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也没有细想,只是高兴异常。信里只有一首诗,也看不大懂,只得又找范老师夫妇请教;她那英俊潇洒的丈夫于铁砚老师,也是教俄语的,还是一名运动健将。
  于老师轻声读着,嘴角慢慢溢出了一丝笑意,最后说:“呵呵,小姑娘写情诗呢!”范老师皱着眉头呵斥说:“别胡说,还不是女孩子在莱蒙托夫诗选里抄来的!”
  我迷迷糊糊地听于老师解释着,不知道说些什么。回到寝室,我对照字典再三细细品味她的诗篇,不禁怦然心动,心知决不是抄来的,因为诗里有我俩才用的昵称。
  奈儿丽的诗就象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心房,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让我辗转难眠。几分朦朦胧胧的甜蜜,夹杂一丝隐隐约约的惆怅,更多的是惶惑和不知所措。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学生是严禁恋爱的,连大学都不能幸免,中学更是视若洪水猛兽。我做梦也不曾想到过自己会得到某个异性的心仪。
  可是,歌德说得好:“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是人世间至真至纯。”我最喜欢的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这样描写过他的中学时代:“这样的春天,不跟中学里留着大辫子的姑娘恋爱,不写诗是不可能的。我也尽情地写诗了,每天写两三首。”
  正值青春萌动的我,又怎能例外呢?
  当时,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回信才好。
  此时正好我看了前苏联和印度合拍的电影《三海旅行记》,是描写一段遥远异域未果恋情的故事:漂洋过海来到印度的俄罗斯商人阿法纳西,用家乡带来的药草救了路边农家女儿蔷巴的蛇伤,受到她父母热情的款待。在连绵的雨季里,阿法纳西和蔷芭暗生情愫,可惜两人都已有婚约在先,无奈的阿法纳西只能怏怏告别。两年后的一个夜晚,阿法纳西重返蔷芭的窗前,她正在摇篮边唱着摇篮曲,缠绵的歌声充满旧日恋情的怀念……阿法纳西黯然离去。之后阿法纳西在宫廷舞蹈家拉克什密的帮助下,见到了印度首相,完成了莫斯科大公交给他的使命后回国,未婚妻飞奔着迎接他的归来……
  我抑制着情绪,尽量用平静的口气回信,只夹杂着这样的句子:“你的诗我特别喜欢,它让我想起了苏印合拍的电影《三海旅行记》……”
  一个月之后,奈儿丽回信了,里面又是一首诗,依稀记得有这样的诗句:


  镂花窗帘下,灯光昏黄而柔曼,
  捧读你的来函,我的声音抖颤
  窗外的白桦树叶沙沙作响 
  …………


  哦,命运是这样残酷,让你我天各一方
  我俩的友谊将永远铭刻心上,地久天长……


  之后,我俩不约而同地不再涉及这个话题,可亲密和默契已今非昔比。
  我也开始悄悄写一些小诗,抒发内心的隐秘,但没有能力翻译成俄语,更不敢告诉她。下面是一些片段:  


  频繁通信的内容迅速升级,
  从邓肯叶赛宁到乔治桑肖邦;
  从畅谈理想到内心的倾诉,
  莱蒙托夫式的诗行九曲回肠!


  在那青春萌动的岁月里,
  我们俩陶醉在温馨的海洋;
  洁白的信鸽多么守信哟,
  三十三天就捎来滚烫诗行……


  三


  61年,我高中毕业了,因家庭关系而不能升学,被母校留校教初中俄语。我是学理工的,数理化是我的强项,却能留校教俄语,可以说完全得力于这几年的书信往来,得力于奈儿丽对我的帮助。
  奈儿丽也开始要我教她学中文。我用俄文注音,教会她很多常见的汉字,她已经能歪歪扭扭写我的中文名字和家庭地址,开始改用中文写信封,这时是改寄到我母亲工作的“飞跃旅社”了。有一次,她把“旅”字拆成两半分写到两行里,还不忘记在“方”字后面加上一个俄文式的连字符号,令人莞尔。:)
  甜美的友谊需要亲人分享。我的小妹妹蜷曲的头发,像是洋娃娃,奈儿丽喜欢极了,说自己是老幺,特别别希望有个这样的小妹妹,还给她寄来了艳丽的纱巾。奈儿丽在列宁格勒工作的姐姐沃罗契吉娜.斯月特拉娜〔Волокитина Светлана〕也给我来信了,请求“亲爱的中国弟弟”给她介绍一个中国朋友,只是年龄要稍微大“一点点”。:)
  有一次,奈儿丽说她将央求父亲设法办理邀请我去苏联的邀请函。是不是她的父亲有一定的职位而有此能力?这就不得而知了。
  就在这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我倆的通信延续到62年春季就突然中断:


  尽管盼穿了秋水愁断了肠,
  从此后海阔天遥音信各杳然……


  半年之后,我又收到奈儿丽最后一封信 。四年来,奈儿丽第一次流露出了伤感的情绪:“最近时常翻看你的来信,不由得想起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驿车》,黯然神伤……”
  当时我还没有读过《夜行驿车》,猜想大概是在作最后的诀别吧?
  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厚重的天际布满阴霾,漫天大雪把大地裹得严严实实,真个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此以后,我的奈儿丽也就杳如黄鹤了。当时那一种失落和孤寂,加上对自己前途的无望,那种郁闷悲伤的感觉,至今仍然存留在记忆里。


