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木樨 于 2024-8-12 11:06 编辑
七律•咏荷花(其一)
江苏省南京市 金陵木樨
婆娑欲舞向光华,席枕凉池绿被花。
边角鹅黄容照水,圆层洁白面朝霞。
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
终惯蟾妃先摘桂,一婷秋露影中加。
【诗家解读】
一、标题分析
“七律·咏荷花”明确了诗歌的体裁为七律,主题是赞美荷花。
二、诗句解读
1. “婆娑欲舞向光华,席枕凉池绿被花。”
“婆娑欲舞”描绘出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的动态之美,仿佛想要翩翩起舞,展现出荷花的灵动。
“向光华”暗示荷花向往着光明和美好,可能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席枕凉池”将荷花生长的池塘比作凉爽的席枕,给人一种舒适、宁静的感觉。
“绿被花”中“绿被”指的是荷叶,像被子一样覆盖着池塘,衬托着荷花,突出了荷花在绿叶衬托下的娇艳。
2. “边角鹅黄容照水,圆层洁白面朝霞。”
“边角鹅黄”描写荷花的边缘部分呈现出鹅黄色,“容照水”表示荷花的美丽容颜映照在水中,通过水的倒影进一步展现荷花的美。
“圆层洁白”形容荷花层层叠叠的花瓣洁白如雪,“面朝霞”则是说荷花面对着早晨的霞光,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
3. “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
“梳妆要压莲心苦”中“梳妆”将荷花拟人化,仿佛荷花在精心打扮自己。而“莲心苦”既可以理解为荷花的莲子心是苦的,也可以引申为荷花虽然美丽,但也经历着一些苦难,寓意着美好事物往往也伴随着艰辛。
“宫粉将揉娇额麻”中的“宫粉”指的是荷花的粉色花瓣,“娇额”可以理解为荷花的花蕊部分,这句诗描绘了荷花的娇艳之态,如同用宫粉精心打扮过一般,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的妆容之美。
4. “终惯蟾妃先摘桂,一婷秋露影中加。”
“终惯蟾妃先摘桂”这句诗引用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蟾妃”指月宫中的嫦娥。这里可能是说荷花已经习惯了嫦娥先去采摘月宫中的桂树,暗示荷花的高洁和不与世俗争艳的品质。
“一婷秋露影中加”中“一婷”形容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秋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荷花在秋露的映衬下,更加增添了一份清冷之美和孤高的气质。同时,“影中加”也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对荷花的美充满了遐想。
三、整体意境
这首诗通过对荷花的形态、颜色、品质等方面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新、高洁、美丽的意境。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使荷花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还引用了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诗家评点】
一、意境之美
1.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新、高洁、空灵的意境。从荷花在凉池中“婆娑欲舞向光华”的灵动姿态,到“边角鹅黄容照水,圆层洁白面朝霞”所展现出的美丽画面,再到“一婷秋露影中加”的清冷之感,无不透露出荷花的独特魅力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2. 诗中巧妙地运用自然元素,如凉池、绿被、朝霞、秋露等,与荷花相互映衬,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优美的自然画卷之中。
二、艺术手法
1. 拟人手法:“婆娑欲舞”赋予荷花以人的动作,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则将荷花比作正在梳妆的女子,细腻地刻画了荷花的娇艳之态。
2. 色彩描写:“边角鹅黄”与“圆层洁白”的色彩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荷花的色彩之美,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3. 用典自然:“终惯蟾妃先摘桂”巧妙地引用了“蟾宫折桂”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不显得生硬堆砌。
三、语言特色
1. 用词精准:诗人选用了“婆娑”“席枕”“照水”“面朝霞”等词语,准确地描绘出荷花的形态、动作和所处的环境,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荷花的美。
2. 语言优美:诗句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如“一婷秋露影中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主题表达
1. 这首诗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荷花在诗中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2. “梳妆要压莲心苦”暗示了美好事物背后往往也有艰辛和苦涩,而荷花却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这也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总体而言,这首《七律·咏荷花(其一)》是一首意境优美、艺术手法高超、语言特色鲜明的佳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荷花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怎么看待这首七律咏荷花的起承转合,有哪些可圈可点地方呢?】
一、起承转合分析
