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诗平仄格律的四种律句(含其变格)成两对轮流排列规则 戈壁孤狼(老农)
一、公认合律的律诗只有十种平仄句式
《律诗平仄格式四型十式表》
A 对 正格 A1—(平)平平仄仄
变格A1*—(平)平仄平仄;
正格 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变格;
K 对 正格 K1—(仄)仄平平仄,
变格K1*—(仄)仄仄平仄(半拗)
变格K1#—(仄)仄平仄仄 (大拗)
变格K1##—(仄)仄仄仄仄 (大拗)
正格 K2—-平平仄仄平
变格K2*—平平平仄平,
变格K2**—仄平平仄平
老农曾经检读了 916 首 五七言律诗绝句,其句式变化如下表:
1/ 完全由标准律句(正格)组成的 449首 占比49%
2/ 使用了变格A1*-(平)平仄平仄的133首 占比14,5%
3/ 使用了变格K1*-(仄)仄仄平仄的 14首,占比1,5%
4/ 使用了变格K2*-平平平仄平 或 K2**- 仄平平仄平的 85首,占比 9,3%
5/ 使用拗救K1*—K2*的75首,占比8,2%
6/ 使用两种以上变格的51首,占比5,5%
7/ 出律的 109首占比12%。其中五言律诗绝句77首,约占全部出律的 70%,这充分表明了近体诗由五言向七言发展逐步趋向成熟的过程。
最近,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检读了 9324 首全唐诗里的七言律诗绝句,其中使用2a-平平仄平平6首,使用4a-仄仄平仄平 的16首,孤平6首,三平尾46首,三仄尾85首,大拗不救14首,失粘85首,失对22首,出律89首,其余约9000首都遵循了《成对轮排规则》
老农可以十分明确地指出:近体诗的每一个诗句的平仄排列必须合乎上列“四型十式”之一,否则你就是“出律”或者叫“创新”。至于变格(仄)仄平仄平,目前还有人在使用,对此老农没能力置评,敬请谅解。
二、《四种律句(含其变格)成两对对轮排规则》
1、四种律句(含其变格)组成两对
A 对 正格 A1(变格A1*)/正格 A2(没有变格) K 对 正格 K1 (变格K1*、变格K1#、变格K1##)
/正格 K2(变格K2*、变格K2**)
每个律句对构成律诗的“联”,每个“联”的两个诗句必须是同一个律句对的平仄(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稍特殊)。这实际上就是“替对粘规则”里“对”的要求。
2、两个“律句对”,任意一个都可以做第一联,但是同一个“律句对”不能连续用两次,即两个“律句对”必须轮流排列(绝句的“折腰体”除外)。这实际上就是“替对粘规则”里“粘”的要求。
3、《成对轮排规则》是;
四种律句(或其变格)组成两对:
A 对—— A1(A1*) / A2
K 对——K1(K1*、K1#、K1##) /K2(K2*、K2**)
再按对轮流排列到够数为止。律诗的四种标准形式为
1/ A对、K对、A对、K对
2/ K对、A对、K对、A对
此两式为首句不入韵的形式
3/ A对*、K对、A对、K对(首联上句做了调整)
4/ K对*、A对、K对、A对 (首联上句做了调整)
此两式为首句入韵的形式,其首联上句由1/式或2/式的平(仄)起仄收改为 平(仄)起平收并押韵而成(即将原来 1/式的首句A1-平平平仄仄,改为K2-平平仄仄平;2/式的首句 K1-仄仄平平仄改为A2-仄仄仄平平)。
绝句视作截取律诗的一、二两联或一、三两联而成。七言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而成(以第二字为准)。
三、《成对轮排规则》口诀
四型十式两对牌,你方唱罢我登台。
首字首韵和大拗,平仄依规仔细裁。
(一)、四种律句连同其各自的变格组成两对:A对和K对,这就像两对扑克牌:一对尖子 A 和一对老 K; .
(二)、两对扑克必须轮流排列(到够数为止);
(三)、首字。句式 K2-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其第三字必须改仄为平补救,其余各句式第一字平仄不拘;
(四)、首韵。如果首句入韵,就把首联的上句由平(仄)起仄收改为平(仄)起平收并押韵即可;
(五)、大拗。当句式 K1—(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变平为仄(第三字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仄仄 或三四两字同时变成仄声,变成(仄)仄仄仄仄 时,叫作“大拗”。此时必须把它的对句的第三字改仄为平补救,即将K2—平平仄仄平 改为K2*—平平平仄平或K2**-仄平平仄平补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