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0-8-14 13:00 编辑
喜溢言表烦在心 ——读杜甫诗《客至》《宾至》 杜甫一生漂泊流离,但在进入蜀地后,得到老朋友严武的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得以定居。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有时,也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几首迎客诗(《有客》《宾至》和《客至》)。这几首诗写得都很有味,其中的《客至》与《宾至》比较着读更有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客至》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诗人的心情已点明。这首诗的每一联可以说都与喜有关,都是为着写喜,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喜。 首联写草堂周围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环境很美,可是只有一群群鸥鸟,天天飞来与我作伴。“但见”二字富有感情色彩,透露出诗人寂寞难遣、盼望友人来访的心境。这两句为下文的客人来到做了铺垫——孤寂之中,忽有客到,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第二联写扫花径、开蓬门,为迎客做准备。在这热情迎客的诗句中,很容易读出点言外之意:其他人来是不会这样接待的,只有老朋友来才会这样做。诗人尽管落泊,但不失孤傲之气。 第三联是跟来客打招呼,菜不多,酒不好。看似客套,其实是真诚、真情。跟真诚的好朋友相聚,没有好酒好菜也高兴。 二、三两联有互文手法在内。花径蓬门未曾缘客打扫开启,今日既扫花径又开蓬门。无兼味只旧醅的原因是共同的,既是市远又是家贫。 尾联写要喊邻翁同饮。人多更能尽兴,尽余杯,就是为尽兴。也可以想象,两人已经酒酣,崔明府可能已连连称不胜酒力。于是诗人建议请来邻翁,一起把酒喝完。朋友相聚的欢乐充溢其中。 全诗表现老朋友来访的喜悦心情,极为生动真挚,生活气息浓郁。 下面再读《宾至》。 首联写草堂地处幽僻,很少有人造访;而诗人年迈有病,来了贵客也难行再拜之礼。再拜是古人比较重的礼节,诗人要行此礼,可见来者是官,而且非一般的官。从环境与礼节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并不欢迎来客(这么个幽僻的地方,你来干什么呢?来了还要我行大礼),但出于礼貌,又不得不迎接。这与《客至》中的盼与迎已大不相同。 第二联写“岂有”与“漫劳”,是回答贵客的话,而且话中有话。也许来客是说,久仰诗名,今日特来拜访。诗人很自然就说“岂有”“漫劳”,看似是自谦,但听来不是滋味。不只是说你来了也是白来,更因为“岂有”中含着牢骚。我的诗有这么大的名气吗?果真有这么大的名气,我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当然这种调侃牢骚很含蓄,也并不显得失礼。 第三联也是写饭菜不好,百年粗粝,犹言吃了一辈子的粗劣的食物。《客至》中的招呼显得真诚,这里的招呼只觉得有点怪味。所谓腐儒餐,还是在说我不是大诗人,只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这就是我吃的饭,跟你的日子无法相比。这一联照应着上联的牢骚,流露出身世坎坷的伤感。 第四联是送客的话。如果您不嫌弃荒郊野外没什么好吃好喝,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再来看看这里的花。该走了,出于礼貌,还发出邀请。但邀请对方来看花,而不是来谈诗。这明显是客套话了。不会刻意为你准备什么,还这个样子。似热而冷,不冷不热。 假如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中诗人内心的感受,那么就是有点“烦”。《客至》中诗人欣喜待客之情溢于言表,但《宾至》中诗人的心情是不能直接流露的,所以就表达得比较含蓄。 比较两首诗中主人待客的不同心情,我们再来看诗题,就可以看出诗题用字很有讲究。字典上解“宾”字为: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诗人对贵客并不欢迎,而老朋友来做客则非常高兴。 此外,比较两首诗的平仄可知,《客至》是合律的,而《宾至》有失粘之病。然而,老杜此处是不是为了表达其心中的不顺、不平而故意失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