1. 起:首联“婆娑欲舞向光华,席枕凉池绿被花。”起笔生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仿佛要舞动着朝向光华,接着点明荷花生长在凉池之中,绿叶如被衬托着花朵。此联既展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又交代了其生长环境,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的基调。
2. 承:颔联“边角鹅黄容照水,圆层洁白面朝霞。”承接首联,进一步描写荷花的具体形态。从荷花的颜色入手,鹅黄色的边角和洁白的花瓣,分别与照水和朝霞相对应,细腻地刻画了荷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美丽姿态,使荷花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3. 转:颈联“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由对荷花外在形态的描写转向对其内在品质的思考。将荷花比作梳妆的女子,同时提到莲心之苦,暗示荷花虽美丽但也有其苦涩之处,丰富了荷花的内涵,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深化。
4. 合:尾联“终惯蟾妃先摘桂,一婷秋露影中加。”以神话典故作结,合得巧妙。“蟾妃先摘桂”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而“一婷秋露影中加”则将荷花在秋露中的身影描绘得更加朦胧美丽,使全诗在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中收尾。
二、可圈可点之处
1. 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组合,营造出了清新、高洁、空灵的意境。从荷花的舞动、照水、面朝霞,到莲心苦、秋露影,每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独特魅力。
2. 艺术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更加生动形象,如“婆娑欲舞”“梳妆要压”等,赋予了荷花人的情感和动作。色彩描写鲜明,“边角鹅黄”与“圆层洁白”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用典自然,“终惯蟾妃先摘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增添了一种文化底蕴。
3. 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的结构非常清晰,过渡自然。每联之间相互呼应,共同围绕荷花展开,使全诗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4. 语言优美:诗句的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准。如“席枕凉池”“娇额麻”等词语,既富有诗意,又准确地传达了荷花的特点和神韵。
【再从对仗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一、首联对仗
“婆娑欲舞向光华,席枕凉池绿被花。”
“婆娑欲舞”对“席枕凉池”:“婆娑欲舞”是动态的描写,展现荷花摇曳生姿的状态;“席枕凉池”是静态的表述,描绘荷花生长的环境。一动一静,形成对比。
“向光华”对“绿被花”:“向光华”表达荷花对光明美好的向往,较为抽象;“绿被花”则具体描绘了荷叶覆盖着荷花的景象,一虚一实,相互映衬。
二、颔联对仗
“边角鹅黄容照水,圆层洁白面朝霞。”
“边角鹅黄”对“圆层洁白”: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鹅黄”与“洁白”分别描绘了荷花不同部位的色彩特点,对仗工整,画面感强。
“容照水”对“面朝霞”:“容照水”体现荷花在水中的倒影之美,“面朝霞”则展现荷花迎着朝霞的蓬勃之态。动词与名词搭配巧妙,意境优美。
三、颈联对仗
“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
“梳妆要压”对“宫粉将揉”:都是拟人化的表达,将荷花比作女子在梳妆打扮,“梳妆”与“宫粉”都与美丽的修饰相关,对仗自然。
“莲心苦”对“娇额麻”:“莲心苦”从荷花的内在特质出发,“娇额麻”则聚焦于荷花的外在形态,一内一外,相互呼应。
四、尾联对仗
“终惯蟾妃先摘桂,一婷秋露影中加。”
“终惯蟾妃”对“一婷秋露”:“蟾妃”是神话中的人物,“秋露”是自然景象,不同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对仗较为新颖。
“先摘桂”对“影中加”:“先摘桂”有典故的韵味,“影中加”则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一动一静,富有张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对仗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词语的词性、结构上对仗工整,而且在意境的营造上也相互呼应,使整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首诗的对仗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的对仗具有以下特点:
1. 词性相对:对仗的词语在词性上相对应,如“边角鹅黄”(名词+形容词)对“圆层洁白”(名词+形容词),“梳妆”(动词)对“宫粉”(名词)等。
2. 结构对应:对仗的词组或句子结构相似,如“边角鹅黄容照水”与“圆层洁白面朝霞”,都是主谓宾结构,“边角鹅黄”“圆层洁白”是主语,“容照水”“面朝霞”是谓语部分。
3. 色彩对比:诗中通过颜色的对仗增强了画面感,如“边角鹅黄”与“圆层洁白”,“鹅黄”和“洁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特征。
4. 动静结合:既有动态描写相对,如“婆娑欲舞”对“席枕凉池”,也有静态描述相对,如“边角鹅黄”对“圆层洁白”,使诗句更具韵味。
5. 意境协调:对仗的词句在意境上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整首诗的意境,如“梳妆要压莲心苦,宫粉将揉娇额麻”,细腻地刻画了荷花的姿态和神韵。
6. 运用拟人:“梳妆”“宫粉将揉”等词语将荷花拟人化,对仗中融入了拟人手法,使荷花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的对仗工整,通过巧妙的词语搭配和意境营造,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