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23-12-8 06:15 编辑
神奇的“上中音” 原创:乐只 上中音就是第三个音级“3”(咪)。无论中国“三分损益律”和西洋“五度相生律”,第三级是很容易发现的,中国是“羽生角”,西洋是“6→3”。 万能的泛音列发现“3”更具戏剧性。1→1→5→1→3→5……第五个泛音列(第四个泛音)出现“3”,也就是说, 1/5的丝弦振动发出的频率即是第三级“3”,跟基音也是比较谐和的,用三度音配置第二声部,可以避免纯四纯五度过于协和,获得奇特的和声效果。 还有更令人兴奋的发现。 (一)1→3→5,实际上是在纯五度之间插入一个三度音,它们之间跟基音分别是4倍5倍6倍频,转位就是1、5/4、3/2,得到第三级简单比率5/4≈1.25,而“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的第三级是大比率81/64≈1.266,十二平均律第三级比率≈1.260。 (二)如法炮制,在所有纯五度插入一个三度音,2(4)6、3(5)7、4(6)1、5(7)2、6(1)3、7(2)4得到一个新的律制1234567,这就是西洋纯律,每个音级跟主音的比率变得简单,纯四度4/3、纯五度3/2比率,与其它律制一样。 (三)和声来了!纯五度只是音程,加入一个三度音,就变成了三和弦,形成了不同的听觉色彩,也是很协和的,再加上第六个泛音降7,构成了大小七和弦,西洋的和声由此展开。而中国始终在音程兜转,古琴只有纯八度、纯五度,没有三度和弦,只能说近代中国在物理学、声学方面的缺陷,没有推演出纯律,因此也没有和声。 (四)音乐、歌曲的半终止、终止式来了!歌曲结束,回到主音,和声回到主和弦,这是最常见的终止式。我听迈克尔·杰克逊《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结束音是主和弦的三音“3”,效果很奇特;我听肖邦《夜曲》Op.62No.2,也是以“3”半终止,再来结束乐句,效果也非常好。(参看插图红圈提示) 2021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