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章千古事 于 2022-3-17 19:04 编辑
第九节 平仄的特殊形式
这里所谓平仄上的特殊形式,指的是五言“平平平仄仄”式的第四字或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式的第六字该仄而平,和五言“仄仄平平仄”式的第四字或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式的第六字该平而仄。因为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是重要的节奏点,平仄不合,似乎是大大的违犯了平仄的规律,不合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我们称为平仄上的特殊形式。为便于叙述起见,我们把前者叫做子类特殊形式,后者叫做丑类特殊形式。
(一)子类特殊形式是把那本该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为“平平仄平仄”,又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换句话说,就是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现在改为“仄平”。在这种情形之下,头节上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若不避免仄声,则以用普通形式为宜。)例如:
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台。(王维•奉和圣制)
朝遊茂陵道,夜宿凤凰城。(李岩•少年行)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
(二)丑类特殊形式是在“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的联语中,把五言出句的第四字改为仄声,对句的第三改平声,七言出句第六字改为仄声,对句的第五改平声。换句话说,在五言里,就改为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七言里,就改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出句的第一字第五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三字,平仄可以不论但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必须仄声,末二字必须是“仄仄”,还可以改为仄声,七言出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一字,还可心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以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改以为仄声。由此看来,这种形式的特征只在于七个字的声调,就是出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末二字必须是“仄仄”,对句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样,就五言而论,出句可能有五个仄声字,但对句不该有有五个平声字,因为倒数第二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变为古风式的“三平调”了。
现在我们分别举例如下: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视刀环歌)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以上所述的两种特殊形式,都可以证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有毛病的。墨守这个口诀的人,将会牺牲唐人所发明的两种“高格调”,因为这里五言出句的第四字和七言出句的第六字都是“不分明”的。但是,看轻这口诀的人,如果不加深究,将会因看见唐宋诗人在这种地方“不分明”,就认为任何地方都可以“不分明”,于是变了完全不讲诗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