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的词学造诣
一看作品集,就可窥其庐山真面目。宋代词人不少,一部分属真才实学者,
一部分属照猫画虎者。后者混水摸鱼,我把他们定义为“模仿型词作者”。
李后主肯定不是。其才华横溢,冠盖古今。
唐、五代人为词之老前辈,对词的认知,有其先见之明。比如【忆秦娥】,
其押韵,平仄布局和选字堪称绝对高手。比如【忆江南】的同尾换格,也
是最早的实施者。等等。他们从小令起家,这是很聪明的举措。不象宋人,
根基未牢,就贪大图长。
李后主,除了选词牌的功夫略差些和前期词沉溺于歌舞升平之外,后期词
足以称雄于千古词界。其艺术性名列前茅。
中唐的同尾换格发生后,到了李后主,异尾换格又悍然掘起。比如【渔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实际上,他的另一首【渔父】写得很规矩。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把押韵的平尾格变成了非押韵的仄尾格,属于异尾换格,也是填词法之一。
我也用过。实际上,李后主也使用过同尾换格。比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对照辛弃疾的作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显然,辛弃疾很本分,李后主却被后人说“出律”。 何为不懂装懂,这就是。三个拗格就吓傻啦! 按常规来说,令词应少见拗格,但不是规定。辛词用了二个拗格(其一是孤平) 所以,出现三个也并不奇怪。一眼看出,这些都是同尾换格,使用没问题。 能达到这种程度,相当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