  眼睁睁望着
  一颗流星
  划破夜空


  彩虹色的光芒一闪
  只会在我的心上
  灼下焦黑的烙痕


  宇宙终将寂静……


  四


  64年暑假,学校领导正在帮我办理转正手续,忽然接到教育局通知,我和所有出身不好的代课教师通通被解雇了。
  这一年,我诗思涌动,结合其他一些感情纠葛,写了不少抒情短诗。后来用一个神话故事《石像与渔女》串联了起来:  
  一座鲜花盛开、白鸽飞翔的海岛上有一尊石像,因一位被暴风雨卷来的美丽渔女的眼泪获得了生命。石像完全获得活力之后,渔女已经离开了海岛。石像在茫茫大海里,驾着一叶没有罗盘的孤舟、不懈地寻觅渔女,每日里面对蓝天大海抒发自己的感叹……
  渔女当然也有奈儿丽的影子,字里行间更多的是流露出我对爱情、理想、前途等等的渴望和追求;渔女,也是我心目中的诗学美神……
  这些诗只给杨守垣、周恕安和刘学稼等几个好友相互传看过。据杨守垣告诉我,刘学稼读我的诗的那晚,激动得一宿没有入睡。有这样的知音,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可是这些诗句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刘学稼后来在湖南电视台工作,有“电视界的沈从文”之称;几年前他已经作古了,愿他在天国安息!


  五


  悲喜剧还只是刚拉开帷幕,
  在母校代课的我被解雇下放;
  到那广阔的天地修补地球,
  也修补业已百孔千疮的理想。


  65年7月,我被上山下乡的大潮卷下了湖乡。临行时,我把奈儿丽的信件和照片以及我的诗稿全部留在姨妈家,千叮咛万嘱咐要姨妈妥善保管。
  不久,红卫兵开始对“地富反坏右”搜家,大批“牛鬼蛇神”被批斗和殴打。姨妈家还保存有父亲遗留的家信和照片,好友张一之及时给姨妈报了信,姨妈把它们连同我的诗稿以及奈儿丽的信件照片全都付之一炬,这才躲过了一劫。
  十二年漫长的知青岁月,虽也不乏青春激情,但更多的是苦难,就像是一场梦魇。奈儿丽的清纯身姿,只是偶尔在遥远的记忆里闪烁着微弱的亮光,给我些许温暖。下面的诗句可见当时心境之一斑:


  知青之歌浩瀚而千篇一律,
  年来年去为口粮而疲命颠连;
  回城造反绝望后结婚生子,
  半间漏雨的茅草房时断炊烟。
  ……
  三月的江南杏花烟雨朦胧,
  犁耙蒲滚后的水田插满绿秧;
  天际不如归去的布谷声里,
  声声都是奈儿丽的深情呼唤……


  记得奈儿丽曾在信中我提起过大仲马的一句名言:人类的智慧集中在四个字上,“希望”和“等待”!
  我还能等待到和她重新联系的一天来到吗?  


  六


  77年,四人帮垮台,我也携儿带女返城了。
  我与姐姐和妹妹团聚时得知,父亲的照片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们在58年曾经有过一张全家福,也全被烧掉了。这张照片曾经寄过一张给奈儿丽。我也曾多次想重新与奈儿丽联系,可详细地址已经化为了灰烬,留下永远的遗憾。  
  此时我读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驿车》,这是写安徒生漫游途中一段邂逅未果的爱情。我看到了如下令人心悸的描写:   
  “只有在想象中,”他对自己肯定说:“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得多。” 
  “那么怎么好呢,我的可爱的流浪诗人,”她痛苦地哭着说道,把一只手放到安徒生的肩上,“走吧!解脱自己吧!让您的眼晴永远微笑着。不要想我。不过日后如果您由于年老、贫困和疾病而感到苦痛的时候,您只要说一句话,我便会像妮卡林娜一样,徒步越过积雪的山岭,走过干燥的沙漠到万里之外去安慰您。”
  现在轮到我黯然神伤了……
  谁都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转瞬即逝,能够成为正果的只有少数;大家都喜欢缅怀自己未果的青春恋情,其实不过是忘不了自己青春的回忆而已。也许我的一个朋友说得最中肯:真有结局不会比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更美。
  应当指出,当年我与她的故事,是因为国家、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而划上的句号,个人命运的多舛,更给这一份情感经历增加一笔感伤的色彩。
  村上春树说:““十几岁少男少女的恋爱,恰似身边掠.过的清风,”这些“鲜明的记忆,常常有效的给予我们的余生——充满着种种痛苦——一些温存的暖意。
  “这些感情上的记忆十分重要,即使上了年纪,倘若在内心深处仍保留着这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就如同体内始终点燃着一盏暖炉,不会孤寒地老去。”
  理智是不能替代感情的。写到这里,我还是要遥望北方,象契可夫笔下《带阁楼的房子》里的画家一样声声呼唤:


  奈儿丽,你在哪里?
  奈儿丽,你在哪里?
  奈儿丽,你在哪里……


  孙则鸣〔Сун Цзeмин〕写于 2013年3月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902

帖子

2049

积分

版主

散文特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49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1-3-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地处桃花仑的一中校园,春天来得特别早,绚烂的桃花纷纷扬扬,云一样轻盈,火红的杜鹃爬满山坡,霞一般绚烂。

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我与苏联女友柳达〔Люда〕开始通信了。


======青涩的年华,回忆多半“粉红色”,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316

帖子

2226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嘉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26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3-2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606  

GMT+8, 2024-4-24 02:02 , Processed in 0.0468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