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韶乐 于 2024-8-25 10:34 编辑
形容塑寺庵,才氣印淵潭。 十力儒無二,雙清佛秉三。 姓同名諱別,鄉異語言諳。 錯請熊臨講,張冠李戴談。 註釋: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4日),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湖北省黃岡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1968年5月24日,因文革期間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醫院病逝,享年84歲。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註釋: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國務總理。熊希齡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參加百日維新運動被革職。後為端方援引,充當考察憲政五大臣出洋的參贊,嗣後又調奉天鹽運使。後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啟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民國二年(1913)7月,熊希齡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和梁啟超、張謇等出面組閣。民國三年(1914)2月6日,因熱河行宮盜寶案,熊希齡被迫辭職。民國十二年(1925),熊希齡被推舉為世界紅卍字會會長。民國十七年(1928),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一三”淞滬會戰起,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希齡赴香港為難民、傷兵募捐。12月24日晚,熊希齡在旅館突發腦溢血。12月25日晨6時,因搶救無效在九龍醫院去世,享年68歲。 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熊希齡是近代中國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從政的歷程雖然短暫,但是經歷和參與了近代中國維新運動、立憲變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當國、抗日救亡的全過程。晚年他退出官場,畢後半生之力從事慈善、教育事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家。著有《熊希齡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