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据说是从巴蜀地区的民歌演变而来。对于“竹枝词”的定义,有些麻烦,也无需使用很专业、很精准的语言去概括,本人也不善于作出“左右逢源”的概述。至于其历史,大家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解,大概从刘禹锡(772-842)等人被贬到巴蜀地区后,接触到当地民歌,进行文人化处理,使得“竹枝词”逐渐为人所知;然而实际上,到了明清时期才使得“竹枝词”这种体裁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杨维桢和西湖竹枝词。元末明初的杨维桢(1296-1370)创作了极负盛名的九首《西湖竹枝词》,尔后有超过100多人进行了唱和,包括著名散曲大家张可久,其盛况空前,影响深远。继而,因元末形成的竹枝词创作热潮,使得竹枝词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明、清两朝的竹枝词多达23000馀首,其题材内容无所不包含,其中既有属于华夏民族各地方的竹枝词,如《汉口竹枝词》、《南昌竹枝词》、《台湾竹枝词》等,也有如尤侗《外国竹枝词》、丏香《越南竹枝词》、柏葰《朝鲜竹枝词》、潘飞声《柏林竹枝词》、陈道华《日本竹枝词》等域外竹枝词。关于竹枝词的形式,我们不得不先看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七绝形式,且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这是最基础的格式。但是,我们发现刘禹锡只有两首是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杨维桢九首《西湖竹枝词》也只有两首完全符合,这或许与其民歌的来源有关。但随着竹枝词的文人倾向渐浓,其形式也逐渐格律化,讲究平仄等。此外,关于押韵也绝大多数用平声韵,也有少数作品用仄声韵,故而应该以平声韵为要求更符合习惯。
刘禹锡《竹枝词》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杨维桢《西湖竹枝词》选: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郎莫上北高峰。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湖口楼船湖日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
如此,则竹枝词只是一种七绝形式而已,又如何将某人创作的符合前面要求的七绝称之为“竹枝词”呢?这里显然涉及到一个内涵问题,也就是竹枝词作为一种七绝形式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七言四句,歌咏风俗人情,稍涉俳调者,乃是竹枝正宗,但是后来引申,咏史事,咏名胜,咏方物,这样便又与古代的图赞相接连,而且篇章加多,往往凑成百篇的整数,虽然风趣较前稍差,可是种类繁富,在地志与诗集中间也自占有一部分的地位了。”周作人研究竹枝词后,将竹枝词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其中他认为正宗的乃是歌咏风俗人情的作品,其他如咏史、咏物等则丰富了竹枝词的内容。周作人对朱彝尊(1629-1709)的《鸳鸯湖棹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元明之间所作亦不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盛行于世,实始于此。”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乃朱彝尊与1674年创作的竹枝词,仿民歌以写嘉兴风物之美,也就是所谓“正宗”。下面节选几首,以供读者一览:
长水风荷叶叶香,斜塘惯宿野鸳鸯。郎舟爱向斜塘去,妾意终怜长水长。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城北城南尽水乡,红薇径外是回塘。千家晓阁纱窗拓,二月东风蕙草香。
除了内容外,我们观察竹枝词的语言,则会发现竹枝词语言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可以使用典故却不能让读者查字典才能理解。
無絃詩會2019年1月时,组织了第一期竹枝词创作,其中更有武汉竹枝词学会秘书长、無絃詩會联合创始人柯友宝先生对竹枝词的题材、格律、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介绍,并且对当期作品进行了部分点评。
此次竹枝词专辑,是2020年1月各位诗友创作的竹枝词集,每人至少三首作品组成一个小的系列,展现作者本人所在地的春节风俗人情,应当说内容是竹枝词的所谓“正宗”,但能否掌握好竹枝词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还有待各位会员的训练和提升。本文不是专业论文,也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上乃是个人的一些浅见,还望方家指正,也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