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1-21 11:10 编辑
近体诗的误区 古典诗词的“古体诗”按古风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从中晚唐以后逐步完善并于之后,渐渐定型下来的。因此《唐诗三百首》中,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等,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绝句或律诗,即“近体诗”。 近体诗和古风比较,有哪些最重要的区别呢?一句话,近体诗必须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古风则没有,或不完全具备这些要求。自元明清以后至近现代,诗界都公认,把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格律要求的古体诗归入“古风”。要知道其区别,就必须明确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包括哪些方面。绝句是律诗截取下来的,因此只要知道律诗的格律要求就够了。 律诗的格律是: 1. 五言、七言不变,两句一联,共四联;其中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要求。 2. 叶韵要求:按首句是否叶韵,分1、2、4、6、8五句叶韵和2、4、6、8四句叶韵两种体式,均一韵到底;(虽有转韵体律诗,严格来说都归入“古风”。)韵部默认“平水韵”,后有“今音新韵”或“中华通韵”的,都须另外标明; 3. 第2、3两联严格对仗(虽有第1、4联也对仗的,或对仗位置移动的,但不算基本要求); 4. 章法要求是第1、2、3、4联,必须按“起、承、转、合”来组成。 5. 其他要求(包括句中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句间的重字规则,以及句头的三平头,等)都有各自的要求。 对“律诗”的这五条要求,应该说是有些严苛的。因此写作律诗,并不容易。古往今来,真正精彩的律诗并不是很多。 可是,当今的文人追求时髦,写诗的人越来越多。 写什么格式的体裁呢? 一说起古风,便想起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白居易歌行“琵琶行”等,这样的长篇大作写作的难度。好像古风写作也是“难于上青天”。反而觉得近体诗只要四句、八句,就“容易”许多。于是趋之若鹜,都来写绝句、律诗这样的近体诗,好像凑四句、八句比较容易。至于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却没有耐心去仔细学习。于是,将律诗上面的五条要求,就自己逐步放松,以致完全置之脑后,使律诗完全失去原有要求,而进入了“律诗误区”。 许多作者写律诗最常见的问题,首先是章法凌乱,不会或者不在意以“起承转合”来安排全诗的组成。一般认为,最易于掌握的是第二段“承”,即所见所闻描述。于是四段都使用这白描的手法,成了“承、承、承、承”的结构模式。既不交代创作此诗的题由,或故事的缘起(启);又不进行承接之后的转接所思所想(转);也不做最后的合结提高(合)。作品就一点棱角都没有了。 其次的问题是句法的掌握上,不敏感于病句的出现,对“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句,视若无睹。至于字法上的推敲,那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很多素材是不合适于写成近体诗的。例如故事情节较多的冗杂事务,最合适的还是用古风进行详尽的抒写较好。古风的字数、句数、章法、平仄格律都不受很大限制,最适合于故事情节大容量的叙事铺展和多角度情感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优势是近体诗远远不及的。比如“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这样一些古风诗;改写成一首或几首七律,就都很不合适,或者根本达不到古风的那样的效果。我们今天的一些古体诗写手,往往把律诗写成了“叙事诗”。这不知是鉴于字句少图省事而取近体,还是寡闻于古风之便,而使之然? 敝以为无论属何,都需酌之再三也: 若乎前者,当以校之;若乎后者,当以补之。唯请勿任之。此之善也! 说一个例子。某位诗友,要写村里水毁水利工程之修建一事,涉及工程之缘起,工程改造前后面貌之变化,其实效对农业生产之影响,参与工程人员之谋划,主持人之介绍,等等,都在律诗的“承、转”这两部分中涵盖,显然是容纳不了的。写成古风则任尔从容。诸如此类的例子,无论在本坛本版,还是别的板块,别的论坛,比比皆是。此应请诗友们慎察之也。 及此,敝人将发一些旧作古风于本版,请各位诗友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