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诗兰

[转载] 对联第十讲 成联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成联的特性
如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一样,作为一副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成联符合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共同特性:

1、独立而鲜明的主题;

2、符合逻辑和语法的语言表述;

3、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背景;

4、浑然一体的语言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体现“对称艺术”的文体,成联更多了三大个性:

1、上下比节奏点平仄互补;

2、上下比整体结构对称;

3、上下比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地讲就是我们前面说学习和讨论过的对联的基本要素。

以上七点相互融合,组成了成联的特性,也构成了对成联作品最基本的“认

证标准”和审美要求。

例如:

挽父        杨彦芳
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

情难睹面,无非梦里忆颜回。

1、主题鲜明:对父亲的悼挽;2、语法合理,逻辑清晰;3、时间背景特定:父亲刚刚去世;4、语言风格:悲切痛楚;5、平仄互补:上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6、整体大结构对称;7、修辞点对称:子路与颜回皆一语双关,暗隐人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联的特性对“对句”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对句的意义在于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那么,如果将“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作为一个上联出句提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具有统一主题的完整的楹联作品呢?

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对句”的基本要求:

1、符合逻辑和语法,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和语法。

2、符合声律规则,以使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平仄互补。

3、符合对仗要求,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结构对称。

4、讲求立意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主题。(在主题未定的情况下,对句在不同的角度与出句进行立意关联,便将与出句构成不同的主题)

5、讲求取景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6、讲求风格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情调

7、讲求联眼切合,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上面这些关键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正是它们,牵引着我们一步步走过了学习对句的迢递之路。

三、从对句到成联
之前还有许多学员抱怨,为什么一直训练对句,迟迟不教授成联?现在可以明确地回答你,从你踏入联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教你成联了。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成联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首先需要作的,是帮你把对句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成联的思维方式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是“一个面中的两条线”。前面说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必须有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许多著名的楹联作品都并没有标题或横批。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标题与主题是两个概念,楹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些楹联冠之以“无题”,只是因为其主题不便用一句标题式的语句来总结而已,但主题仍然存于灵魂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丹哥 于 2023-11-15 15:41 编辑

如果把主题所限定的立意范围看作一个无形的面,那么上下联的立意内涵正象是这个面中的两条线。

之所以称之为面,是因为这个面是有一定边界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展的“平面”;之所以称之为“线”,是因为这两条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应该算是“线段”不是“直线”。对句相当于“已知一条线,在同一面内求另一条线。”出句,就是已知的这条“线”。与几何原则完全一致:对于一条线来说,它所在的面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跟不同的另一条线构成不同的平面。正如一个出句,它也可以跟不同的对句构成不同的主题。因此,若想在同一个面内求另一条线,首先要确定一个面。有了这个面,你再在这个面中划出另外一条线来,二者之间自然就作到了“立意关联”。但这条新的线不能与原来的线重合,否则便是“合掌”;交叉也不行,那是“局部合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并不是任意两条线都能处于一个面之中。假如你随手划出一条线,有可能跟第一条线无法同处于一个面之内,这时,就出现了“意隔”。成联相当于“已知一个面,在这个面内画两条线”。成联的主题,就是一个确定的“面”。我们要在面中画出这样两条线:这两条线必须完全处于这个面之内,不能出了边框,否则便是“脱离主题”。这两条线不能重合,也不能交叉,否则便是“合掌”。这两条线可以是平行线,比如“正对”或“反对”的上下联;也可以是一条直线上截断的两条线段,比如“流水对”的上下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上面所作的“面”与“线”的比喻,仅仅是针对楹联的立意布局而言,跟声律、对仗、取景等其它要素无关,大家切勿无限发挥,以至迷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关于成联的扣题
有人问:成联必须扣题吗?当然。——岂止是成联,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扣题。这就涉及到对联的题目这个问题了。其实,现今流传于世的许多楹联名作,在创作之初都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标题”,其实是后人在收录成册时为了有个“标记”而机械地加上去的。目光锐利、思维缜密者一看便知,这些“标题”并非“原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大量的古、近代楹联现有标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收录者们对这些前人的“无题联”命名时大多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作品被收录前题写在××地方,就将之命名为“题××”,或“××联”、“××对”……显然,命名者们并未考虑这个标题是否能彰显作品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这样的命名方式,假若这副作品在收录前题写在某个名胜古迹或知名的公共场所内,比如黄鹤楼、藏书阁等等,那么这副楹联的标题便能“有幸”彰显出主题来———“题黄鹤楼”、“藏书阁联”,都是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若这副作品收录前题写在某个没有名气的私人场所内,那就惨了,它们被收录者们草率地命名为“门对”、“楼对”、“书斋联”等等。如下面这联,作者便是一位无从考查姓名的老兄,其宅门更是无从命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7007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对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这是被收入《清末民国讽喻联集》的一副名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4-11-25 15:41 , Processed in 0.052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