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紫剑凝霜

[活动] 他山之石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顷刻 一作:秦汉)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赏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节选自《廿一史弹词》,其取材于正史,用浅近文言写成,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此词上阙以道德开篇,强调了道德在历史长河中的核心地位。后二句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五霸的争斗场面,“顷刻”二字,既表达了时光短促,也暗示了争斗的无意义;下阕则借青史与北邙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历史无情和人生无常。末二句表达出对世事纷争深刻洞察后的无奈和淡泊。全词言浅意深,层次丰富,寄托了词人的人生感喟,具有深刻的历史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后赠张九旭
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赏  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应征赴长安,落第。次年结交张旭、颜真卿等人,秋,营别业居淇上,写下此诗送与张九旭。

  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旭这个人却不一样。“翁”,是对张旭的尊称,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像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张旭有两个称号,一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所公认,实写时即先从这两个称号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又《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诗文皆善,为人恃才负气,狂放不羁。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涵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描写云南的诗篇。此词即其中一篇。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赏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出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它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别具一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17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日客怀
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赏  这首诗写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时所作,抒发自己春日巡抚两省途中的情怀。据史书记载,在巡抚山西、河南十八年的时期中,于谦“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体察关怀人民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春日客怀
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赏  这首诗写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时所作,抒发自己春日巡抚两省途中的情怀。据史书记载,在巡抚山西、河南十八年的时期中,于谦“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体察关怀人民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21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醉趣楼   绿艾苑
山珍海味,骚客霞楼会。
杯盏交辉人不寐。肝胆拚将一醉。
敏者刻烛成诗。俊士丽句清词。
确有一番妙趣,直让拍案称奇。


这首词是我在原来霜天中发现的绿艾苑超版为醉趣楼写的清平乐,发出来分享。。。。
2020-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592

回帖

1789

积分

首席

醉趣楼首席

积分
1789

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2-2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在饮酒时设“酒筹”,行酒令,记录饮酒数量,很开心啊,今天起,逐渐在欢娱中了解一些 酒文化的相关事情。。
什么叫“酒筹”
“酒筹”,又名“酒算”、“酒枚”,古时酒筵饮酒时用以记杯数或行令用的筹码子。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越王竹》:“越王竹,根生石上,若细荻,高尺馀, 南海 有之。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云。”
定义:
  唐 白居易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我那里有一个酒筹,是朋友新制,送给我的。” 巴金 《忆·家庭的环境》:“酒令有好几种,大哥房里就藏得有几付酒筹。”
酒文化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是游戏的发展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与结束性的游戏后,就成了既轻松又严肃的—种文化现象了。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监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刘章挥剑斩首,为喝酒游戏而戏掉了脑袋这也许就是戏中之戏了。此即为“酒令如军令”的由来。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会玩的朝代,酒令当然也丰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层楼,发展到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著特征。说起筹令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筹。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汉书.高帝记》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现在把军事指挥将在室内制订作战计划,即称为运筹帷幄。其中的筹,义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记数、白居易诗“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酒筹”即为此类、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人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据考,唐代的《论语》酒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种筹令。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筹令因有这样的特点,才有能力从长篇巨作的戏剧《西厢记》及《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经》的六十四卦等具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
酒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设想,在高节奏运转的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几个年轻人慢腾腾地坐麦当劳玩什么《红楼梦》酒筹。但是酒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份宝贵财产,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外,在某种特定的适当场合也会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无论如何、总比什么“感情深,一口闷”式的蛮喝,“哥俩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为“附庸风雅”总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风雅”本来也就不是个贬义词。
酒筹文化是中国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酒宴中的酒筹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自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 民俗俚语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
诗文欣赏
  【宋】王易简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柳色初分,饩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临流笑语。映十二栏干,翠颦红妒。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东风为谁媚妩?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心期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8

主题

5万

回帖

1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西园倾盖轮值首席

积分
12276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QQ
发表于 2025-3-17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流连忘返,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8

主题

5万

回帖

1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西园倾盖轮值首席

积分
12276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QQ
发表于 2025-3-17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斐然!精彩纷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8

主题

5万

回帖

1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西园倾盖轮值首席

积分
12276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QQ
发表于 2025-3-17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思敏捷,作品高光,雅赏学习,双赞精彩,支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8

主题

5万

回帖

1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西园倾盖轮值首席

积分
12276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QQ
发表于 2025-3-17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赏佳作聆听美诵向老师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8

主题

5万

回帖

1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西园倾盖轮值首席

积分
12276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QQ
发表于 2025-3-17 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600

回帖

1572

积分

版主

醉趣楼版主

积分
1572

栏目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椰树闲人 发表于 2025-3-17 15:06
赏佳作聆听美诵向老师学习

谢谢首版光临醉趣楼,喝酒赋诗哦。。。共同合作共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5-4-16 01:26 , Processed in 0.0658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