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西岑溪牧哥 于 2024-11-4 16:27 编辑
格律诗中对仗联的常用方法
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于叹
词与助词等则更少。对偶即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如: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且其词语组成的音步,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
字词相对,双音词与双音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现将前人常用之对
法,说明如下,以为写诗之参考。
一、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名句如:
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动 ————静
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静 ————动
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 动————
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 静————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动————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静————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二、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
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名句如:
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听觉 ————视觉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视觉 ————听觉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视觉————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听觉 ————
④“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
————听觉————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视觉————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雨夜和声复断肠”,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名句如:
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三、连珠对,即联中有重叠字相对,也称“迭字”对法。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古诗名句如: 1.“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2.“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5.“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娇声。” 四、双声叠韵: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与叠韵词互对的格式。这类对仗,也是非常出彩的,尤其是所用得双声词偏旁也相同的时候。如:
①“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
“缱绻”——“徘徊”
②“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
“旖旎”——“阑珊”
③“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
“抖擞”——“蹉跎”
“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