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斋诗词集第二部序 《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亦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些高明的理论,是对移风易俗,净化人心的诗教作用的生动表述。诗,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文明的大美体现。习近平同志说:“学诗可以使人情飞扬,性高昂,人灵秀。”“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基因。”发源于德性、展现出才情、依托于意象的诗,有立足高,视界阔,造诣深的特点。诗三百篇、楚辞二十五篇、汉魏古诗、直至唐诗宋词奇珍双美,如香草一般,熏染着整个中华民族。也正是这种美德与奇才为中华诗词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唐宋两朝为我国诗词最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词大家,以李杜苏辛为首的诗人群体,如天上的群星一般,照耀着一代又一代诗人。几千年来,波澜相接的中华诗词,发展和沿袭了诗国的辉煌。直至晚清民国,诗词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主流的文体,诗国之称,当之无愧。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词创作曾一度低迷,是改革开放给古诗词带来了生机。从改革开放后第一部诗词刊物《当代诗词》的创刊算起,三十多年来,发展讯速,写作人数及作品之众超唐轶宋,佳篇力作,层出不穷,象一朵朵鲜花装扮着祖国的文艺大舞台。 今天持读斗室斋诗词集第二部,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这种诗词的芬芳气息。斗室斋诗词集第二部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浓厚的生活气息,积极的思想作风和爱党爱国的豪情,乐山乐水的乡情,敬老爱幼的亲情。 写诗和读诗,重在气象。气象和气质是诗人情志与才华的综合体现。 如《标尺》这首:“宁折不弯身,分毫总较真。是官扛一杆,测己少量人。”读诗如见人。再如回乡访友:“驱车寻故地,夹道柳生烟。碧水多情性,苍山淡世缘。花间人磊落,楼内语悠然。酒罢天将晓,飘零又眼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谁把乾坤转过来?拨云驱雾净尘埃。千年冻土生新色,知是先生巨手开。”一文写出了伟人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香港参加杜甫千三百年诗词研讨会及发奖大会感赋:“粼粼车马转朝东,野老灵光耀紫穹。茅屋重新飞韵雨,花溪依旧起春风。几番寒士吟秋月,多少真情赋地宫。千载奇葩今又盛,香江处处映高红。” 综上,这些诗词既写春花秋月,又写乡土人情。淡笔抒情有之,慷慨激昂有之,婉约清丽亦有之。那少年岁月里的饥寒,中年岁月里的拼搏,退休后仍然不服输的精神,在不同诗词的层面都有所表现。 王加华先生的诗词创作,从内容上说,涵盖了山川行吟、人文感怀、交友唱和、抒发幽情、刺世感时,激浊扬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诗体上讲,诗词联以及散曲,均有涉猎,堪称诸体兼备。而更重要的是,本集所体现出的一个“真”字。屈原、杜甫的作品中有挂碍,他们挂碍的是家国苍生;陶令、稼轩的诗词有放旷,他们放旷的是名缰利锁。才有庸俊、气有清浊,固不可力强而至,但一个“真”字,恐怕是衡量古今一切艺术、文学的不二法门。王加华所谓“有真景物、真感情,方有真境界”。面对伪文人、假感情和闲言语,我们看到加华先生的诗词,会陡然平添一份隽永、清雅的人生况味。
深圳大学文学院 徐晋如 二〇一七年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