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衣

[唐朝] 《辋川集》鹿柴 附评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825

回帖

2369

积分

超版

绝句专栏执行首席

积分
2369

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境浅说续编》:
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825

回帖

2369

积分

超版

绝句专栏执行首席

积分
2369

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漢語大詞典》:返景拼音:fǎn jǐng

夕照,傍晚的阳光。 唐 王维 《鹿柴》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 皇甫曾 《题赠吴门邕上人》诗:“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825

回帖

2369

积分

超版

绝句专栏执行首席

积分
2369

执行首席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刘学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0

回帖

303

积分

版主

绝句专栏版主

积分
303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4-11-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konglingeryi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02

回帖

460

积分

论坛嘉宾

中国诗词论坛嘉宾

积分
460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4-11-1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诗的境界,虽然也有高华工丽一脉,但在诗歌史上终究是以表现幽静、空澄为特色的。我们应该注意到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被后人称为“诗佛”,读他的诗似应与佛学联系在一起。
  由缘起论出发,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因而空无自性;王维对此的了解是十分深透的。“空”并非一味的“无”,“空”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有”,执着于“有”固然是错误的,而执着于“空”也是谬见。执着于“空”,佛教称为“顽空”亦是一病。也就是说,真空不妨色相的暂存,寂灭的本性并不是完全死寂,喧哗虽然似乎实在,但由于属于假有而其本质依然是寂默的。从这个道理来看,王维诗中往往出现的以声色之音响、色彩来表现空寂的手法其实与佛教观念是一脉相通的。
  王维作为画家尤其敏感于景物的光色变幻体现的世相的空幻无常。此首《鹿柴》就将空朦变幻,似有若无的境界表现得极为传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那个幽静的所在,有人声而不见人形;有光影但经返照而显依稀,给人一种似有若无、渺然不定的印象。
  王维把佛教义理融化在诗的意象和诗境中,这是诗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合乎佛学义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4-11-28 22:46 , Processed in 0.0544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