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27

[活动] 他山之石

[复制链接]

64

主题

600

回帖

1572

积分

版主

醉趣楼版主

积分
1572

栏目版主

发表于 2025-2-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紫剑凝霜 于 2025-2-3 22:10 编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醉趣楼要开辟这个专帖,介绍古今诗词名句,名家的作品,赏评,赏析。提高个人写作水平。同时也把个人曾经获奖作品(附有证书照片)连同作品发到本栏目,把个人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的诗词曲赋照片连同作品发到本栏目跟帖。这个平台为了交流诗词,也可以发表一些诗词讲座,供大家学习。欢迎光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核心管理员

核心分区总版主|论坛督导

积分
66018

论坛管理员论坛督导分区总版主

发表于 2025-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正吉祥!

补:师友们暂未获奖或暂未刊登在纸质报刊上的原创作品,亦可以自行优选、推荐一二首,或若干首,跟帖此主帖下。欢迎师友踊跃参与,乐在展示与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600

回帖

1572

积分

版主

醉趣楼版主

积分
1572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野鹤 发表于 2025-2-4 20:38
新正吉祥!

补:师友们暂未获奖或暂未刊登在纸质报刊上的原创作品,亦可以自行优选、推荐一二首,或若干首 ...

支持鼓励大家来醉趣楼喝酒赋诗。介绍给古今贤文。共同分享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阳台】醉解花语作
豆雨欺桐,
霜鸦吊月,
暗庐烟晕依稀。
断鼓疏更,
等闲敲碎萍池。
浅愁料理情深处,
甚伤心、愁却难欹。
任鸿飞,
道是无情,
怕是相思。

酒醒重省温存事,
奈湘云山北,
湘月江西。
立尽枫红,
赢来泪满文犀。
黄昏休扫庭前叶,
恨西风、犹自频吹。
向笺题,
满箧秋词,
更有谁知?

这是我在霜天的好友,这是2008年8月的帖子,
我俩多有唱和。论坛被封,失联,现在开封,不见本人出来。
在此发出佳作,若本人看到更好,相逢是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7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奴娇】醉解花语作
断云山外,
近黄昏、鸦背罥烟残叶。
多少秋声多少雨,
却是何时才歇。
野甸荒芜,
霜汀乱蓼,
恰似心头结。
画栏争倚,
伤心雁影离别。

夜雨暗透窗纱,
檐花零落,
几许凄凉咽。
帘槅寒灯疏晕曳,
别样销魂明灭。
巷柝敲愁,
庭蜩诉怨,
梦破音尘绝。
恹恹空对,
一屏潇水湘月。


这是霜天好友的词作,我俩多有唱和。现在失联。
将他的旧作发来以示怀念,若本人看见,相逢是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8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疏帘淡月】醉解花语作
西风独立,
但落叶萧萧,
草陂霜色。
遍倚栏杆十二,
暮云消碧。
烟林迤逦黄昏处,
晚鸦啼,
断霞残夕。
蓼汀飞雪,
枫溪落恨,
几多萧索。

渐澹月初斜柳陌,
忆堂燕声声,
芹泥犹湿。
却是华胥梦短,
怎凭卮墨。
一襟铅泪牛山雨,
对天涯、奈何愁织。
问花无语,
留春无计,
倩风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600

回帖

1572

积分

版主

醉趣楼版主

积分
1572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陶渊明饮酒------苏轼
顷者大雪年
海波翻玉英
有士常痛饮
饥寒见真情
床头有败榼---(ke--酒具)
孤坐时一倾
未能平体栗
且复浇肠鸣
脱衣裹冻酒
每醉念此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夜坐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赏  此诗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滁州任上所作,时年四十三岁。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至滁州,公务之余,时与师友游览当地名胜琅琊山、龙潭等处,并和学生随处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赏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这首诗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间词话》

关于境界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3,“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5,“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词三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赏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他28岁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享年57岁,被后世尊为圣人。这首诗描写晴春时的景象,当时作者生活于贵州山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气候寒冷,与城里的风光差别极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题诗寄给当时正担任佥都御史的好友。

  诗人首先抒写了两地不同风景,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却是白雪皑皑,虽然相距不太遥远,却令人感觉阴晴迥异。诗人于是诙谐地说,或许是上天故意如此操弄,因为人们还未忘却心中的悲苦。诗人含蓄地借助造物主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广大民众的同情和关怀。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陆大人府上的楼台雕梁画栋,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诗人的茅屋周围遍布着高松翠竹,却流泻着阵阵寒意。诗人不慕名利,反而以此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

  最后两句更鼓舞人心,虽然天气寒冷,但诗人可以拥被而眠,不必担心夜间会被冻醒。山林里积雪深厚,等到天明,曙光破晓,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全诗展现了诗人艰苦的生活环境,情感真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勇气和气度,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塞下曲
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赏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高适秉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删掉,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这样神勇的军队,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文势至此高潮,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一般说来,在文势的高潮突转,比较难以为继,它必将聚集起更大的力量,才能再掀波澜,否则就有龙头蛇尾之弊。不过这种担心对高适来说显然是多余的。他的万斛豪情,不如此就不能尽情发泄,故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已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晴
王守仁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赏  《春晴》是一首七言律诗,为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诗中记叙了初春风和日丽的景色。诗人抓住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远处飞过的鸟儿等景物极力烘托出初春的温馨,但其本意并不在于赏春,而是通过对春日风光的咏赞,排遣被贬谪后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表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诗的最后,他从内心发出“客衣尘土终须换”的感叹,便是希望尽快结束贬谪生活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赏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北游燕赵,从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回乡的途中经邯郸时所作。

  邯郸为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少年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以上六句渲染“游侠子”豪放的生活,其势如铜丸走板,风驰电掣。“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二句,气势陡转,诗笔转入对“邯郸少年”内心的揭示。他们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感到不满足,而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不料,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现实社会的理解,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使之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倾以待士”,使之能纵横捭阖,为国排难的平原君。这两句,充盈着诗人知音难觅的怅惆,功业难成的愤懑以及对现实的强烈针砭和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同时,感情的激流也由前面的飞逸转入沉实,增强了诗歌的顿挫之力。

  前半部分诗人借“游侠子”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沉沦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以直抒胸臆的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一开始以“君不见”当头唱起,提示人们注意:现在世人只按“黄金”的多少来决定双方“交态”的厚薄。没有“黄金”,关系就自然“疏索”(即疏散之意)了。诗人的感情又由前面的沉实转入激愤,正因他“感叹”之深,对世态炎凉体会之切,因此对于“旧游”和“时事”厌恶之极,这样就有力地逼出最后两句:“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这样的结尾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充满慷慨之情,愤懑之气,“宕出远神”。它不仅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西山即邯郸西北的马服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而且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表现出他睥睨尘世、待时而动的高旷情怀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曲终高奏,宛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因此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即诗中之“游侠子”)自况,借描写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世态炎凉的际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诗歌写得豪宕激昂,“气骨”铮铮,充分体现了高适“以气取篇”的特点。《新唐书·高适传》评其诗“以气质自高”。所谓“气质”,即作者的感情极为慷慨激越。此诗借“邯郸少年”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既有豪气干云的雄壮之歌,又有直抒胸臆的激越之声;既有深沉低徊的慨叹,又有故作旷达的曲终高奏。这种雄壮与低徊,炽热与深沉的错综交织,有力地突出了“邯郸少年”心灵深处的追求和失望、欢乐与痛苦的复杂感情,从而深刻揭示出“世态”的“浮薄”。一般说来,七言与五言相比,更难写得雄赡遒劲,但高适的七言却写得“兀敖奇横”,这正是“气质自高”使然。

  与这种抑扬起伏的感情抒发相适应,此诗在句式上整散相间,以散为主,用韵上平仄交替,富于变化。如开始两句散,接着两句整,后面又回到散。开始四句用低韵仄声,中间四句用文韵平声,“君不见”两句句句用韵,为药韵仄声,末尾两句再回到尤韵平声。这样,随着整散的变化和韵脚的转换,不仅与感情的抑扬起伏相适应,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齐对称之美,纵横飞动之妙,节奏鲜明,音调优美。文情声情,丝丝入扣。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长篇七古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赏  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时所作。

  《金城北楼》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勾画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围山川的壮丽森严景象;颔联描写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后两联由写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接发问,抒写了诗人对广大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力求早日平息战乱、安定边土的愿望。全诗风格具有明快苍劲的特色,情感表达颇为含蓄,后人多誉其有“兴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4-19 04:17 , Processed in 0.0612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